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安市淮海北路與廢黃河的交叉口,公路大橋的下游建有一座“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標志園”,我看到了建設在廢黃河上的南北氣候分界線的地理標志。正如有關媒體在2009年4月17日報道的那樣:“矗立于江蘇淮安市區(qū)古淮河上的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標志的真容已全面顯現(xiàn)。標志物為一個微縮地球,位于紅橋中間位置,也是河道中心線位置。球體分為南北兩半球,北側為漸變冷色調(diào),南側為漸變暖色調(diào),寓意地球上的南北氣候特征?!?/p>
廢黃河不是古淮河
1.古淮河
淮河是我國第三大河,發(fā)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北麓,自西向東流經(jīng)湖北、河南、安徽、江蘇四省。歷史上的淮河,是一條獨流入海的河流。古淮河水系,是由獨流入海的干流以及干流南北的許多支流組成。古淮河干流河槽寬深,出路暢通,海潮一直可以上溯到盱眙縣。古淮河水系支流眾多,而古泗河是古淮河下游最大的一條支流。
歷史上的淮河,河水較清,含沙量少,河道淤積不甚嚴重,所以河道沒有較大的遷徙和改道,有它比較穩(wěn)定的河槽。在河南和安徽境內(nèi)的現(xiàn)淮河干流,基本上是沿著古淮河干流自西向東流的。在江蘇境內(nèi),古淮河自古泗州城北由安徽進入江蘇,先向東北流,行經(jīng)古淮陰北再向東,自草灣急轉向南,經(jīng)缽池山東側南下,直抵山陽縣城北河下鎮(zhèn),繞城東行,再北折,經(jīng)山陽灣后進入安東縣(今漣水縣)境,最后,古淮河在安東縣云梯關(現(xiàn)屬響水縣)入海。這就是古淮河在江蘇省的基本流路。古淮陰就是因為城池位于淮水之南而得名。
2.黃河侵泗奪淮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南宋趙構政權為了阻止金兵南進,東京(今河南省開封市)留守杜充決黃河南流,侵汴河奪泗水入淮河。這是黃河歷史上長期入淮的開始,也是黃河歷史上第一次人為決河。這次決河沒有能阻止金兵南下,卻給淮河下游帶來了巨大的危害。
南宋紹熙五年(1194年)八月,黃河大決于陽武(今河南省原陽縣境),主流循道南下,由封丘至徐州入泗水,自淮陰以下全面侵占淮河入海故道,黃河主流奪淮,這是黃河第四次大改道。
泗河,又名泗水,是山東省中部一條較大的河流。古泗河發(fā)源于山東省沂蒙山區(qū),流經(jīng)泗水縣、曲阜市、兗州市、濟寧市,在匯集了魯西南泗河兩側各支流的來水后,循今山東省南四湖流路,進入江蘇省境內(nèi)。在江蘇省境內(nèi)泗河流向大致由西北向東南,經(jīng)沛縣、銅山縣、徐州市、睢寧縣、宿遷市、泗陽縣至今淮陰縣碼頭鎮(zhèn)(即古淮陰縣)北匯入淮河。徐州以下又有汴河、沂河、沭河和濉河匯入。
黃河自汴河侵奪泗河初期,泗河、沂河、沭河、濉河的來水尚能合流入淮,隨著黃河長期侵占,泥沙淤積,河床抬高,泗河、沂河、沭河、濉河的來水已無法進入,徐州以下的泗河完全變成了黃河。
黃河在古淮陰縣北奪占淮河,自此以后,自清口至云梯關的古淮河入海水道,不僅要承擔自西而來的淮河水東流,而且要承擔自北而來的黃河水下泄。黃淮合流,水量增大,一河承擔兩河之水,經(jīng)常泛濫成災。山陽灣水流湍急,風濤尤甚,不宜漕舟行駛,溯流而上,漕船損失較大,并嚴重威脅著淮安三城的安全。
3.草灣改道
自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起,黃河就連續(xù)在清江浦以東的草灣決口,直下赤晏廟,經(jīng)安東(今漣水)東出云梯關(今屬響水縣)入海。
