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宇
摘 要:本文從綿竹年畫的審美意趣出發(fā),對比其他藝術形式,分析綿竹年畫的繪畫語言特征和存在價值。
關鍵詞:造型特征 手法
一、造型特征
1、審美意趣的轉變
總體來說,年畫藝術語言特征是對盛唐以來中國傳統(tǒng)壁畫、石刻、泥塑等藝術語言市民化、世俗化的繼承與發(fā)展,也是對宋代院體“郁郁乎文哉”審美趣味的離經叛道,作品精神主旨不再是寧靜致遠、沖淡平和、天人合一理想追求的內在表達與寄托,而是關注當下,對市井生活,真實生存狀態(tài)的描繪與反映。①
講究藝術審美趣味,門神要“真”的綿竹年畫,在形的概括、色彩的處理上一開端就注重夸張、變形,主觀用色等藝術表現,同時又強調廣大市民的認可度,其造型語言是遵循藝術處理基礎上的寫實表現手法?!耙妗钡乃囆g感受,不僅僅是對視覺生理的滿足與期待,更重要的是百姓對家宅平安、人丁興旺、風調雨順的祈禱與追求,對美好未來、事物的無限向往與憧憬。
2、形的歸納
在長期的生產實踐過程中,年畫藝人們將方言、寓意、諧音與造型規(guī)律相結合,總結出一系列畫訣。如“立如一張弓,坐如一口鐘”,“大門(武將)要歪(威武之意),睡房門要乖(漂亮)”等。②如門神作品中武將造型,強調動態(tài)扭動,頭部、胸部、腿部朝向不一,突出人物形象的威武氣勢。左右對稱的人物雙手或锏或劍,一上一下,一橫一豎,在對稱統(tǒng)一中不失變化,畫面極具韻律感。人物比例壓縮為四---五人頭高,體現出敦實、厚重、飽滿之像;臉部表情略帶微笑,給人以可掬之感。此人物造像既有威武之儀,又有親民之意,為群眾百姓喜愛的藝術作品。以表現民國時期摩登少女的生活狀況為主的綿竹仕女年畫,畫面氣息清雅雋麗,展現了年畫的時代特征和不同題材對象的不同處理方式。如仕女作品中極少的道具與環(huán)境設置,人物氣質淡雅,注重對曲線美的體現,含蓄的表達了人體曲線之韻律感,生動地反映了當時女性的生存狀態(tài)和精神世界。
3、線的概括
黑白木刻版畫中“線”是畫面造型構成的重要元素之一,強調線形變化與處理。 “線”在此的意義是塑造空間,營造體積的造型語言;是氛圍、氣氛、意味、意圖的表現手段;是二維到三維、三維到二維轉換的途徑。與之不同的是,綿竹木版年畫中雕刻的 “線條”以陽刻為主,更注重工藝性,弱化了作者個性,采用了符合社會時代,大眾平民的審美意趣的繪畫語言與形式來表現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圖式。木版年畫雕刻的“線條”更講究連貫性、流暢性、裝飾性和平面性,其目的既是對人物造型外輪廓的歸納,畫面平面的分割,又是對形和結構的交代與提示。綿竹年畫藝人提出 “流水褶子(指線條)要活套,鐵線褶子要挺直?!?③這一曲一伸的變化,是對“線條”動靜、虛實、強弱變化的藝術處理,可以看出木版年畫對“線”造型藝術性的理解與思考。
4、色彩的感受
綿竹年畫在漫長的自我成熟過程中,逐漸樸素地形成了不但有中國民間特色,而且符合現代審美感受的色彩體系。年畫藝人主張“以色扶形,以色正形”的總體原則,與形色結合的造型法則不謀而合,不自覺地講究了色與形關系,強調了作品藝術效果即有色彩的豐富性,又有造型的整體感和完整度。
“一黑二白三金黃,五顏六色穿衣裳?!?④是綿竹年畫的用色指導。在西方色彩理論中,黑、白、金,三個極色,能進入多種調式的畫面,使之和諧統(tǒng)一,而綿竹年畫為畫面色調統(tǒng)一,視覺效果和諧,就也特別強調極色的運用。例如黑色為骨架,多在轉折處;白色為留白,多在臉手背景;金色為點綴,多在衣紋服飾,使得畫面呈現出穩(wěn)定的色彩秩序?!拔孱伭蓖怀龅氖巧驅拸V,調式豐富,色彩強烈大膽的意圖。如立錘門神中手腕、背旗、立錘使用重色,臉部、背景留白,強化大關系,軀干和服飾則充分運用冷暖色、同類色、互補色在恰當位置以恰當的大小的色塊交替出現,展現出色彩豐富的畫面效果。
又如文官門神充分體現了綿竹年畫配色歌訣“紅不靠黃,腥紅不靠黑,綠不靠黃、紅不與紅配,赭紫不靠紅,藍紅、綠色可深淺相扶,紅綠藍色都能挨,黃丹可映紅?!币约啊吧钆錅\,配淡。深淺釅淡要顧全”的配色法則。⑤正是有這些規(guī)律性的配色法則,才形成了綿竹年畫獨特而又絢麗的色彩面貌,也為當代的裝飾繪畫與表現色彩提供了探索的途徑。
五、繪制過程與手法
綿竹木版年畫與套色木刻年畫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其是用“煙子”批量完成線稿,待干透后,再由年畫藝人手繪完成上色,而不是采用套色木刻的方式。施彩上色是在墨稿的基礎上用重色重塑人物五官,用筆講究一次成形,落筆不悔、以神寫形,傳神阿睹;衣紋服飾處理,則大刀闊斧,逸筆草草,強調氣韻生動,一氣呵成。年畫藝人正是在后期以手繪方式的實踐中,逐漸形成了具有鮮明個性的年畫風格與語言,成就了綿竹年畫獨特的藝術語言。
“填水腳”是綿竹年畫最具藝術特色的藝術表現形式,其產生于年畫師年末歲終,為富貴人家繪制完成精細作品后,利用剩余材料趕繪多余,大筆揮就,迅速完成獲得“外水”(外快)時的作畫方式?!陡睋P鞭》是此類作品的代表,畫面呈現出神采飛揚、逸筆草草、直抒胸臆、大膽表現的繪畫效果,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值得一提:這種印繪相結合的藝術形式,也為當代繪畫多媒介跨界表現提供了借鑒與思考的空間。
六、結語
正如郭沫若先生觀綿竹年畫后有感而發(fā):“真實洋洋大觀,仿佛回到四川。門神皮影真好看,回憶幼時過年?!?的確,從中國傳統(tǒng)壁畫、泥塑、石雕、川劇藝術走出來的綿竹年畫,在今天的高速發(fā)展的數字時代仍舊熠熠發(fā)光,折射出古老年代的藝術品質,向世界散發(fā)出東方文明的墨香彩韻!值得我們繼承與發(fā)展。
注釋:
①《美的歷程》李澤厚 著
②《綿竹木版年畫集》胡光葵 主編
③《傳統(tǒng)綿竹年畫精品集》綿竹年畫博物館 編
④《傳統(tǒng)綿竹年畫精品集》綿竹年畫博物館 編
⑤《綿竹木版年畫集》胡光葵 主編
參考文獻:
[1]《傳統(tǒng)綿竹年畫精品集》綿竹年畫博物館 編 四川美術出版社 2005年第一版
[2]《美的歷程》李澤厚 著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1年3月第一版
[3]《藝術與視知覺》阿恩海姆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年3月第一版
[4]《綿竹木版年畫集》胡光葵 主編 珠江文藝出版社 2008年12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