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娜
(遂寧中心醫(yī)院 四川 遂寧 629000)
急性腦梗死又稱為缺血性腦卒中,屬于臨床常見腦血管疾病,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和致死率,且急性腦梗死發(fā)病率近年來呈現出逐年上升趨勢,急性腦梗死成為威脅人們生命安全的重要疾病之一。急性腦梗死發(fā)病機制復雜,臨床主要表現為頭痛、昏迷、嘔吐、眩暈以及耳鳴等癥狀,若治療不及時很容易導致患者死亡。因此,對急性腦梗死及時給予有效救治極為重要,為了解急性腦梗死患者治療中應用急診急救模式的效果,本文對我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70例腦梗死患者展開了研究,取得了較好效果,具體如下。
本研究共納入病例70例,均為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就診的急性腦梗死患者,所以患者均符合急性腦梗死診斷標準。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各35例。研究組中男20例,女15例;年齡為45~79歲,平均年齡(61.7±5.2)歲。對照組中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齡為46~80歲,平均(61.9±5.3)歲。對研究組與對照組基本資料進行比較,P>0.05,符合臨床對比需要。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急救治療,給予常規(guī)急診接診、病情評估、常規(guī)檢查以及心電監(jiān)護等措施。研究組則應用急診急救模式,具體為:(2)成立急性腦梗死急救小組,準備充足的急救所需藥物,并對藥物做好編制,以便隨時使用。接診后及時準確急救所需儀器和藥物,以便以第一時間給予有效救治。(1)病情評估:做好院前急救,根據患者的神經功能狀況,于接診后3分鐘內準確評估患者病情,以最快的速度明確患者病情。對于無法排除腦出血的患者,及時給予CT等影像學檢查,并迅速完成相關輔助檢查,提前與影像科醫(yī)生聯系,及時了解患者影像學檢查結果,確診患者病情,以便制定有效治療方案。(3)開通急診綠色通道,實施先搶救后掛號,快速給患者實施搶救措施。在進入急救室后,第一時間給患者建立靜脈通道,給予心電監(jiān)護和高濃度吸氧,嚴密觀察患者搶救過程中各項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適當抬高頭位15~30°,防止顱內壓升高。及時與患者家屬溝通,耐心解釋患者病情,交換急救情況。
應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院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量表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神經功能進行評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應用Barthel指數評定兩組治療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并對其進行比較。根據患者臨床癥狀以及神經功能改善情況對其療效進行評定,若患者頭暈、嘔吐等癥狀完全消失,NIHSS評分與治療前相比下降91%及以上,則為治愈,若患者治療后各項臨床癥狀均顯著好轉,NIHSS評分降低介于46%~90%之間,則評定為顯效;臨床癥狀有所好轉,NIHSS評分降低不足45%,但超過18%,則為有效。治療后臨床癥狀沒有好轉甚至加重,NIHSS評分降低不足18%,則評定為無效。顯效率+治愈率+有效率即為總有效率。
將本研究所收集的數據,納入SPSS 18.0軟件分析,(±s)和(%)分別表示計量與計數資料,差異對比用t檢驗與卡方檢驗,用P<0.05表示差異明顯。
從下表1的統(tǒng)計結果可以看出,兩組治療前的的NIHSS評分與Barthel指數較為接近,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的NIHSS評分為(11.5±3.1)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9.4±3.8)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與對照組治療后的Barthel指數分別為(86.9±3.8)分和(70.5±3.4)分,組間差異明顯(P<0.05)。詳見下表1。
表1 研究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與Barthel指數比較[(±s),分]
表1 研究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與Barthel指數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NIHSS評分 Barthel指數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35 23.3±2.4 11.5±3.1 43.1±4.2 86.9±3.8對照組 35 23.1±2.5 19.4±3.8 43.3±4.1 70.5±3.4 t值 / 0.34 9.53 0.20 19.03 P值 / 0.73 0.00 0.84 0.00
研究組在應用急診急救模式治療后,其治愈的患者為9例,占比25.72%。治療顯效14例,有效10例,只有2例治療無效,研究組的治療有效率為94.29%。對照組中治愈5例,所占比重為14.29%。顯效與有效患者例數分別為12例和8例,治療無效10例,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為71.43%,顯著低于研究組患者,兩組有效率對比,χ2=6.44,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2 研究組與對照組的臨床療效比較[n(%)]
急性腦梗死在臨床較為常見,腦血供突然發(fā)生中斷造成腦組織壞死是導致急性腦梗死的主要原因,動脈粥樣硬化造成管腔閉塞或狹窄均有可能造成急性腦供血不足。急性腦梗死的病因較為復雜,大部分研究學者認為,冠心病、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吸煙等是引發(fā)急性腦梗死的危險因素[1]。尤其是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和飲食結構調整,急性腦梗死患者數量也在逐年增加,給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急性腦梗死若治療不及時,還有可能導致患者死亡。因而,如何有效提高急性腦梗死的救治效果是臨床重點研究的課題。
急性腦梗死患者往往發(fā)病急驟,部分患者可在安靜休息或睡眠時發(fā)病。急性腦梗死臨床主要表現為眩暈、頭痛以及半身不遂等癥狀,部分患者伴有惡心、嘔吐、說話不清和吞咽困難等癥狀,隨著病情加重還有可能造成患者昏迷不醒,若錯過最佳救治時機,很容易造成不可逆的神經系統(tǒng)功能障礙,影響患者生活質量[2]。有研究報道,大腦最多可以耐受的缺氧或缺血時間為5~10分鐘,小腦可承受的缺氧或缺血時間最長為10-15分鐘,延髓可耐受的時間為20~25分鐘[3]。由此可見,急性腦梗死的最佳救治時間較短,其療效以及預后都與搶救時間具有緊密關系,所以對于急性腦梗死患者越早治療,越有助于減輕對患者腦部神經細胞的損害。通過恰當的急診急救措施能夠有效縮短患者搶救時間,促進患者腦部供血,從而減輕對患者腦部組織的影響,從而促進其受損腦神經功能恢復。
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在臨床治療中應用急診急救模式后,其神經功能改善情況與對照組比較顯著較優(yōu),研究組治療后的Barthel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具有顯著差異,且研究組治療有效率為94.29%,明顯高于常規(guī)治療對照組的71.43%,說明急診急救模式的應用,更有助于緩解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降低患者致殘率和死亡率,具有較高應用價值。
總而言之,急診急救模式應用于急性腦梗死患者臨床治療,能夠有效減輕患者癥狀,降低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從而加速患者康復,可進一步推廣應用。
[1]王東曉.急性腦梗死急診急救治療模式的建立[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9):1692-1692,1693.
[2]劉頂成,呂傳柱,王偉鋒等.院前急救與急診介入一體化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研究[J].臨床急診雜志,2011,12(03):155-157.
[3]朱曦.急診急救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初步觀察[J].臨床研究,2016,24(06):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