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本文擬從豐子愷先生關(guān)于人生三層樓論述的角度出發(fā),探討身體在這人生的三個境界所擁有的自主性。豐子愷先生提出人生有三層樓,第一層是物質(zhì)生活,第二層是精神生活,第三層就是靈性生活。在這些人生不同層次的境界里,人在世界最基本存在的媒介――身體的際遇如何呢,擁有何種的自主性,與精神的關(guān)系又如何呢,本文用生活中、文學(xué)上的例子來討論身體的境況,再從身體的自主性透視人在社會和文化中的遭遇和位置。而本文從大愛、博愛的角度出發(fā),站在第三層樓的高度,眺望到自身的渺小和人類彼此間的緊密聯(lián)系,由小愛升華到大愛。
關(guān)鍵詞:人生三層樓 身體 自主性 精神 愛
在探討豐子愷的人生三層樓之前,先來看看德國詩人Rilke關(guān)于人生的詩歌,他在這首詩中嘗試問“人是否知道自己是什么,位置在哪里”。
Ich lebe mein Leben in washsenden Ringen
I live my life in widening circles
that reach out across the world.
I may not complete this last one
but I give myself to it
I cirlce around God, around the primordial tower.
Ive been cirlcing for thousands of years
and I still dont know: am I a falcon,
a storm or a great song? (Rilke)
這首詩的第一個“I” 當然指的是小我、個體的我,而第二個“I”指的是大我、集體的我。即使人類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不過作為個體的人,是否真正知道“我”是什么呢,畢竟人是憑借身體活在世上,身體的境遇或許能夠幫忙找到自己生命的真相。世界循環(huán)不息,而人生活著要了解自己,就需要反思。豐子愷先生從玄一法師的身上,感悟到人生有三層樓,物質(zhì)生活、精神生活、靈性生活。既然人生有三種不同的境界,那么身體,擁有何種的自主性,與精神的關(guān)系又如何呢,本文用生活中、文學(xué)上的例子來討論身體的境況,再從身體的自主性透視人在社會和文化中的際遇和位置。
一.物質(zhì)生活和被操控的身體
在人生的第一層樓,物質(zhì)生活,身體遭受何種待遇呢。在中國大都市里隨處可見瘦身減肥的廣告,讓人誤認為物質(zhì)生活過于豐富,都市人擁有過多肥胖的身體。在景觀社會中,由于商品的豐裕和意象的中介作用,消費本身不再是基本需要的滿足,而是被意象激發(fā)的需要的滿足,德波稱之為偽需要的滿足,這就使真實的消費變成了消費的幻覺。主體自身的內(nèi)在分裂,在德波這里就是需要的內(nèi)在分裂。在這種分裂中,人既不能認識他人,也不能認識自己,而是被消費的意識形態(tài)所中介。(仰海峰,2004)
從對待身體的態(tài)度上,可以看出高度消費的社會對普羅大眾的控制?!叭绻飳θ说慕y(tǒng)治還可以被覺察的話,那么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意象,作為自己心靈的外在投射,則直接與我們自己的存在合而為一了。商品拜物教還是將崇拜物件定位于人之外的物,景觀社會中的意象拜物教則將崇拜物件從外在的物轉(zhuǎn)向了自身意象的幻覺投射物,這是一種深層的回轉(zhuǎn)”(仰海峰,2004)
透過商業(yè)社會對身體的物化,可以看到我們的生活境況,身體也可以成為消費品。波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早在六十年代就指出“身體是最美的消費品?!保úǖ吕飦啠?001)各種的選美選秀活動,就是利用俊男美女的身體吸引觀眾,從而利用廣告的收益來賺錢。商品締造出來的幻想和欲望操控著身體,導(dǎo)致身體(Body)和意識(Mind)的嚴重分裂,這是人在物質(zhì)生活中找不到自我的表現(xiàn)。
