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其軍
摘 要:托物言志是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通俗地講就是以物寫人,通過借助富于顯著特征的具體之物,寄托作者的情感或志向。作者將個人之“志”寄托于某個具體之“物”上,“物”便具有了某種象征意義,成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那么,物與志這兩者之間就會有某種呈現(xiàn)方式。
關鍵詞:托物言志;“物”與“志”;呈現(xiàn)方式
托物言志中,“物”與“志”存在一定的關系,“物”是作者寄托情意的載體,是寫志的基礎;志是作者的情意、意愿或理想,是作者本人的心志,所以我們把“志”稱為“我”。同時,托物言志中的“物”與“志”都會以一種方式呈現(xiàn),有的是物實志虛式,也叫物實我虛式,有的是物我融合式,有的是物我并行式,有的是物虛我實式。
一、物實我虛式
物實我虛式,也就是寫景狀物式,這是我們常見的呈現(xiàn)方式,也就是作者在描寫和敘述物品時,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寫景物,將個人的“志”依托在某個具體的“物”上,這個“物”就寄托了作者情思、感悟、志趣、愿望等。
《愛蓮說》,托“蓮花”這個物,言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tài)度這個“志”。全文多角度描寫蓮花,描寫蓮花生長環(huán)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描寫蓮花生長形態(tài):“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描寫蓮花香氣,“香遠益清”,描寫蓮花儀表氣質:“亭亭凈植”,描寫蓮花高貴的品格,“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全文還從多角度襯托所托的物。用“世人盛愛牡丹”進行反襯,用“晉陶淵明獨愛菊”進行正襯。用大量的筆墨描寫蓮花,這“物”寫得多、寫得實,而志則沒有寫,虛寫。
《陋室銘》,托“陋室”這個物,言劉禹錫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這個志,文章通過對居室的描繪來托志,全文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寫陋室不陋的一面,反向立意,全文用大量筆墨寫其不陋,陋室環(huán)境雅而不陋,陋室主人交往之雅而不陋,陋室主人情趣高雅而不陋,將陋室比作“諸葛廬”“子云亭”以顯不陋。文章寫陋室的不陋來言作者的高潔傲岸、安貧樂道的“志”,將“陋室”這個“物”寫得多、寫得實,而志則沒有寫,虛寫,這種“物”與“志”的呈現(xiàn)方式叫物實我虛式。
二、物我融合式
這種物與志的呈現(xiàn)方式是指一方面在描寫“物”,一方面在描寫“我”,然后物和我融合在一起了,物是另一個“我”,物我合一,物是作者的化身,物是作者情思、志趣的融合體。
如《一棵小桃樹》這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借一棵小桃樹的頑強生長書寫自己的理想和情志,作者筆下的小桃樹實為作者本人的化身,文章對小桃樹的艱苦成長做了生動地描述,從小桃樹身上又找回惜日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找回了原來的自我得到了終身拼搏的勇氣。作者一面在寫桃樹的來由、發(fā)芽、長大、開花和橫遭風雨的經歷,另一面也在暗寫自己的經歷,小桃樹是作者兒時便懷有的、向往幸福生活的“夢”的化身,“我的小桃樹”就是另一個“我”。小桃樹是作者的化身,桃樹是我,我是桃樹,物我融合。
再如,印度著名作家泰戈爾的《金色花》,是一篇表現(xiàn)母子之情的散文詩,作者以“假如我變成一朵金色花”開頭,由此展開想象,寫了一個機靈可愛的孩子與母親一天三次嬉戲的場面:在母親做禱告時,悄悄地開放花瓣散發(fā)香氣;在母親讀書時,他將影子投在母親的書葉上,讓母親看書不傷眼睛;在母親拿了燈去牛棚時,他突然地出現(xiàn)給母親驚喜。孩子“失蹤”了一天卻始終和母親在一起。孩子的行為深藏著對母親的愛和依戀。作者一面寫“金色花——孩子”,一面寫“假如我變成一朵金色花”,金色花是“我”,“我”也是金色花,物我融合,在金色花上寄托了對母親的熱愛、依戀的感情。
三、物虛我實式
在托物言志手法中,存在著“物”和“志”的關系,其關系式是:甲,乙。有時為了突出乙,其表現(xiàn)形式就成了:乙。這種“乙”形式是只寫乙,沒有寫甲,甲則虛化了。托物言志手法中,,托物的“物”是虛的,沒有出現(xiàn)的,而只有“志”,只見其“志”,不見其“物”,這個“無物”我們就稱為“虛化”。這種物志呈現(xiàn)方式叫“物虛我實式”。
如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課文上說這首詩是“直抒胸臆,沒有什么具體的形象”,也就是說有“言志”,沒有“物”。這首詩的前四行側重于安慰困苦悲傷中的某個人,這也許就是安慰詩人自己,后四行則表明困苦悲傷中的某個人,或詩人自己堅持美好的信念和進取的態(tài)度。全詩以勸說的口吻、和緩的語氣鼓勵人們相信生活、相信未來,這個“相信生活、相信未來”,其實也是作者自己的心志。這首詩勸說別人,也言了作者自己“相信生活、相信未來”的心志,則是“我實”,而“物”沒有出現(xiàn),“物虛”。這種出現(xiàn)“志”而無“物”的呈現(xiàn)方式,我們稱為“物虛我實式”。
綜上所述,物實我虛式、物我融合式、物我并行式、物虛我實式,是托物言志中“物”與“志”的呈現(xiàn)方式。
參考文獻:
[1]王兆銀.“托物言志”與“借景抒情”[J].中學語文園地,2006(6).
[2]曹保順.托物言志需注意[J].同學少年,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