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盧妍 閆 寧
北京政法職業(yè)學院
2010年11月15日,上海膠州路728號教師公寓發(fā)生火災,共造成58人死亡、71人受傷,建筑物過火面積1.2萬平方米,直接經(jīng)濟損失1.58億元。2017年6月14日英國倫敦一棟公寓大樓突發(fā)火災,造成至少30人死亡,80余人受傷,事故的慘烈再次給人們敲響警鐘,住宅建筑的消防安全同樣需要引起重視。
目前,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內(nèi)部裝修設(shè)計防火規(guī)范》GB 50222-1995雖然對住宅建筑內(nèi)部裝修用材的燃燒性能有要求,但是要求較低,除了頂棚要求B1級以上,其余裝修材料要求B2級以上,并且若裝有自動滅火系統(tǒng)時,其內(nèi)部裝修材料的燃燒等級還可適當放寬。并且由于某些居住者消防安全意識的淡薄,裝修時采用了大量的可燃裝修,同時還存在著多種點火源(如燃氣、各種家用電器等),一旦失火,就會釀成重大災害。因此,掌握住宅建筑火災的特點和火場的逃生方法,對大眾來說也顯得非常重要。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越來越重視居住環(huán)境的舒適度和美觀度,家裝的檔次也愈來愈高。在家裝過程中,使用大量的木材、纖維制品和高分子材料,加之存在著大量木質(zhì)或棉質(zhì)家具,使得住宅建筑的可燃物很多,一旦發(fā)生火災,就會猛烈燃燒,迅速蔓延。另外,天然氣、液化石油氣等的普及使用,也是誘發(fā)火災的一個重要因素。
住宅建筑的居民以家庭為單位,火災發(fā)生后受困人員成分復雜,在被困者中有老、弱、病、殘、孕及兒童或精神失常者,他們受生理或身體條件限制,自救能力弱,疏散速度慢。同時,由于住宅建筑中的受困物品多為私有財產(chǎn),一些居民拼死保護而不愿意離開,即使離開被困區(qū)也可能隨身攜帶一些貴重物品,如金銀首飾、銀行存折等,在這些貴重物品的尋找過程中浪費了寶貴的逃生時間。而且,由于住宅建筑的逃生通道并不寬,只有1.3~1.4m,疏散樓梯的寬度也只有1.0m,這樣更減慢了居民的疏散速度。
我國相關(guān)建筑設(shè)計防火規(guī)范規(guī)定,高層住宅建筑是指建筑高度大于27m的住宅建筑。在高層住宅建筑中,一旦發(fā)生火災,在樓梯井、電梯井、電纜井等豎向通道中易發(fā)生煙囪效應,使煙氣的蔓延速度大大增加。并且,煙氣、熱氣流通過門窗等各種途徑向外擴散,形成一種抽拔力,使火勢蔓延加快。在一定條件下(如風等),促使火勢沿窗口、門口及各種管道向上、向下或左右蔓延,形成大面積立體火災。由于高層住宅建筑中人員密集,疏散通道長,疏散出口相對較少,需要的安全疏散時間較長,如果被大火圍困,消防隊員的營救難度也較大。而且,由于建筑高度高,但消防車的高度受限,撲救難度也較大。
在火災發(fā)生初起階段,火勢還沒有蔓延到整個住宅建筑,受困者又比較熟悉安全出口時,優(yōu)先選擇門窗進行逃生。逃生者要把被子、毛毯等用水淋濕裹住身體,低身沖出受困區(qū)?;蛘邔⑻由K的一端固定在牢固的物體上,無繩索時可用窗簾或床單代替,另一端系于小孩或老人的兩腋和腹部,將其沿窗放至地面或下層的窗口,然后從通道疏散或破窗出室[1]。
