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穎君,史桐雨,謝平金,3,洪碧琪,林智勇,劉成麗,2
(1.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廣州 510405; 2.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基礎醫(yī)學院,廣州 510405; 3.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廣州 510240)
【中醫(yī)多學科研究】
納音五行于中醫(yī)體質分類的應用探析
彭穎君1,史桐雨1,謝平金1,3,洪碧琪1,林智勇1,劉成麗1,2
(1.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廣州 510405; 2.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基礎醫(yī)學院,廣州 510405; 3.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廣州 510240)
“納音五行”是由六十甲子和五音相配合所形成的五行,有著更為豐富的生克關系,將其運用于中醫(yī)體質分類可試驗性地補充五行體質學說,以求提高對各行人生理病理特征之描述的準確度。其次,可嘗試利用其在命理學方面的作用,預測個人遠期會發(fā)生的疾病種類和大概的時間。故筆者在文中探析對“納音五行”的認識和作用,以供學者們在臨床上能對“納音五行”進行相應借鑒。
納音五行;中醫(yī)體質;分類
我國最早對體質進行總結和分類的學說出現于《靈樞·陰陽二十五人》:“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別其五色,異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將人的體質按照其膚色、外貌形態(tài)、性格及心理特征、適應季節(jié)能力等特征分為25種[1]。而現代較為廣泛應用的體質學說有王琦的正常質、陰虛質、陽虛質、痰濕質、濕熱質、氣虛質、瘀血質的7分法,匡調元之正常質、晦澀質、膩滯質、燥熱質、遲冷質、倦質的6 分法等根據臨床上患者群體中[2],對于致病因素呈現的體質變化傾向及其表現的特征作出的體質分類。而在體質分類領域中,鮮有記述和引用納音五行(下稱“納音”)者。“納音”可細化正五行的分類并對其進行分析[3],可以試驗性地補充五行體質學說。故于下文介紹筆者對“納音”淺略的認識,以供學者們在臨床上借鑒“納音五行”在中醫(yī)體質方面的作用。
“納音”是將10個天干和12個地支兩兩相配而形成的新的五行[4],因其假借古代五音、十二音律的演變五行[5]共有60種組合,又有“假借五行”“六十甲子”等稱。據清5錢大昕學者之考究,“納音”最早形成于漢魏[5],而首先對其理論特點進行詳細論述的則是明朝進士萬民英的《三命通會》。后世對“納音”有多種推算方法,每2個組合對應1種納音五行,最終所得的年號與年命相對應者是甲子、乙丑對應海中金;丙寅、丁卯對應爐中火;戊辰、己巳對應大林木等(年號及年命對應詳見下表[5]),其規(guī)律可概括為“同類娶親,隔八生子”。
現今“納音”多用于紫微斗數和四柱推命等命理學說,作命理推算的用途。其次,“納音”屬于律呂學的概念,其在律學界和音樂史學界也有著重大研究意義及不可替代的地位[6]。術數預測具有闡釋與推算人之宿命和疾病轉歸之間關聯(lián)的作用[7],而在中醫(yī)方面,我們可以嘗試將“納音”運用于分析個體的臟腑氣血、經絡生理病理變化,兩者略有相似之處。
五行地支 水行木行金行土行火行子丑丙子丁丑澗下水壬子癸丑桑柘木甲子乙丑海中金庚子辛丑壁上土戊子己丑霹靂火寅卯甲寅乙卯大溪水庚寅辛卯松柏木壬寅癸卯金箔金戊寅己卯城頭土丙寅丁卯爐中火辰巳壬辰癸巳長流水戊辰己巳大林木庚辰辛巳白蠟金丙辰丁巳沙中土甲辰乙巳覆燈火午未丙午丁未天河水壬午癸未楊柳木甲午乙未沙中金庚午辛未路旁土戊午己未天上火申酉甲申乙卯井泉水庚申辛寅石榴木壬申癸寅劍鋒金戊申己酉大驛土丙申丁酉山下火戌亥壬戌癸亥大海水戊戌己亥平地木庚戌辛亥釵釧金丙戌丁亥屋上土甲戌乙亥山頭火
