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梅霞
內(nèi)容摘要:小學生讀書往往是走馬觀花、囫圇吞棗。應該提倡嚼詞品句,培養(yǎng)愛讀書求甚解的習慣。所謂讀書求甚解的習慣,就是自覺地通過語言文字的咀嚼,求得對文章的詞句段及思想內(nèi)容透徹理解。
關(guān)鍵詞:咬文嚼字 力求甚解 讀書 習慣
培養(yǎng)讀書求甚解的習慣,首先要交給學生咀嚼語言的要領(lǐng),努力做到:詞尋其義,句索其旨,段悟有序,章循其路;然后通過有意識的強化訓練,循序漸進的養(yǎng)成兒童良好的讀書習慣。根據(jù)幾年來的教學實踐,我感到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主要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新詞要“咬準”,合成詞要“嚼醉”
課文中出現(xiàn)的新詞,要指導學生通過查字典,弄清楚其本義和引申義,通過分析、比較弄明白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詞尋其義”。
例如《再見了,親人》一課中的“代價”一詞,學生通過查字典知道它的本義是指“為達到某種目的所耗費的物質(zhì)和精力”。只用這種定義法來解釋是不夠的,為了讓學生理解“代價”一詞在課文中的真正含義,引導學生反復讀原文這句話:“不料敵人一顆炮彈在您身邊爆炸,您倒在血泊里……傷好以后,您只能靠著雙拐走路了。您為我們付出這樣高的代價,難道還嫌它不夠表達您對中國人民的友誼嗎?”讀后,讓學生思考,這代價究竟指什么?學生會很快體會到:“代價”是指朝鮮大嫂為給志愿軍挖野菜而被炸掉了兩條腿,體現(xiàn)了為友誼而獻身的無私精神。
課文中經(jīng)常使用合成詞語和成語,如果只讓學生生吞活剝地記憶這些詞語的現(xiàn)成解釋,那是不夠的。教學中,教師應教學生學會把合成詞語或短語先分解開了來,逐個語素研討其意義,再綜合起來抽象概括出整個詞語意義。也就是學會用分析法、綜合法、解釋詞法。如《再見了,親人》一課中的“雪中送碳”這個成語,可讓學生先用分析法分別說出成語中的“雪”和“碳”各表示什么意思。然后進一步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深入理解它在文中的比喻意義。再用綜合法抽象概括出整個成語的意義。學生通過分析就會悟出:“雪”在文中是指志愿軍戰(zhàn)士空著肚子的困難,“碳”就是指大娘給戰(zhàn)士們送的打糕。這樣由具體到抽象,綜合得出“雪中送炭”的比喻意義,即在別人極端困難的時間,及時給予幫助?!把┲兴吞俊庇迷谶@里,恰當?shù)乇磉_了朝鮮大娘對志愿軍戰(zhàn)士慈母般的愛。
二、含義深刻的句子要“吃透”
一篇文章,一段文字,都有些表情達意比較深刻的句子。如中心句、總結(jié)句等等。這些句子是學生掌握文章內(nèi)容,理解文章思想必須咀嚼透徹的關(guān)鍵語句。導讀時應指點學生細致體會,反復揣摩,養(yǎng)成“句索其旨”的習慣。
例如:《再見了,親人》第二段最后兩句話:“您為了我們失去了唯一的親人,您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么會忘記?”讀這兩句話就要引導學生細心體會。探究句子詞語的含意和句子內(nèi)含的情意。導讀時,可以先讓學生弄明白這樣幾個問題:
1、“為我們”指的是為誰?做什么事?
2、失去的“唯一親人”指誰,他怎樣了?
3、“情意”前面為什么加上“比山還高,比海還深”這樣的修飾詞語?
4、“我們怎么會忘記”是什么句子,用在這里起什么作用?
通過逐句的分析、揣摩,學生就會比較確切地認識到,“為我們”指的是大娘把傷員背進防空洞的那件事,“失去了唯一的親人”指敵機炸死了她唯一的親人——小孫孫,“情誼”前面加上“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修飾,寫出了這“情誼”深厚的程度。最后用反問做結(jié)尾,更有力地表達了志愿軍戰(zhàn)士永遠不會忘記朝鮮親人深厚情誼的心情。
三、句群關(guān)系要“理清”
在導讀過程中,還要在他們理解了每一句話的意思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探求句與句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理清句群組合的邏輯順序,從而把握一個段落作者表情達意的思路,學習組句構(gòu)段的規(guī)律,養(yǎng)成“段悟其序”的習慣。例如《再見了,親人》一課第二段最后在這樣幾句話:“同志們傷心地痛哭起來,可是你把腳一跺,嘴角抽動兩下,狠狠地說:‘媽媽,這個仇我一定要報,小金花,你是多么剛強呀!可是今天,跟志愿軍叔叔分別的今天,你怎么落淚了?”導讀時應該引導學生細讀課文,思考這樣幾個問題:
1、這一層一共寫了幾句話,每句話是什么意思?
2、這一段話表達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3、前面說小金花剛強,后面又寫小金花落淚了,這不矛盾嗎?
通過對各句群中各句子的對比、分析,學生領(lǐng)悟到:兩句話的意思是轉(zhuǎn)折的。前一句寫她剛強,不落淚,是說小金花把深仇大恨埋在心底;接著用“可是”一轉(zhuǎn),寫她送別親人——志愿軍叔叔強烈的、發(fā)自心底的愛。兩句話,把愛與恨對比著寫,不僅不矛盾,而且更加深刻地表達了中朝人民情同手足的兄弟情誼。
(作者單位:安徽樅陽縣教育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