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海萍,楊 丹,蔡 偉,劉明輝
(1.貴州省貴定縣中醫(yī)院,貴州 貴定 551300;2.貴陽中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貴州 貴陽 550002)
綜合方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觀察
龍海萍1,楊 丹2,蔡 偉2,劉明輝2
(1.貴州省貴定縣中醫(yī)院,貴州 貴定 551300;2.貴陽中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貴州 貴陽 550002)
R255.681.55
B
1004-2814(2017)12-1437-02
貴州省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藥、民族醫(yī)藥科學技術研究課題(QZYY2013-79)
楊 丹
目的:觀察綜合方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方法: 8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0例。治療組用刺血、針刺、拔罐治療,對照組用針刺、拔罐治療。結果:治療組愈顯率72.5%、總有效率92.5%,對照組愈顯率47.5%、總有效率87.5%,兩組愈顯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刺血療法結合針刺、拔罐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較好。
椎動脈型頸椎病;刺血;針刺;拔罐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由頸椎退行性病變引起的骨質增生、鉤椎關節(jié)增生、小關節(jié)位移、頸部肌肉痙攣等因素刺激椎動脈的顱外段,導致椎動脈痙攣、狹窄或折曲改變,從而引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綜合征[1]。我們用刺血、普通針刺、拔罐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滿意,報道如下。
共8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0例。治療組男15例,女25例;年齡29~69歲,平均(51.52±10.41)歲。對照組男16例,女24例;年齡30~69歲,平均(50.67±11.02)歲。兩組病程均為5年以內(nèi)。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參照1995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制定并實施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①頭暈目眩,視物旋轉,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甚則仆倒;②可伴惡心嘔吐,眼球震顫,耳鳴耳聾,汗出,面色蒼白等;③慢性起病逐漸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復發(fā)作;④頸椎X線攝片、椎動脈彩色經(jīng)顱多普勒超聲等有助于明確診斷。
治療組:①針刺:雙側風池、完骨、天柱、頸3~7夾脊穴、印堂、太陽,肝陽上擾加行間、率谷、太沖、太溪,痰濁中阻加陰陵泉、中脘、豐隆,瘀血阻竅加血海穴、阿是穴,氣血虧虛配脾俞、氣海、關元,腎精不足配懸鐘、太溪。風池(雙側)向鼻尖方向直刺1.5寸,天柱直刺1寸,完骨直刺0.8~1寸,印堂提捏進針,從上向下平刺約0.5~1寸,均要求局部有酸脹或麻脹感,雙側頸夾脊穴以向脊柱45°方向斜刺0.8~1.5cm,得氣后施雀啄手法約30s,以局部酸脹為度。每10min行針1次,留針30min。②刺血:取大椎穴、雙側天髎穴。(大椎穴與雙側天髎穴交替)針刺取針后,局部皮膚碘伏常規(guī)消毒,用注射器針頭入皮2~3mm,散刺大約5~6針后拔罐,留罐10min,放血5~10mL。③拔罐:刺血后充分暴露頸部及上背部(膈俞以上部位),根據(jù)患者體型及拔罐部位選取大號、中號或小號玻璃管,分別于膈俞以上督脈、兩側膀胱經(jīng)及頸肩部拔罐。針刺及拔罐治療每天1次,10次為一療程,每治療5天后休息2天,共2個療程。刺血5天1次,共4次。
對照組:用針刺、拔罐,方法及療程同治療組。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治愈:癥狀消失,恢復工作或日常生活,椎動脈流速無明顯異常。顯效:癥狀基本消失,偶有頭暈、頸部不適感,休息后可消失,椎動脈流速有所改善但還未恢復正常。有效:癥狀部分改善,椎動脈流速無變化或稍有改善。無效:癥狀無明顯變化,椎動脈流速無顯著變化。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椎動脈型頸椎病屬中醫(yī)“眩暈”范疇。張景岳謂“虛者居其八九,如肝腎陰虛,虛風內(nèi)動,氣血虧虛,清竅失養(yǎng),腎精虧虛,腦髓失充”。實證多由痰濁中阻、升降失常,或痰火氣逆、上犯清竅,或瘀血閉竅。
“久病必瘀”,“久病入絡”。刺血可達到“宛陳則除之”的目的??筛纳撇∽兲幗M織的微循環(huán)障礙,緩解血管痙攣,促進血液循環(huán)、加速血流速度,清除病損處代謝障礙,從而改善局部組織缺氧、缺血狀態(tài),達到治療目的[4]。大椎穴是“諸陽之會”,是手足三陽經(jīng)和督脈交會之處。功能振奮陽氣,疏經(jīng)通督,可上通頭項,下至腰脊,前達胸臆,橫行手臂。大椎穴刺血可使陽氣振奮、經(jīng)隧暢通、精血上榮于腦,從而改善眩暈癥狀;大椎穴為多筋膜、肌肉、韌帶聚集處,能緩解椎動脈痙攣、擴張椎動脈,從而改善椎-基底動脈供血,緩解眩暈癥狀。天髎穴為手少陽三焦經(jīng)與陽維脈的交會穴,陽維脈于后項與督脈交會于風府啞門?!镀娼?jīng)八脈考》云:“……上循耳后,會手足少陽于風池?!庇纱丝梢?,天髎穴屬手少陽經(jīng),天髎與陽維脈交會,而陽維脈與手足少陽交會風池,故在天髎穴處放血可改善項部血液循環(huán)。天髎穴為多筋膜、肌肉、韌帶聚集處,此處放血有舒利筋肉、緩解攣急的作用,可改善椎-基底動脈供血,改善眩暈癥狀。
風池、完骨、天柱等穴是石學敏教授運用醒腦開竅針法中的一組配方,專門針對改善頸后椎動脈供血而設計,具有醒神機、通關竅、調氣血補腦髓的功效。研究發(fā)現(xiàn),脊神經(jīng)及椎旁交感神經(jīng)干是夾脊穴針灸效用的神經(jīng)生理學基礎,夾脊穴是感覺神經(jīng)和運動神經(jīng)交會和匯合的樞紐,又是氣血運行的關鍵區(qū)域。針刺頸部夾脊穴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炎癥物質的吸收,加快損傷組織的修復,同時可使緊張、攣縮、粘連的軟組織得以松解,恢復和改善骨與骨、骨與軟組織以及軟組織之間的正常位置關系,使神經(jīng)根所處的空間寬松,從而改善椎動脈的血液供應[5]。
綜上所述,綜合療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較好。
[1]侯馮彬,艾宙.“薄氏腹針”對椎動脈型頸椎病椎動脈血流的影響[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2.
[2]國家中醫(yī)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選登(9)[J].中級醫(yī)刊,1996,31(5):57-58.
[3]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58-61.
[4]趙聚凱,陳慶平,高梁斌,等.活血化瘀對椎動脈型頸椎病動物模型局部血流量與組織的影響[J].浙江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2,12(11):683-684.
[5]張純,劉健,林秋虹,等.針刺拔罐推拿綜合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25例[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2,10(20):48-49.
2017-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