“納音”每一行的6種細分類各具有強弱和特性不同的屬性,《三命通會》中記載“蓋申酉金之正位,干值壬癸,金水淬礪,故取象劍鋒而金之功用極矣;至戌亥則金氣藏伏,形體已殘,鍛煉首飾,已成其狀,藏之閨閣,無所施為,而金之功用畢,故曰庚戌辛亥釵釧金”,使同行中的不同類型之所生所克均不同,有著較正五行更為豐富的生克關系。如屬金者——劍鋒金是“納音”金行中最強的,需“金水淬礪”才成,可理解其為水反生之金,因其喜被火克易成肺熱;海中金亦是水反生的金無以克木,病理狀態(tài)下則類似于肺為寒飲所困,難以制肝;“絕地存金”的金箔金,金之氣“尚柔弱”不生水,似肺陰虛弱無法相助腎陰……余皆可仿此[5,8]。潘毅更在其書中將“納音”的生克關系概括為相生、相克、乘、侮、不生、過生、反生、喜克及不克。這種能動性更強的生克規(guī)律對分析人的生理特征及感受病因后表現出的病理趨勢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五行學說即包含木、火、土、金、水5種基本物質的運動變化,五行之間的相生相克關系及其與五時、五方、五臟、五味等之間的聯(lián)系[9]。五行生克理論中是異行的相生相克,屬于一種普遍規(guī)律,廣泛應用于中醫(yī)臨床,可為患者的病理、診斷、治療尤其是治未病方面提供理論支持[10]。以木形人為例,《陰陽二十五人》中有提及木形人的外貌、心理特征,還提出這類人“秋冬感而病生”的病理特征,更有學者總結出木形人具有木氣不及或太過的患病特點,易引起肝氣郁結所致胸脅、乳房脹痛,或肝失所養(yǎng)而致月經量少、目澀昏花等,或肝旺乘脾、犯胃所致腹脹腹痛、惡心嘔吐、噯氣吞酸等疾病[11]。還有學者提出各行體質者在小兒、成年、老年等階段具有不同的病理特征,同時介紹了具體的用藥之法[12]。若在臨床上通過四診、體質分析得出患者的體質類型,則對判斷病理、診斷、遣方用藥以及預防疾病等有指導作用。
而僅將人之體質分為木火土金水5種便顯得相對局限,張景岳曾述“所謂五者之中有互藏者,如木之津,木中之水也”。王德亦認為五行中的每一行仍包含其他行的“氣”,不是單純的“木”或“土”,即“五行互含”[13]。同樣,《靈樞·陰陽二十五人》提出將五行人再分類,形成25種不同的人格,文中雖作出具體人格的解釋及對相應外形進行了分析,但并未從人體之臟腑、經絡和氣血等生理功能方面入手進行分析和針對性說明,故使用此學說辨證論治者寥寥無幾[1]。
因“納音”將每行分為強弱、特性不同屬性的6個類型,形成30種不同的類象,還具有“反生”“喜克”等生克規(guī)律,可為五行體質學說作嘗試性的補充?!凹{音”當中將各行下分為偏于木、火、土、金、水之氣的類別,能使五行更加細化、更加具體,更能準確地解釋患者在感受病邪后表現為不同癥狀的原因。
吳長汶等通過臨床觀察和分析總結認為,可以根據不同體質人的五行之氣太過或不及來解釋其易得的疾病和患病的特點[11]。而結合“納音”后,可在此基礎上更準確地描述每一行人中的各個分類對相同病邪的反應結果,如木形人中有木氣太過或木氣不足而致病者,若屬木行中的大林木者,因其木氣最旺極易生火,且不為金之所克的特點,傾向于發(fā)生木旺“過生”心火的心肝火旺證,在用藥上應及時疏肝理氣兼顧清肝瀉火,防止熱勢蔓延。陳士鐸提出有因外感作喘者,因氣虛、因久咳和因肝郁而喘者,所立之方大相徑庭[14]。其中肝郁者好比形屈的桑柘木之肝氣升發(fā)不足,此木僅畏懼強金之克,若肺金本不強,桑柘木遇弱金易出現金不克木則肺降不足,表現為肺氣上逆發(fā)而為喘,此狀應以疏肝行氣為主,使桑柘木趨于條達則喘趨于愈。若其肺金本強,此金乘木,雖不一定為喘,但肝氣難以疏泄[5]。由此可見,在辨證和立方用藥時,亦可借鑒“納音”靈活的生克關系特點,在一定的程度上補充體質學說中的不足和空缺。
人體的健康除能在后天通過暢情志、節(jié)飲食、多運動等方式使之陰平陽秘之外,先天的因素也十分關鍵,除受于父母的遺傳因素之外,還有隨著出生便決定的出生時間和所秉承的天地之間的自然之氣,這些對個人日后的身體狀況和感受病邪后表現的癥狀和病癥均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而包含“納音”的命理預測學說屬于預測醫(yī)學的1種,它利用的是個人的出生年月日時,較為準確地預測個人較隱匿的、在遠期發(fā)生疾病的時間和種類[15]。這也是目前“納音”被應用于命理學方面的原因。