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奕含
摘要:閱讀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鎮(zhèn),而我們的閱讀教學長期以來存在著過度單一化、理性化的弊病。在閱讀教學中必須要糾正這種偏差,探求閱讀主題的多元化是一個有效途徑。以《犟龜》為例,該文的主題不僅可以解讀為“認準一個目標堅持到底”,通過對學生個性化閱讀的引導,還可有多種解讀,從而深化了對作品內涵的理解,實現(xiàn)了“新課標”強化感受性、體驗性的要求。
關鍵詞:閱讀教學;新課標;主題多元化
1.當前閱讀教學存在的偏差
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處于一種過度單一化、理性化的狀態(tài),往往以教師的精講縷析代替學生的個性閱讀。如何在教學中糾正這種偏差,使我們的語文教學能夠切合“新課標”強化感受性、體驗性的要求?這是每一位手執(zhí)語文“新課標”教材的教師不得不思考與探索的問題。
2.《犟龜》的多元化解讀
語文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選用了德國兒童文學作家米切爾·恩德的童話作品《犟龜》。童話的主角一只小烏龜決定要去參加獅王二十八世的熱鬧婚禮,在途中克服重重困難與阻礙始終堅持一往無前,哪怕獲悉獅王二十八世去世的消息,仍然不放棄這個愿望,最終見到了獅王二十九世的婚禮。與教材配套的《教師用書》將其主題總結為——通過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做任何事要想獲得成功,不僅要認準一個目標堅持到底,還要有勇氣戰(zhàn)勝各種艱難險阻。同時,教學參考書上更專門提出,故事開頭“參加這有史以來最熱鬧的婚禮” 避開了“獅王二十八世婚禮”的說法,為后面小烏龜取得成功——見到了獅王二十九世的婚禮——預設了伏筆,這樣的安排巧妙、耐人尋味,可以此作為本文的亮點之一,供學生重點思考與品味。
筆者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與學生平等對話,特別是尊重和重視學生獨特的情感和獨創(chuàng)性的理解,使《犟龜》一課的教學點燃了學生個性閱讀的火花,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學生與我一致認為,《犟龜》的主題并非如此簡單,文中存在幾處疑點,值得商榷。
2.1小烏龜的目標認定不明不白,隨隨便便,絕不值得提倡。
“去參加這場有史以來最熱鬧的婚禮”,盡管文字上沒有明確提出是獅王二十八世的,但上下文所提供的信息足以說明小烏龜目標的指向顯然就是獅王二十八世的,而非閉了眼瞎撞,撞上誰算誰。因此,目前教參、教者普遍使用的這種目標認定巧妙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2.2烏龜固執(zhí)己見,不懂變通,這種“犟”絕不值得提倡
烏龜遇到壁虎,得知“獅王二十八世與老虎開戰(zhàn),婚禮暫時取消”,此時的烏龜沒有絲毫觸動,仍然前行;及至烏鴉告訴它“獅王在與老虎的拼殺中身負重傷,已經不幸去世”,烏龜依然回答:“很遺憾,我的決定是不可改變的”——讀到這里,難免讓人起疑,小烏龜的目標——婚禮何在?獅王二十八世去世,他的婚禮都沒有了,那繼續(xù)前行意義何在?一個要去赴宴的人,走到半途聽說宴會因故取消了,他不是及時掉頭,去做別的事,而是說:“不,我就要去!”——現(xiàn)實生活中這樣的人無疑會讓人哭笑不得。何況烏龜怎會知道前方還有獅王二十九世的婚禮在等它到來?難道它有未卜先知的神機?目標與結果之間本身就包含了不能自圓其說的矛盾——實際上給人的感覺是,烏龜此時已“犟”過了頭,變成鉆牛角尖,明知既定目標不再,卻不愿正視現(xiàn)實,固執(zhí)地隨著慣性前進,一意孤行去向一個虛無的前方——究竟腳下的路通向開滿鮮花的草地還是雜草叢生的荒野,它也茫然不知。
因此,單純地把“犟”的意義解釋為堅持不懈,就文章而言,是不嚴謹的。想來,也并不符合童話作者的初衷。故事內容一波三折,“犟”的含義也在發(fā)生轉化,對待小烏龜的“犟”,必須分前后兩個階段來認識:在故事前半段,烏龜認定目標不畏艱難一往無前,也曾聽從蝸牛的正確勸阻,及時糾正了路線的錯誤,這時的“犟”代表了堅持不懈的精神,的確值得肯定與發(fā)揚;而發(fā)展到后半段,烏龜面對客觀現(xiàn)實的變化,任性固執(zhí)不及時調整方向,使自己的目標清晰而有意義,這未免就顯得冥頑不化,不懂變通了。
既要肯定目標認定的堅定性,也要重視發(fā)展變化是事物顛撲不破的真理。正確的要堅持,錯誤的應擯棄,而變化的,也要隨之而變。中國古代即有“進退盈縮,與時變化,圣人之常道”的名句,也有“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處世導言。順時、順勢而變,對待客觀現(xiàn)實有清醒的認識,及時修正目標以適應變化的環(huán)境。如果忽略了發(fā)展變化,一味強調對目標的死守,如此簡單的教育,無疑是缺乏科學性與說服力,存在潛在危害的。
2.3 正確看待故事最后美麗的結尾
雖然見到了獅王二十九世的熱鬧婚禮,但如果以此作為對故事后半部分烏龜頑固行為的肯定,難免牽強,不僅不能令人信服,也會對學生目標的確立與認識產生誤導。應該明確,這是一個機緣巧合,或說歪打正著,是偶然而非必然,只是心存美好的作者為這只可愛又可笑的烏龜作的善意安排,它代表了對美好結局的愿望,僅此而已。人生需要努力奮斗,更需要正確方向的指引。畢竟,能在命運眷顧下如愿見到最美麗的婚禮的“犟龜”,世上也許就這一只。
3.結束語
《犟龜》一文中,我們對烏龜的“犟”應是辨證認識——有褒有貶,褒貶摻半的。完成《犟龜》一文的閱讀教學后,再學習“新課標”,我感觸頗多,現(xiàn)總結、反思如下:
首先,我慶幸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尊重了學生的“個性閱讀”,有效地落實著“新課標”的要求:“欣賞文學作品時,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有益的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p>
其次,采用“預習—提問”法,使教學內容對學生更有針對性,同時,真正貫徹了讓學生擔當學習主體的精神,對他們的努力和思考成果予以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學生也能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其中。
再次,正是在教師的倡導下學生養(yǎng)成了多思多問的習慣,不迷信書本和權威,敢于質疑、發(fā)表自己獨特見解,才有了對《犟龜》主題多元的、深入的理解,讓人頗感欣慰。
參考文獻:
[1]陳燕.多元化閱讀——走出語文閱讀教學的困境[J].語文教學通訊,2012(12):67-68.
[2]邱紅香.讓個性化閱讀打開教學的節(jié)奏感[J].華夏教師,2016(1):53
[3]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