二.精神生活和生活的樂趣
高度商品社會里物化的生活,只是人生的第一層樓。身體往往為政治,經(jīng)濟的權(quán)力所操控。人生的第二層樓是精神生活,“人生的意義在思想,人生的苦難也在于思想?!保ɡ顨W梵,2005:74)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中,昆德拉就討論了身體和靈魂的關(guān)系。湯瑪斯(Tomas)是情場上的浪子,穿梭于不同的女性肉體當中,尋找感官上的快感,直到他生命中闖入了靈魂附體的特麗沙(Tereza)后,他就面臨著身體和靈魂的選擇。除了特麗沙,和其他的女人在一起,他身體的感覺都一樣。然而,和特麗沙在一起,“使他感覺到身體還是有美好和無關(guān)美好的差別”(劉小楓,1998:74) 感官上的快感畢竟不同于身體和靈魂結(jié)合的幸福感。然而選擇和特麗沙在一起,同時也意味著責任,學(xué)習(xí)和別人有共鳴,這些都令湯瑪斯對生活有更深層的理解,靈魂變得沉重。而對特麗沙來說,她高高在上的靈魂,令她有種眩暈感,和湯瑪斯一起生活,她能夠體驗到身體的感覺。不過,湯瑪斯的風流使她感到痛苦。最終,她從動物身上學(xué)習(xí)了如何愛人。她從與狗相處的當中,學(xué)會了包容和愛,沒有要求的愛(demand-free love),只是希望和所愛的人相伴。
在昆德拉用湯瑪斯和特麗沙的例子抽象地探索了身體和靈魂的關(guān)系,身體的自主性在于尋找到與其匹配的靈魂,才會有存在感和幸福感。而在具體的平凡生活中,身體的自主性,除了尋找與其匹配的靈魂外,另一種可能性就是享受生活的樂趣,休閑舒適,和精神互為主體,不為外物所役。這樣,人就能夠尊重身體和心靈的感受,在人生的第二層樓里悠然自得。
這種閑適為繁忙生活的提供另一種可能性,生活的樂趣?!陡∩洝肥乔宄┠?,沈復(fù)的自傳,其中最為精彩的章節(jié),是對他和其妻子蕓娘共同生活的描寫,兩人欣賞自然和藝術(shù)之美,感受平淡而有閑情的生活樂趣?!跋娜毡迫恕J|教其家,作活花屏法甚妙…多編數(shù)屏,隨意遮攔,恍如綠陰滿窗,透風蔽日…有此一法,即一切藤本香草隨地可用乃鄉(xiāng)居之良法也?!保R一夫,2006:48)在炎熱的夏天里,蕓把周圍的環(huán)境變成充滿綠意的避暑圣地,巧用大自然賜予的一切,這就是閑情給予生活的樂趣。擁有豐富的精神生活,物質(zhì)反倒顯得不那么重要?!笆|出其納采所受者呈吾母,婢女旁惜之,蕓曰:‘…何貴焉。而于破書殘畫反極珍惜?!保R一夫,2006:20)就是放得下物質(zhì)上的牽制,才能夠給自己更多享受生活的空間。為了能夠看廟會的熱鬧,蕓娘“易髻為辮,添掃峨眉”,打扮成男子和沈復(fù)出去游玩,結(jié)果惹出不少笑話。如果沒有放下物質(zhì)和規(guī)訓(xùn)等各種的制約,就不會有心靈上的真自由,解開附加于身體的束縛,如貧窮和性別,才能讓身體和精神共同真正享受生活本來就賦予的樂趣和閑情。endprint
三.靈性生活和大愛
豐子愷說,“真正信佛,應(yīng)該理解佛陀四大皆空之義,而摒除私利,應(yīng)該體會佛陀的物我一體,廣大慈悲之心,而擁愛群生…愛物并非惜物的本身,乃是愛人的一種基本練習(xí)?!痹谖依斫?,這種靈性生活,除了包含有深刻的佛家修行外,還包含了通常所說的大愛、博愛,超越自身的愛。
在戰(zhàn)亂背景下,林語堂創(chuàng)作了《京華煙云》,描寫從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zhàn)爭這段中國的苦難史。女主角姚木蘭的人生隨著中國的大時代變革,也在不斷地變化,從名門大閨秀,到曾家的貴夫人,再到熱愛兒女的母親,從關(guān)心自己的兒子,到關(guān)心中國的戰(zhàn)事,到最后慢慢融入廣大的中國普通百姓中,由愛自身愛自家到愛中國。