當火場的火勢較大而無法利用門窗逃生時,可以利用陽臺逃生。如果是通廊式住宅建筑,即相鄰單元是連通陽臺或凹廊的,在這樣的樓層中受困,可破拆陽臺中間的分隔物,從陽臺進入到另一單元,再通過疏散通道逃生。如果住宅建筑中沒有連通的陽臺但是陽臺相距較近時,可將室內(nèi)的床板或門板置于陽臺之間,搭橋通過。如果逃生者在三層或三層以上的住宅中,切不可通過陽臺跳樓逃生。如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學院一女生宿舍樓發(fā)生的火災,4名女學生從6樓的宿舍陽臺跳下逃生,不幸全部遇難,其實她們宿舍的陽臺和旁邊陽臺相鄰很近,只要搭橋通過到旁邊的陽臺便可死里逃生。
當住宅建筑的外墻壁上有供水或落水管道時,也可選擇利用管道逃生。但這種方法需要消耗大量體力并掌握相關(guān)技巧,一般不適用于老、弱、病、殘、幼,也不適用于較高樓層[1]。
當逃生通道都被封死,并且室內(nèi)空間較大而火災荷載不大時可利用空間逃生法逃生。先選擇可暫時躲避的空間,最好選擇室內(nèi)有水源的;然后將選擇好空間的可燃物清除干凈,同時清除與此室相連室內(nèi)的可燃物,消除明火對門窗的威脅;最后緊閉與燃燒區(qū)相通的門窗,用床單或毛巾浸濕堵住門縫,防止煙氣進入,等待火勢熄滅或消防隊員的救援[2]。
在火勢封閉了通道時,還可利用時間差逃生。因為一般住宅建筑的耐火等級為一、二級,其承重墻體的耐火極限在2.5~3.0h,只要不是建筑整體受或燒烤,局部火勢一般在短時間內(nèi)難以使住房倒塌。所以人員可以先疏散至離火勢較遠的房間,然后采取利用門窗逃生的方法進行逃生。
由于高層建筑火災時垂直疏散距離長,因此,要在短時間內(nèi)逃脫火災險境,人員必須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及快速分析判斷火情的能力,冷靜、理智地作出決策,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條件,選擇合理的逃生路線和方法,爭分奪秒地逃離火場。
(1)優(yōu)先選用防煙樓梯、封閉樓梯、室外樓梯、普通樓梯及觀光樓梯進行逃生。高層建筑中設(shè)置的防煙樓梯、封閉樓梯及其樓梯間的乙級防火門,具有耐火及阻止煙火進入的功能,且防煙樓梯間及其前室設(shè)有能阻止煙氣進入的正壓送風設(shè)施。有關(guān)火災案例證明,火災時只要進入防煙樓梯間或封閉樓梯間,人員就可以相對安全地撤離火災險地,換言之,高層建筑中的防煙樓梯間、封閉樓梯間是火災時最安全的逃生通道。
(2)利用建筑物的陽臺、有外廊的通廊、避難層進行逃生。當火場中的火勢較大,樓道走廊已充滿濃煙而無法通過時,可利用陽臺逃生。被困人員緊閉與陽臺相通的門窗,站在陽臺上避難,等待消防人員的到來。對通廊式住宅建筑于可拆破陽臺間的分隔物,從陽臺進入另一單元,再通過疏散通道逃生。
超高層公共建筑(100m以上)每隔15層左右設(shè)有避難層,避難層內(nèi)建筑材料耐火等級比一般樓層高,且里面設(shè)置自動噴水滅火裝置、應急照明系統(tǒng)、防排煙系統(tǒng)、自動報警系統(tǒng)等。為了避難火災產(chǎn)生的“煙囪效應”,避難層內(nèi)有一段錯層樓梯,故意將避難門與同層的消防安全通道門錯開。一旦發(fā)生火災,人員可以從其他樓層的消防安全通道進入避難層等待救援。
(3)利用室內(nèi)配置的逃生緩降器、逃生繩及高層逃生滑道等逃生避難器材或房間內(nèi)的床單、窗簾等織物逃生。
(4)利用管道逃生,同單多層住宅建筑相同。
當高層建筑的某一部位發(fā)生火災時,應當注意收聽消防控制中心播放的應急廣播通知,它將會告知著火的樓層、安全疏散的路線、方法和注意事項,不要一聽到火警就驚慌失措,失去理智,盲目行動。
