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峰
摘 要: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它的一些必須和禁忌,針對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法的指導,史料教學“史實”與結論只重視其一、忽視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原則,情感教育空洞說教、忽視感悟體驗拓展升華的現(xiàn)象,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淺析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需要”與“不可”。
關鍵詞:歷史;學法指導;論從史出;情感教育
隨著部編初中歷史新教材的投入使用,歷史教學迎來了嶄新的春天,伴著“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出爐,歷史教學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
一、歷史教學需要授之以漁,不可只授之以魚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的真諦在于教會學生學習。”作為一名歷史教師,既要傳授給學生基本的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以此來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能力。然而,我們身邊的歷史教學中依然存在只重視學生歷史知識的掌握而忽視學生歷史學習方法指導的現(xiàn)象,長此以往,培養(yǎng)出來的只是知識的載體和能力的軀殼。
記得在學校組織的一次校內(nèi)公開課上,一位老師在教學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三國鼎立》一課時,教師展示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一覽表,讓學生仔細閱讀課文后填寫,學生找到知識要點填完表格后,再讓學生寫一寫、背一背。很顯然,這位老師只重視了知識點的掌握,學生沒有深入地思考,只是按照教師展示的表格回答問題,導致學生不會學習,更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長此以往,教學效果將會事倍功半。同樣是這堂課,在三年前濟寧市教學研討會上,鄧繼民老師將此學習方法貫穿教學始終。課前寄語讓學生明白怎樣讀書、聽講、交流,并且對學習戰(zhàn)役、政權的建立必須了解和掌握哪些歷史要素進行了精準的學法指導。如在教學板塊二“官赤逐鹿英雄出”時,先讓同學們思考:學習一場戰(zhàn)役需要掌握哪些知識要點呢?學生回答后,教師引導學生參照官渡之戰(zhàn)的學習方法仿學赤壁之戰(zhàn),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學會了歷史學科的基本學習方法——列表歸納法,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二、歷史教學需要論從史出,不可偏廢其一
史料教學法是初中歷史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運用史料教學就要貫徹“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原則,但有的教學只有“史實”沒有“結論”,不利于學生理解、概括、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無法形成正確的歷史認知,或者只有“結論”而無“史實”,導致學生不理解歷史結論,無法形成牢固的歷史印象。
在教學七年級上冊第15課《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時,由于教材對張騫出使西域的路線沒有詳細的介紹,所以很多老師在處理時也模模糊糊,最后卻發(fā)問學生:張騫出使西域體現(xiàn)了怎樣的精神?有哪些值得學習的地方?試想學生對張騫出使的路線、經(jīng)過都沒有具體的感性認識,又怎能回答呢?即使最后能夠勉強答出,也是在老師的一再提示、引導下,顯得十分生硬,問題的關鍵就在于我們沒有給學生提供相關的史料。
三、歷史教學需要感悟體驗、拓展升華,不可空洞說教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第四部分實施建議之教學建議中指出:注重拓寬歷史課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發(fā)掘課程內(nèi)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內(nèi)涵,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熏陶。而在實際的歷史教學中,由于考評機制的原因,歷史教學往往以提高考試成績?yōu)橹行模^多地注重學科的知識傳授和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而忽視了歷史學科的德育功能,或者出現(xiàn)空洞說教的現(xiàn)象,削弱了歷史學科獨特的德育功效。
在教學北師大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下冊第12課《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一課時,我認真研讀課標與教材,大膽地整合了教材,將本課確定為天之驕子起草原、一統(tǒng)江山號大元、民族融合譜新篇等三個板塊。板塊一中:我收集了三段史料,讓學生閱讀材料后分析得出我們應學習成吉思汗的哪些優(yōu)秀品質(zhì)?由于這三段史料貼近生活,學生易于體驗,小組內(nèi)合作探究,爭先恐后搶答,課堂氛圍活躍。板塊二中:展示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后,教師邊讀邊解釋詩的大意,結果課堂效果一般,學生沒有體驗,因此感悟不深,還不如設計成小組品讀、找生范讀這首詩,使學生在讀中感受其慷慨激昂的愛國熱情,領悟其視死如歸的高風亮節(jié),從而很好地對學生進行一次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第三板塊的主要內(nèi)容是回族的形成,學習完元朝民族融合的表現(xiàn)以后,通過圖示感知中華民族的不斷壯大和凝聚力的不斷增強,自然而然地聯(lián)系到現(xiàn)在的時事熱點——實現(xiàn)中國夢,實現(xiàn)中國夢必須匯聚中國力量,匯聚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讓學生談一談怎樣做,使學生在合作討論中增強了團結意識,培養(yǎng)了學生的歷史使命感與責任感,從而師生達成共鳴,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一節(jié)優(yōu)秀的歷史課堂總能讓學生在每學習完一課后,思想上都能得到一次洗禮,心靈上都能得到一次觸動,情感上都能得到一次體驗,從而更好地發(fā)揮歷史學科的德育功效。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