“木蘭覺得有種奇妙的快樂,覺得這種哺育這個嬰兒,她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了中國的未來,是延續(xù)中華民族的生命?!保终Z堂,1977)木蘭感覺到的快樂,來自用自己的身體來哺育別人的嬰兒。在大時代的背景下,她把自己獨特的身體融入廣大群眾無差別的身體中,合成一體,團結(jié)成更大的力量去斗爭。正是憑著這種超越愛自己身體的愛,即使處于何種苦難中,人才可能得求和有希望。
在小說的最后,林語堂寫道:“她也邁步加入了群眾,站在群眾里她的位置上。在遙遠的地平線上,高聳如云的天臺山巍然聳立。它在道家的神話里,是神圣的靈山,是姚老先生的精神所寄之地。在廟門前,老方丈仍然站立。他仍然看得見木蘭、蓀亞、他們的兒子、與他們同行的孩子們,所有他們的影子…走向中國偉大的內(nèi)地的人群里?!保终Z堂,1977)
從另一角度看,“肉身是要死的,但靈魂也不是不死的?!保▌⑿?,1998:89)身體和精神都有老去的一日,就象任何東西都有保質(zhì)期一樣,這是自然的變化。只沉迷于年輕貌美、盛年的美好時光,不愿甚至恐懼看到年老和死亡,這樣就看不到生命的全部,沒有把生命當成一個過程。
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在《老去之道》(How to Grow Old)中提到,要克服死忙恐懼的最好方式就是令自己的興趣逐漸變得廣泛、超越個人情感,直到包圍自我的圍墻一點點地退卻消失,而你的人生也將進一步融合到全人類的大生命之中。一個人的存在應(yīng)像一條河流——初時只是涓涓細流,被限制在狹窄的河床之中…無聲地匯入大海,毫無痛苦地擺脫了作為個體的存在。我愿能死于仍能工作之時,心中知曉將有其他人繼續(xù)我未競的事業(yè),并為自己完成了力所能及的一切而感到心滿意足。
個體的肉身無論如何幻滅,由于能夠超越自我,由愛自己到愛他人,由為自己而工作,聯(lián)系到全人類的層面去看自己的貢獻,將個體融入到群體當中去,我想,這就是站在人生的第三層樓,站在高處去看自身和社會的聯(lián)系,更加豁達地看待個體的渺小和有限,領(lǐng)悟到只有投入到偉大和無限的群體中,才能顯出個體生命存在的真正價值。由小愛升華到大愛,才是個人身體存在的真正意義。
參考文獻
[1]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許鈞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3。
[2]李歐梵:《浪漫與偏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
[3]林語堂:《京華煙云》.臺北:遠景出版事業(yè)公司,民國66[1977]。
[4]劉小楓:《沉重的肉身》.香港:牛津出版社,1998。
[5]讓·波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消費社會》.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1。
[6]沈復(fù)(清):《浮生六記》.馬一夫譯評。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7]仰海峰:〈商品社會、景觀社會、符號社會〉,《走向后馬克思:從生產(chǎn)之鏡到符號之鏡:早期鮑德里亞思想的文本學(xué)解讀》.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
[8]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老去之道》.http://sook0.blog.sohu.com/51081278.html
[9]豐子愷:《佛無靈》。http://www.kman.cn/jlyd/f9.html
(作者介紹:羅飛燕,嶺南師范學(xué)院外國語學(xué)院講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