而對于命理學,我們應秉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態(tài)度,在臨床上利用“納音”生克關系并結合命理學之精華部分,為患者判斷體質和推測未來的健康狀況,或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納音”屬于一種特殊的五行規(guī)律,具有獨特的規(guī)律和生克關系,故可據其細化體質學說中的五行分類,將每行分為偏氣不同的6種,形成30個不同的類型,它的相生、相克、乘、侮、不生、過生、反生、喜克及不克[5],比正五行更為豐富的生克關系便是“納音”的特殊之處,也是可以提高五行體質分類準確性的原因。又因“納音”與出生年、月、日、時有關,將其結合于體質分類,便是將人之體質在先天方面的獨特性和個體之間的差異加入至判斷其體質依據的行列中,與人出生時的五運六氣、陰陽偏頗、氣血盛衰等一樣,對體質的差異具有作為判斷依據的意義[16]。
現雖有對體內陰陽的不同、機體反應性的差異對體質進行分類,但以納音五行為依據,結合人的命理命局進行體質分類的領域仍存在空白。加上“納音”的獨特性和推算的復雜程度,導致現今熟悉其由來和使用方法的人少之又少,望能引起學者們的注意并加以借鑒,以期能在臨床判斷患者體質方面提供理論支持。
[1] 黃國先,劉懿.《“陰陽二十五人”學說試探》的商榷[J].福建中醫(yī)藥,1987,6:56-57.
[2] 王琦.中醫(yī)體質學說研究現狀與展望[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02,8(2):6-15.
[3] 馬保平.陰陽思辨與五行辨證[J].蘭州商學院學報,2007,23(4):116-126.
[4] 黃大同.“六十甲子納音”研究[J].文化藝術研究,2009,2(4):64-95.
[5] 潘毅.尋回中醫(yī)失落的元神1——易之篇·道之篇[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13:363-380.
[6] 羅見今.《夢溪筆談》“甲子納音”構造方法的數學分析[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16,31(6):12-15.
[7] 卓廉士.中醫(yī)感應、術數理論鉤沉[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5:249-257.
[8] 萬民英.三命通會[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9] 高思華.五行學說之我見[J].中醫(yī)雜志,1994,35(8):493-495.
[10] 牛建義.芻議五行生克規(guī)律在中醫(yī)學中的應用[J].山西職工醫(yī)學院學報,1997,7(1):58-59.
[11] 吳長汶,陳淑嬌,楊小婷,等.五行人的形態(tài)特征與體質分類的臨床意義[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6,31(7):2725-2727.
[12] 陳靚,陳霞波,王建康,等.王暉主任中醫(yī)師五行體質各階段生理病理探析[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3,31(10):2153-2155.
[13] 王德,余昭秀.陰陽五行芻議[J].海南醫(yī)學,2003,14(8):61-62.
[14] 陳士鐸.辨證錄[M].太原:山西科技出版社,2011:80-81.
[15] 彭永禮.命理預測學在中醫(yī)臨床中的應用[C].北京:世界中聯(lián)中醫(yī)特色診療研究專業(yè)委員會二次理事會,2013:127-133.
[16] 母國成.中醫(yī)體質學說及其異化[J].新中醫(yī),1983,9:1-7.
R222.19
A
1006-3250(2017)11-1576-02
彭穎君(1994-),女,廣州人,醫(yī)學學士,從事中醫(yī)學的臨床與研究。
△
劉成麗,副教授,醫(yī)學博士,從事嶺南名醫(yī)學術思想及臨床經驗整理與總結研究,Tel:13710116101。
2017-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