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慈七
多年前戰(zhàn)爭遺留下一片荒涼沙漠,里面還埋藏了許多地雷、炸彈。為排除炸彈還沙漠以安寧,兩個機器人進入這片地區(qū)。一號機器人在掃描中發(fā)現(xiàn)一塊可疑的球體,用觸手小心翼翼地搬弄它,要確定究竟是石頭還是炸彈,若是炸彈就要拆除。這時二號機器人跟著過來,它一邊掃描一邊與一號交流,注意力也放在這塊可疑物體上,試著去分析它,并嘗試照著一號的樣子去做。
社交學習
這不是實景,乃是一幅想象的畫面,向人們展示機器人之間具備相互學習的能力。一號機器人是成熟的排雷員,二號正以實踐的方式向一號學習。
向同伴學習,也被人類學家和動物學家稱之為“社交學習”,即通過觀察,或通過與他人互動,獲取新知識、新能力,它在人類和動物界中普遍存在。社交學習的作用至關(guān)重要,沒有它可以說就沒有人類的文化發(fā)展。對動物而言,同樣如此。
座頭鯨以小型魚蝦為食,捕食活動一般都在海面下。但據(jù)科學家觀察,最近27年來座頭鯨逐漸“掌握”了新的捕食方式,它們浮到海面用尾鰭拍打水面,趕逐魚蝦捕食,這種方式能使它們捕捉到更多種類的食物??茖W家們猜測,可能先有一只座頭鯨找到了這種捕食方式,然后同伴們逐漸學習并擴散到了整個種群。
黑猩猩也以其學習能力而聞名。一般黑猩猩會折下草本植物的莖,當作小棍子伸進蟻窩來“釣”白蟻吃,但是非洲剛果共和國的黑猩猩對這種方法進行了改進。它們用牙齒摩擦植物莖的末端,使之漸漸變得多毛,像毛筆一樣,這種“設計”能幫助黑猩猩釣到更多白蟻。
類似于具備這種學習能力的動物還有很多,它們通過后天的、相互間的學習來完善自身,提升群體的適應能力?,F(xiàn)在,科學家設想機器人也能這樣,通過后天的學習完善自己,提高自身能力。
機器人教機器人
這種設想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變成了現(xiàn)實。2017年,他們宣布在機器人社交學習上有了重大突破,能使它們的相互學習,初具雛形。
研究人員開發(fā)出一個學習系統(tǒng),命名為“突破學習”,意指學習后使之突破原有限制。它最大的作用就是簡化機器人學習過程,也使人類老師教得更簡單了。通過突破學習軟件,人類老師在虛擬場景里,通過電腦拖動機器人手臂,教它進行操作。這種過程會轉(zhuǎn)化為能力輸入到實體機器人,從而使其真正具備相應能力。與以往教機器人不同的是,在突破學習系統(tǒng)里人類老師只需要演示一遍就夠了。
研究人員先用突破學習系統(tǒng)向兩個完全不同的機器人輸入基本知識,使其知道怎樣與物體打交道,如對圓形、方形物體采取不同處理方式。一號機器人有兩只手臂但靠輪子走動,二號是雙足類人機器人,靠雙腿走動,有極高的平衡能力。首先教一號學拆炸彈,這是由一系列步驟組成的復雜任務。然后把二號機器人帶到它面前,二號在一號的演示下,結(jié)合自身的基本知識,最終把拆炸彈的方法進行了融會貫通,基本上能完成人類只教給一號的任務。因此,二號算是學會了。
機器人文化
從此,一個新時代開啟了。人類教會機器人,而機器人可以繼續(xù)去教其他機器人。也就是說,當機器人掌握一種能力后,它可以把這種技能轉(zhuǎn)移給其他機器人,包括不同形狀、用途、種類,及普適的類人機器人。
那么,當機器人越來越多,它們可以后天繼續(xù)學習新的知識能力時,是否意味著機器人可以創(chuàng)造專屬自己的文化體系?今天人類所做的,是否是創(chuàng)造未來機器人族群的開端?
不論怎樣,重要的是,機器人社交學習需要來自人類的開啟。更重要的是,它還必需人類的干預,避免不法之徒濫用技術(shù)危害社會,防止反人類、反道德行為被機器人習得。
另外更應該引起沉思的是,如果機器人可以相互學習,不斷提升自己,那么人類中的你我呢,不更應該靠自己獨立學習,向他人、環(huán)境汲取長處,不斷進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