明萬歷四年(1576年),黃河泛濫,大水直沖淮安三城,為緩沖城北淮河相家灣(今河下古鎮(zhèn)二帝閣北)急流,根據(jù)兵備副使舒應龍建議,由北部草灣開支流三十里,裁彎取直,復與正河相接,以殺其勢。
黃河長期奪淮入海,大量泥沙沉積,將古淮陰縣以下的淮河故道淤墊成了地上河?;此啃萑?,已經(jīng)很難流入主河道,致使淮河上游來水,大量在洪澤湖滯蓄。
明萬歷六年(1578年),潘季馴總理河道事務,提出“蓄清刷黃”“束水攻沙”的治理方略,大筑洪澤湖高家堰,抬高洪澤湖水位,蓄淮水以敵黃水,用以沖刷黃河泥沙,以期“全河畢趨清口,會大河入?!?。然而,由于黃強淮弱,不僅無濟于事,而且使洪澤湖底日益淤高,兩淮水患日益嚴重。
到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漕運總督吳桂芳、兵備副使舒應龍、知府邵元哲等,又于徐楊筑壩堵塞淮河主道,使其向南主流不通,迫使黃河水由新開支流草灣河(今廢黃河)流向東北,經(jīng)安東(今漣水)再東行入海,使支流變成了主流。此時淮河水根本就流不進草灣新河。
黃河主流自草灣新河改道入海后,淮安城就遠離黃河,淮安三城恃以無恐。此時淮陰以下的淮河入海水道已被黃河泥沙淤墊成了“地上河”,加之徐楊筑壩堵塞淮河主道,使得淮河水已經(jīng)不能回歸故道。失去水源,淮安城北山陽灣的淮河故道水緩沙停,漸漸淤塞。清江浦代替了過去的末口,成為淮揚運河漕船入黃的主要口岸。
此時草灣新河和安東以下的淮河故道,完全成了黃河入海通道。
4.廢黃河
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在河南省蘭陽(今蘭考)銅瓦廂決口,改道北徙,由大清河入渤海,結束了黃河侵泗奪淮的局面,結束了黃河奪淮長達661年的歷史。
黃河北徙以后,故道稱為廢黃河,西起河南省蘭考縣三義寨(古銅瓦廂),穿山東、安徽省境,于豐縣二壩進入江蘇省,流經(jīng)徐州市區(qū)、銅山、睢寧、宿遷、泗陽、淮陰、淮安、漣水、阜寧、濱海,至套子口入海,全長728.3公里。
黃河侵泗奪淮期間,挾帶的大量泥沙沿線沉積,使河道變成了高出兩岸地面4~6米的懸河,使原本單一的淮河流域,變成了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水系兩大部分,廢黃河成了兩大水系的分水嶺?;春右膊辉倩貧w故道,淮河水主要由三河經(jīng)高寶湖入長江。
由此可見:草灣以下的廢黃河根本不是古淮河,現(xiàn)在市區(qū)內(nèi)的廢黃河,歷史上就沒有流過淮河的水。自從1855年黃河由銅瓦廂北徙后,草灣以下的黃河故道,一直被稱為“廢黃河”,已有160余年。現(xiàn)在欲將其稱為“古黃河”,也十分牽強,從1576年開挖草灣支流,到1583年支流變成主流,再到1855年黃河北徙,黃河水在草灣新河總共僅流淌了279年。
南北氣候分界線地理標志應該設在古淮河上
1.我國南北氣候分界線
我國的地理學家普遍認為,長江與黃河之間的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中東部地區(qū)的一條南北氣候分界線,也就是南北地理分界線。這條分界線在甘肅、陜西、河南境內(nèi),基本上沿秦嶺、伏牛山呈東西走向,到方城縣折向東南、經(jīng)板橋往東進入安徽,然后大致沿淮河干流,至江蘇的蘇北灌溉總渠延伸入海,全長約1700公里。這條線的南北兩側,無論在氣候、水文、土壤、植被,以及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方式、人民的生活習俗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差異。
