張俊杰
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巧設拓展探究,進行“相關鏈接”,能優(yōu)化學習效果。適當的拓展延伸,是文本教學的有益補充與深化,它與文本教學融為一體,相得益彰。拓展延伸能增加課堂的容量,開闊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彰顯“用教材教”的理念。結合教學中的實例,談談拓展探究的一些做法。
關鍵詞:拓展探究;文本;內涵;手法
一、拓展探究要緊扣文本,進行人文挖掘,升華情感
在文言文教學中,我注重詞、句的解釋和翻譯,更注重人文精神的挖掘,力求體現語文學科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協調統(tǒng)一。
《送東陽馬生序》,是宋濂晚年寫給同鄉(xiāng)后生馬君則的一篇勸學贈序。作者通過自述少年時得書之難,求師之艱,刻苦攻讀,終于有所成就來勉勵馬生珍惜良時,刻苦為學,以期有成。宋濂成功的獲得無不孕育著一個“勤”字。因此,教學時,我同學生一道疏通文意,品味文中精彩傳神的描寫后,因勢利導,圍繞“勤學”做兩個方面的拓展延伸。
一是精選古人勤學的故事。課前布置學生收集,例如“懸梁刺股”“囊螢映雪”“鑿壁偷光”“韋編三絕”“手不釋卷”“負薪掛角”等,課上學生對古人勤學的故事稍作詮釋。二是精挑與勤學有關的名言警句、詩詞名句。課上小組匯報,諸如“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勞一分才”“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等。
以古人勤學的故事和勤學的名言警句、詩詞名句作為拓展探究的材料,就緊緊扣住了文本,而且是在文本基礎上的拓展與遷移,能勉勵學生傳承和弘揚古人勤學的精神。這樣的拓展探究,既深化了文本教學,又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更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二、拓展探究要緊扣內涵,開展主題閱讀,強化理解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游、游覽、返回的全過程。觀察入微,描摹細致,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形似寫景,實則寫心。作者在寫景中傳達出貶居生活中孤寂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因此,在教學《小石潭記》時,先是引導學生欣賞小石潭的美景,體會作者一樂一憂的思想感情,明確本文情景交融的寫法。然后圍繞情景交融的主題,設計拓展探究,閱讀欣賞遲子建的散文《我的世界下雪了》。
出示問題:(1)找出自己喜歡的寫景的句子或段落,并說出作者抒發(fā)了什么樣的情感?(2)作者情感變化是怎樣的?有什么原因讓她情感發(fā)生變化呢?
遲子建經歷人生劇痛,最愛的人因車禍突然離世,使她陷入巨大悲痛中不能自拔。所幸的是,經歷過生活的變故和情感的創(chuàng)痛之后,遲子建愈加成熟了,對人生的感悟也愈加通達。學生能結合作者經歷,體會景物描寫抒發(fā)的感情。這樣的拓展延伸,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情景交融的寫法。由課內到課外,由古到今,學以致用,提高了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
三、拓展探究要緊扣手法,引導寫作訓練,內化提升
《云南的歌會》出自現代作家沈從文之手,在“歌會”的大標題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筆描繪了三種不同場面的民歌演唱,對每一個場面的描寫都各有特寫,三個場合在內容上各有側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間洋溢著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贊賞。學習這篇課文,不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動豐富的民風民俗,從中得到美的享受,還能學習敘事性文章的寫法。
我在教學《云南的歌會》時,拓展探究設計了寫作訓練。就云南歌會的三幅畫面的賞析,讓學生總結人物描寫的方法。(1)人物刻畫為主題服務;(2)人物刻畫的方法:可以正面描寫(動作、神態(tài)、外貌描寫),可以側面烘托,特別是運用環(huán)境描寫的方法來襯托人物。(3)場面描寫:要交代清楚場面的背景。要在寫好總體的基礎上寫具體;要寫出氣氛;場面描寫可按照由面到點來安排順序。
明確方法后,幻燈出示“牛刀小試”四幅畫面,第一幅:云南省哈尼族的兩位小學生在誦讀經典。第二幅:通化縣廣場,身著艷麗民族服裝的人們在翩翩起舞。第三、四幅:快大茂鎮(zhèn)中心小學《弟子規(guī)》千人撕紙大會,成功挑戰(zhàn)了吉尼斯世界紀錄,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畫面,運用本節(jié)課所學習到的描寫方法進行練筆。
拓展探究寫作訓練,使讀寫結合,與課文學習互相配合,相得益彰。讓學生在美妙的樂曲中寫作,妙筆生花,學生習作能恰當運用課文中的寫法,學習效果顯著。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抓住拓展的契機,巧妙設計,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教師只有緊扣課標、貼近教材、聯系現實,才能讓拓展探究真正為語文教學錦上添花。
參考文獻:
[1]劉琳娜.關于合作學習中幾個問題的探討[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6(2).
[2]邱微,張捷.課堂教學師生言語行為的實證研究[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5).
[3]鄭林.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設計[J].歷史教學,2006(7).
編輯 張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