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俊
(皖南醫(yī)學院附屬弋磯山醫(y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安徽 蕪湖 241001)
PBL教學法在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臨床教學中的應用
馬 俊
(皖南醫(yī)學院附屬弋磯山醫(y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安徽 蕪湖 241001)
探討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在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臨床帶教中的應用;將60名臨床實習生按輪轉順序,隨機分成PBL教學法實驗組和傳統教學法對照組,在實習結束后進行相同內容的理論考核和臨床技能考核,統計成績可知,PBL+傳統教學法在調動實習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理論聯系實際、提高臨床實踐能力以及加快角色轉換等方面明顯優(yōu)于傳統教學組,PBL教學法可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有必要采用新的教學方法來提高耳鼻咽喉科臨床教學效果。
PBL教學; 耳鼻咽喉頭頸科; 臨床帶教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作為一個三級學科,專業(yè)性強,病種雜,病變部位隱深,解剖復雜,一直是臨床實習教學的難點。為了提高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臨床實習帶教的水平,在傳統教學法的基礎上采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學法,在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臨床實習帶教中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選取2016年2~6月份在我科臨床實習的60名皖南醫(yī)學院臨床實習生,在校期間均接受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理論學習,其中男生38名,女生22名,年齡在20-25歲之間。按照輪轉順序,隨機分為PBL教學法實驗組和傳統教學法對照組,每組30個人(每組分5個小組,每一小組6人),實習時間均為2周,實驗組男生20名,女生10名,平均年齡22.1±1.2歲,對照組男生18名,女生12名,平均年齡21.9±0.9歲,兩組在性別、年齡等一般情況無明顯差異。
以教學大綱中慢性鼻竇炎為依據,第八版《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的慢性鼻竇炎為教學內容。
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入科后由本人負責帶教,參加日常的臨床工作,每周圍繞慢性鼻竇炎進行專題講座及專科技能操作演示。
實驗組:采用PBL+傳統教學法,每一小組入科前一周發(fā)放有關慢性鼻竇炎的PPD,并提前預習教科書中有關慢性鼻竇炎的章節(jié),入科后由本人負責帶教,選擇典型的病例,進行床邊指導;結合臨床病例,提出問題,如慢性鼻竇炎的臨床表現有哪些?慢性鼻竇炎的治療原則有哪些?組內討論,本人對討論的過程進行點評、歸納及總結,從而加深實習生對慢性鼻竇炎的理解和應用。
實習結束后進行相同內容的理論考核和臨床技能考核,并完成一份教學效果問卷調查表,4個問題,每個問題只有“是”和“否”二個選項。發(fā)放60份,回收60份。
數據采用SPSS18.0進行統計分析,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定性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顯示,實驗組理論成績和臨床技能考核成績(88.73±2.82和89.27±1.23)明顯高于對照組(76.54±3.46和79.65±2.81),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種教學方法考核成績比較(n=30)
結果顯示,PBL+傳統教學法在調動實習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理論聯系實際、提高臨床實踐能力以及加快角色轉換等方面明顯優(yōu)于傳統教學法,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種教學法教學效果比較 [n(%)]
以問題為核心的PBL教學法是一種由帶教老師引導,通過實習生的自主學習和小組討論解決病案延伸的問題,從而使實習生對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靈活的應用[1]。PBL教學模式已被我國大部分醫(yī)學院校所采用,并廣泛應用于各個臨床學科的臨床教學工作中[2]。以往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的實習帶教過程中采用傳統教學法,出科考核成績均不理想,原因有:一是在皖南醫(yī)學院的本科教學中,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作為選修課來考核;二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專業(yè)性強;三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實習時間較短,僅為2周;四是實習后階段,實習生要準備考研或就業(yè),無法安心進行臨床實習,所以本次研究選取2-6月份在我科實習的臨床學生,排除混雜因素干擾研究結果。
“三炎一聾”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最常見的四大疾病,也易被實習生所理解和接受,故本次研究選擇其中之慢性鼻竇炎作為教學內容。表1結果表明,實驗組實習生在出科理論考核和技能考核方面均優(yōu)于對照組,即在傳統教學法的基礎上結合PBL教學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該教學方法是順應醫(yī)學教育的發(fā)展,也是培養(yǎng)臨床思維能力的有效措施[3]。在臨床實習過程中,PBL教學法通過詢問患者的病史、專科的查體、診斷的確立、診療計劃的實施及病例的書寫,使實習生有種“被認同”的感覺,從而調動實習生的積極性,并在實踐過程中發(fā)現問題,查閱書籍,帶教老師引導,小組討論,最終解決問題,達到提高實習生的學習主動性。例如在慢性鼻竇炎的發(fā)病原因中,可能與咽部炎癥、變應因素、咽喉反流和解剖結構的異常等多種因素有關,實習生在分析臨床具體病例時,就要對可能的病因進行梳理和分析,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這種分析的過程,就是對以往學習的知識進行回顧和應用,即理論聯系實際。實習生在臨床實習過程中,就是要將大學里學習的知識運用于具體的臨床工作中,同時也是學生的角色向醫(yī)生的過渡和轉變。臨床工作是綜合能力的體現,不僅考驗實習生的理論知識是否扎實,同時也是考驗實習生的溝通、言語表達及應變能力。PBL教學是由帶教老師引導,實習生主動進行醫(yī)學實踐,進而提高了實習生的臨床實踐能力,也有利于學生向醫(yī)生角色的轉變。
本研究嘗試以慢性鼻竇炎作為PBL教學法的教學實踐內容,初步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相比傳統教學法有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值得進一步拓寬教學內容。同時,應將PBL教學法用于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專業(yè)的規(guī)培生和進修生,不斷實踐與總結,探索出適合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的PBL教學模式。
[1] Stark R, Kopp V,Fischer M.Case-based learning with worked examples in complex domains:Two experimental studies in under-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J].Learning and Instruction,2011,21(1):22-33.
[2] Lalonde F.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osteopathic educ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steopathic Medicine,2013, 12(4):216-219.
[3] 于長輝,黃純熾,夏歐東.情景式PBL教學在臨床見習帶教中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2(11):3-4.
R762;G642
A
1671-4733(2017)06-0108-02
2017-06-13
馬俊(1981-),男,安徽蕪湖人,碩士,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為頭頸腫瘤,電話:13955371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