在氣候方面,它是我國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分界線。這條線以南屬亞熱帶,最冷月平均氣溫不低于0攝氏度,且雨季較長,年降水量為750~1300毫米;以北屬暖溫帶,四季分明,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攝氏度以下,日平均氣溫低于0攝氏度的寒冷期,普遍在30天以上,雨季較短,年降水量一般不超過800毫米。
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方面,它是我國旱作和水作的分界線。這條線以北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以旱作為主,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和雜糧,一般是一年一熟或一年兩熟;這條線以南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以水作為主,主要種植水稻以及亞熱帶經(jīng)濟作物,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
在人民生活習俗方面,秦淮一線南北的差異也很明顯。人們平常所說的“南船北馬”,便是這種差異的真實寫照。
2.老淮安(淮安市淮安區(qū))具備南北氣候分界線的明顯特征
我出生在淮安區(qū)河下古鎮(zhèn)故衣街旁,故衣街是在古淮河(后為黃淮合流)南堤的基礎上發(fā)展成的古鎮(zhèn)最早的街道,這條街道北側的市河就是歷史上古淮河的故道。從我有記憶的時候起,人們就把這條市河以北的鄉(xiāng)鎮(zhèn),統(tǒng)稱為北鄉(xiāng),市河以南的鄉(xiāng)鎮(zhèn),統(tǒng)稱為南鄉(xiāng)。
北鄉(xiāng)是旱地,土壤質地為黃土,是黃河淤積泛濫形成的,種植旱作物,有小麥、玉米、高粱等,還有山芋(紅薯)、胡蘿卜,果蔬類有大白菜、大頭菜、西瓜等;南鄉(xiāng)是水田,土壤質地為海相沉積的淤泥,種植水生作物,主要是各種水稻,還盛產(chǎn)蓮藕、茭白、菱角、慈姑、荸薺、蒲菜、蘆葦?shù)取?/p>
北鄉(xiāng)人運輸多用手推的獨輪車,或黃牛拉的大車;南鄉(xiāng)人運輸多是用肩膀挑擔。北鄉(xiāng)耕地是用黃牛,南鄉(xiāng)耕田是用水牛。
北鄉(xiāng)人平時吃饅頭、貼餅、面條、水餃、玉米粥;南鄉(xiāng)人則吃米飯,有粳米、糯米、秈米等,還有用米粉做的米糕。逢年過節(jié),北鄉(xiāng)人用黏玉米面、黏高粱面、黏小米面,包甜的或咸的湯圓,南鄉(xiāng)人則用糯米面做甜元宵。我吃過北鄉(xiāng)親戚送的炒面,也吃過南鄉(xiāng)親戚送的糯米面做的年糕和用秈米面做的米糕。
北鄉(xiāng)人多喜歡吃豬肉、羊肉、牛肉(黃牛)、雞肉和兔肉;南鄉(xiāng)人則喜歡吃魚、蝦、螃蟹和甲魚(鱉)等水生動物,也吃鵝和鴨等水鄉(xiāng)家禽。南鄉(xiāng)里盛產(chǎn)的長魚(鱔魚的一種)是淮揚菜系中著名的“軟兜長魚”的原料。
北鄉(xiāng)里的姑娘非常注重腳上穿的鞋所用布料的質地和繡花的款式,因為北鄉(xiāng)是旱地;南鄉(xiāng)里的姑娘則重視頭上的發(fā)髻配什么簪釵和戴什么樣的花,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南頭北腳”。
老淮安(淮安市淮安區(qū))所具備的南北地理分界線的特征,在淮河下游是非常突出的,這是在淮陰廢黃河兩岸找不到的,淮陰及清河等地與老淮安北鄉(xiāng)大致相同。
因此,在老淮安,在古淮河故道上,建設“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標志性建筑物是非常有意義的。
3.正確認識我國南北氣候分界線的內(nèi)涵