(1)如果身處著火層之下,則可優(yōu)先選擇防煙樓梯、封閉樓梯、普通樓梯及室內(nèi)疏散走道等,按照疏散指示標志方向向樓下逃生,直至室外安全地點。
(2)如果身處著火層之上,且樓梯、通道沒有煙火時,可選擇向樓下快速逃生;如煙火已封鎖樓梯、通道,則應盡快向樓上逃生,并選擇相對安全的場所如樓頂平臺、避難層等待救援。
(3)如果身處著火層時,則快速選擇通道、樓梯逃生;如果樓梯或房門已被大火封堵,不能順利疏散時,則應退避房內(nèi),關(guān)閉房門,另尋其他逃生路徑,如通過陽臺、室外走廊轉(zhuǎn)移到相鄰未起火的房間再行逃生;或盡量靠近沿街窗口、陽臺等易被人發(fā)現(xiàn)的地方,向救援人員發(fā)出求救信號,如大聲呼喊、揮動手中的衣服、毛巾,或打開手電、打火機等求救,以便讓救援人員及時發(fā)現(xiàn)并實行施救[3]。
(4)如果房間或走廊內(nèi)充滿煙霧時,不要直立行走,最好彎腰使頭部盡量接近地面,或采取匍匐前行姿勢,并做好防煙保護,如佩戴防毒面具,或用毛巾、口罩或其他可利用的東西做成簡易防毒面具。
(5)如果是晚上聽到火警,首先趕快滑到床邊,爬行至門口,用手背觸摸房門,如果房門變熱,則不能貿(mào)然開門。如果房門不熱,說明火勢可能還不大,則可通過正常途徑逃離,此時應帶上鑰匙打開房門離開,但一定要隨手關(guān)好身后的門。如果在通道上遇到了濃煙,則要立即停止前行,千萬不能試圖從濃煙里沖出來,除非有自救呼吸器或防毒面具,應退守房間,并采取積極主動的防火自救措施,如關(guān)閉房門和窗戶,用潮濕的織物堵塞門窗縫隙,防止煙火的侵入。
(1)利用建筑物內(nèi)各樓層的滅火器材滅火自救。在火災初起階段,充分利用消防器材將火消滅在萌芽階段,可避免釀成大火。從這個意義上講,滅火也是一種積極的逃生方法。因此,火災初起階段一定要沉著冷靜,不可驚慌失措,延誤滅火良機。
(2)相互幫助,共同逃生。對老人、婦女、兒童及不方便或不熟悉環(huán)境的人在能力范圍內(nèi)要給予幫助,協(xié)助其一起逃生。
在住宅建筑的火場逃生中,除了上文所分析到的逃生方法外,還需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1)逃生、報警、呼救三者有機結(jié)合,防止只顧逃生而不顧報警和呼救[4]。
(2)保持冷靜,正確估計火災發(fā)展形勢,不得盲目采取行動。
(3)迅速撤離,在逃生過程中切不要為穿衣服或貪戀財物而延誤逃生良機,因為據(jù)相關(guān)研究發(fā)現(xiàn),留給人們的逃生時間可能僅僅只有1~2min[5]。
(4)標志引導,根據(jù)緊急疏散逃生標志,確定疏散方向,找到安全通道和出口。
(5)有序疏散,相互擁擠或踐踏既不利于自己逃生,也不利于他人逃生。
(6)注意保護,因為煙霧是火場中的“頭號殺手”,在火場逃生中要做好防煙工作,利用濕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彎腰或匍匐前進。
[1] 唐黎標.火災逃生手冊[J].山東消防,2003,(4):23-24
[2] 王銀昌.面對火魔 如何逃生[J].云南消防,2000,(1):24-25
[3] 高樓火災 合理自救是關(guān)鍵[J].成才與就業(yè),2011,(3):33-34
[4] 河南省公安消防總隊.社會單位消防安全技術(shù)指南[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2
[5] 諸德志.火災預防與火場逃生[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