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韶淇
【摘 要】通過對六種藥劑的試驗和細致的分析討論,選擇出適合防治打瓜白粉病的最佳藥劑。
【關(guān)鍵詞】打瓜;白粉?。凰幮г囼?/p>
[Abstract] The experiment and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six agents were discussed, and the best medicin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owdery mildew was selected.
[Key words] a kind of watermelon; powdery mildew; pharmacodynamics
1試驗條件
1.1試驗對象
試驗對象為白粉病
1.2試驗作物和品種的選擇
作物為打瓜,品種為紅小片。
1.3試驗地點
新疆阿勒泰地區(qū)
1.4環(huán)境條件
試驗田是秋翻、平坦的滴灌田。前茬是打瓜,畝施復(fù)合肥25kg,6月20日追尿素一次,管理精細、一致。
2試驗材料與方法
2.1試驗材料
今年在試驗地共設(shè)置了六種藥劑進行防治打瓜白粉病藥效比較試驗。六種藥劑分別為:25%嘧菌酯SC(阿米西達),氟硅唑乳油(福星),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25%乙嘧酚, 50%醚菌酯水分散粒劑(翠貝),80%硫磺干懸劑(成標),清水為對照。
2.2試驗方法
試驗田為6種藥劑,清水空白為對照,共7個處理,18個小區(qū),每個處理重復(fù)3次,每小區(qū)面積25m2,小區(qū)隨機區(qū)組排列,試驗田總面積為450m2。每個處理藥劑噴藥量為10kg藥液。于2017年7月27日(田間打瓜自粉病發(fā)病初期)進行第1次施藥,間隔7d噴藥一次,共噴藥2次,第二次噴藥后7d、14d調(diào)查病情指數(shù)。調(diào)查方法:每小區(qū)隨機取樣10株,每株調(diào)查3片葉,記錄各處理小區(qū)葉片病級,計算病情指數(shù)和防治效果,試驗數(shù)據(jù)分析、改型藥劑相比差異顯著性。
3打瓜白粉病的病情分級標準、病情指數(shù)和防治效果的計算公式:
病情指數(shù)%=∑(各級病葉數(shù)×病級數(shù))×100/(9 ×總?cè)~數(shù))
防治效果%=(對照區(qū)病情指數(shù)一處理區(qū)病情指數(shù))×100/對照區(qū)病情指數(shù)
4試驗結(jié)果與分析
打瓜白粉病藥劑防治效果結(jié)果表明,第二次用藥后第7d(2017年7月27日)及第14 d(2014年8月 3日~10日),各處理藥劑中,均以50%醚菌酯水分散粒劑(翠貝)3000倍液防效較高,其防效在藥后第14 d達73.69%。80%硫磺干懸劑(成標)1000倍液和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兩種藥劑防效最低。400g/L氟硅唑乳油7500倍液、25%乙嘧酚懸浮劑1 500倍液和25%嘧菌酯SC(阿米西達)的防效也較好,藥后14d分別達72.28%、70.36%、69.97%,這三種藥劑處理間防效無顯著差異。
5結(jié)論
抓住打瓜白粉病發(fā)病始期及時選用高效藥劑防治是防止打瓜白粉病流行危害的關(guān)鍵。通過田間試驗,結(jié)果表明,用50%醚菌酯水分散粒劑3000倍液防治效果較好,氟硅唑乳油8000倍液和25%乙嘧酚懸浮劑1500倍液防治效果次之。為了避免長期單獨使用一種藥劑產(chǎn)生抗藥性,建議將以上藥劑交替使用,每隔7~10d防治1次,連續(xù)防治2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