有人為我國南北氣候分界線的標志物架設在淮安市區(qū)廢黃河上進行辯解說:“關于南北分界線的問題在教科書上是有一個說法‘它是一個帶狀’?!?/p>
是的,我國的地理學家們認為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中東部地區(qū)的一條南北氣候分界線,就是一條狹長的地帶。我國南北氣候分界線,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我國1月份0攝氏度等溫線,在1月份0攝氏度等溫線以北,平均氣溫在0攝氏度以下,稱為暖溫帶,在1月份0攝氏度等溫線以南,平均氣溫在0攝氏度以上,稱為亞熱帶。這條1月份0攝氏度等溫線就穿越我國秦嶺-淮河一帶。每年我國1月份0攝氏度等溫線的位置都是不一樣的,今年可能向南移動一點,明年可能向北移動一點,但總在多年平均0攝氏度等溫線的左右,向北向南移動的最大值之間,就是南北氣候分界線的變化帶。在甘肅、陜西、河南境內(nèi),受秦嶺、伏牛山山地影響,這條狹長的變化帶,可能窄一些,基本上是東西走向的,因地形影響有所彎曲;在東部安徽、江蘇境內(nèi),是沿著淮河干流、蘇北灌溉總渠的走向延伸的,因為地處平原,這條狹長的變化帶可能要寬一些,順直一些。
還有人用“由于全球性氣候變暖,我國的南北地理分界線也將由現(xiàn)在的秦嶺-淮河一線,推進到黃河以北”,來為架設在淮安市區(qū)廢黃河上的標志性建筑進行辯解。
影響地球各地區(qū)氣候的主要因素是太陽輻射,當然,海陸因素、海拔因素、大氣環(huán)流因素、洋流因素對區(qū)域氣候也有一定的影響。至于人類活動那就微乎其微了。
地球上的氣候確實曾有過幾次大的變遷:震旦紀大冰期,發(fā)生在距今約6億年以前;寒武紀-石炭紀大冰期,距今3億~6億年;石炭紀-二疊紀大冰期,距今2億~3億年;三疊紀-第三紀大冰期,距今200萬年~2億年;第四紀大冰期,約始于200萬年前。
試問:全球性氣候變暖,走出第四紀大冰期,使我國的氣候帶發(fā)生巨大的變化,南北地理分界線由現(xiàn)在的秦嶺-淮河一線,位移到黃河以北,需要多少年?
秦嶺-淮河一線所處的特殊地理環(huán)境,使其南北兩側的氣候氣象、人文景觀、生產(chǎn)方式、生活習俗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不是一天形成的。我國的地理學家把秦嶺-淮河一線,定為我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是基于幾千年的歷史史實,客觀的自然規(guī)律,是非常正確的。秦嶺-淮河一線,是現(xiàn)今的南北氣候分界線,我們無法預測未來地球會變暖到什么程度,也無法預測未來的南北氣候分界線會在什么位置。我們只能用現(xiàn)今的南北氣候分界線的標準,來評價架設在廢黃河上的標志性建筑物是否合理、是否合適。
4.建議
我非常贊成在秦嶺-淮河一線的不同地段分別設立中國南北氣候分界線(即南北地理分界線)的標志性建筑,這對地理學的發(fā)展,普及地理知識,豐富地理教學內(nèi)容等都很有意義,當然也能提高標志性建筑物所在城市的知名度,促進當?shù)芈糜问聵I(yè)的發(fā)展。但必須尊重歷史史實,尊重自然規(guī)律,建筑物要經(jīng)得起歷史的考驗。
現(xiàn)在將這一標志性建筑物架設在廢黃河上,我認為選址是不當?shù)摹?/p>
鑒于國家測繪局已經(jīng)同意在淮安市設立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的標志性建筑,我建議把架設在廢黃河上的標志性建筑物,重新設計修改后搬遷到淮安區(qū)(老淮安)的蘇北灌溉總渠上,這樣就名正言順了,為世人所認可,也經(jīng)得起歷史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