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顯斌
在曹操軍中,戰(zhàn)將之多猶如昨夜星辰,然而他們大都粗魯、率直、不事文筆,只知鋼刀出鞘,喋血沙場,李典可謂其中的異類。
李典以一個文雅書生的身份走入史家筆端,“乃就師讀春秋左氏傳,博觀群書”。如果不是生逢亂世,遭遇“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境況,他一定會獨坐西窗,品茶撫琴,一本詩書,悠閑度日。
不喜兵事并不等于不擅長,當李典在鼙鼓硝煙中隨著叔父李乾一塊兒沖上沙場時,一位名將浴火而生。
由于讀書多,心細,李典善于發(fā)現(xiàn)對手的缺點,尋罅抵隙,趁勢出招,命中對手死穴。
曹操攻打袁尚時,李典的任務(wù)是運送糧草。糧由水運,既快捷,又能節(jié)省人力物力??墒牵敃r的水路被袁尚軍隊阻隔,無法通行。曹操知道后,忙派人傳話:“如水路不通,改由陸路?!笨墒?,李典拒絕了,他登高望遠,發(fā)現(xiàn)袁軍人數(shù)雖然眾多,可大多不穿盔甲,奔走玩笑,十分混亂。顯然,他們沒有重視李典這支人數(shù)不多的運糧部隊。李典打馬下山,對部下分析一番,認為對方必敗。
戰(zhàn)事按照他預(yù)測的方向進行,曹軍一路猛攻,袁軍一路敗退,水路最終暢通無阻,軍糧源源不斷地運去。曹操獲得軍糧,膽氣大壯,大敗袁軍,統(tǒng)一河北。此役,李典居功甚偉。
由于讀書多,李典遇事不急躁,善于動腦子。在攻打劉備時,正是由于李典的精細,才讓曹軍逃過一劫。
當時,進攻劉備的曹軍總指揮是夏侯,于禁和李典是副總指揮。劉備看見曹軍到來,帶上部隊,撒腿就逃。夏侯一見,高興得哈哈大笑,揮軍猛追。李典發(fā)現(xiàn)山路越來越窄,草木越來越密,如有伏兵,一戰(zhàn)必敗,忙趕上前勸阻夏侯。
夏侯卻認為李典膽小,命令他看守軍營,自己和于禁帶兵狂追,腳步一滑,進入劉備的伏擊圈。一時,號角響起,旗幟招展,亂箭如雨。夏侯和于禁左沖右突,就是突不出重圍。危急中,鼓聲響起,劉備伏軍紛紛敗退,原來是李典帶著援兵趕來。
難能可貴的是,這樣一個叱咤風(fēng)云的將軍卻具有謙遜的品德,戰(zhàn)勝之后,李典“不與諸將爭功。敬賢士大夫,恂恂若不及”,以至于全軍歌之頌之,“稱其為長者”。
公元215年是李典軍旅生涯最為輝煌的一年,此前的赤壁之戰(zhàn)中,曹操在周瑜的一把大火中大敗而歸,回軍許昌。離開前,他思索良久,長嘆一聲,留下張遼、李典、樂進率軍七千守合肥,以防孫權(quán)來攻。
面對來犯之敵,曹操送來作戰(zhàn)計劃—張遼、李典出戰(zhàn),樂進留守。這三人都認為應(yīng)趁孫權(quán)軍立足未穩(wěn),突然沖出,打他一個下馬威??墒侨似剿夭荒?,此時相互對望,一時無語。突然,李典站起來,對主將張遼說:“此國家大事,顧君計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義乎?”由于李典的大度,計劃得以實施。他披甲戴盔,騎著戰(zhàn)馬,和張遼招募八百勇士,天亮之后突然沖出,大敗孫權(quán)軍隊。
這次大勝,讓曹軍由戰(zhàn)敗之后的守勢變?yōu)楣?。多年后,曹丕登基,建立魏國,回顧合肥之?zhàn),贊嘆道:“合肥之役,遼、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自古用兵,未之有也?!?/p>
當時,隨曹操起兵諸將,其家族成員在家鄉(xiāng)一帶大都自成一霸,占有土地,強搶民女,威脅官府。地方官員也無可奈何。
對于此種現(xiàn)象,唯一的方法就是將這些人遷離本地,最好是遷往都城。這樣,他們離開本土,自會失去盤根錯節(jié)的人際關(guān)系,等于剪掉了羽翼;到了許昌,又等于增加了京城防衛(wèi)力量;另外,京城乃天子腳下,治安自是嚴肅。
東漢時,劉秀手下大將耿純就是出于這種考慮,曾自動帶著家族離開本土,一時傳為佳話,令劉秀贊嘆不已。可是,曹操手下卻無一將愿意如此效仿。這時,李典站了出來,提出帶著家族部下三千多戶遷往他處。曹操聽后大喜,將他比之耿純。可是,他謙虛地說自己如此做,是覺得自己功勞不夠,卻受到朝廷如此封賞,唯有帶著家族集體出力,效命國家罷了。
歷史記載,李典舉族遷移,人數(shù)竟然多達一萬三千多人。曹操看著,拊掌贊嘆。諸將也看著,一個個低下了頭。
李典,是那個時代的異數(shù)。他是一個儒雅忠厚的讀書人,是一個智勇兼?zhèn)涞膶④?,是一個忠貞為國的志士,是一個從菏澤巨野走出的熱血壯士,一個胸懷天下的男兒。在曹操諸將中,他算得英年早逝者,如一顆流星,劃過歷史的天空,留下自己的光亮。
選自《傳奇故事》201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