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潔, 劉愛民, 朱玉芳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人民醫(yī)院 婦產(chǎn)科, 江蘇 常州, 213000)
琥珀酸亞鐵聯(lián)合飲食干預治療妊娠期鐵缺乏的療效觀察
唐 潔, 劉愛民, 朱玉芳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人民醫(yī)院 婦產(chǎn)科, 江蘇 常州, 213000)
琥珀酸亞鐵; 飲食; 妊娠期; 鐵缺乏
缺鐵性貧血(IDA)是妊娠期貧血中最常見的類型,發(fā)病率約為19.1%[1], 鐵作為合成血紅蛋白的重要成分,在血紅蛋白下降且出現(xiàn)貧血前,體內的儲量已先行消耗殆盡[2], 鐵缺乏(ID)的發(fā)生更早于IDA, 體內儲存鐵的含量對預測貧血的發(fā)生和判斷預后更具敏感性[3]。本研究采用琥珀酸亞鐵聯(lián)合飲食治療來治療妊娠期鐵缺乏并觀察其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選擇2016年1—12月本院產(chǎn)檢及分娩的妊娠期鐵缺乏孕婦共460例,其中患缺鐵性貧血的孕婦為168例,平均年齡(28.42±4.14)歲,其對鐵缺乏和貧血的風險有一定的了解,有一定的依從性,愿意接受隨訪。
入組標準: ① 因目前尚無統(tǒng)一的鐵缺乏診斷標準,按照第8版婦產(chǎn)科學妊娠合并貧血的診斷標準[4], 血清鐵蛋白(SF)小于6.5 μmol/L(36 μg/L), 紅細胞計數(shù)(RBC)小于3.5×1012/L, 血紅蛋白(Hb)低于110 g/L, 紅細胞壓積(HCT)小于0.33, 則診斷為缺鐵性貧血,故本研究以SF<36 μg/L作為診斷鐵缺乏的指標。② 未合并其他可引起貧血的疾病,如出血,胃腸道功能紊亂、吸收不良、潰瘍等。③ 排除其他類型的貧血及血液系統(tǒng)疾病。④ 排除肝腎功能障礙及鐵劑過敏者。
按孕婦是否愿意接受琥珀酸亞鐵治療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對照組僅進行飲食治療,囑其加強營養(yǎng),特別是注意補充富含鐵元素的食物,包括紅肉、豆制品、肝臟、海帶等,同時增加桔橙等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的攝入,有利于鐵劑的吸收[5]。研究組在飲食干預的基礎上,孕婦按規(guī)定口服硫琥珀酸亞鐵(速力菲,南京金陵藥業(yè),0.1 g/片)。研究組共225例,其中發(fā)生缺鐵性貧血113例,對照組235例,其中缺鐵性貧血的孕婦為55例, 2組孕婦的平均年齡、孕周無顯著差異(P<0.05), 血紅蛋白、紅細胞壓積、血清鐵蛋白濃度比較,對照組顯著高于研究組(P<0.01)。見表1。
表1 2組孕婦入組時相關指標的比較
與研究組比較, **P<0.01。
治療后6~8周對孕婦的血常規(guī)和血清鐵蛋白進行復查,記錄血紅蛋白、紅細胞壓積、血清鐵蛋白的變化情況,同時記錄孕婦有無惡心、嘔吐、腹瀉等胃腸道不良反應,并常規(guī)復查肝腎功能。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正態(tài)分布資料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資料比較采用非參數(shù)檢驗法。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接受琥珀酸亞鐵和飲食聯(lián)合治療后,研究組的血紅蛋白、紅細胞壓積和血清鐵蛋白的比值較前均顯著升高,而在僅僅采用飲食治療的對照組中,三者整體都呈下降趨勢,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見表2、3。在對照組中,有31例孕婦在飲食治療6周后復查時效果不佳,因離預產(chǎn)期尚有3~4周,后加用琥珀酸亞鐵協(xié)同治療鐵缺乏及缺鐵性貧血,結果見表4。在口服琥珀酸亞鐵的孕婦中,部分訴口服藥物后有惡心感,未有嘔吐及腹瀉,部分孕婦色大便色黑,均行大便隱血試驗檢查,為陰性,考慮藥物的胃腸道反應,故建議其改餐后服用,所有孕婦于分娩前均常規(guī)行肝腎功能檢查,未見明顯異常。
表2 2組孕婦治療6~8周后血紅蛋白、紅細胞壓積、
與研究組比較, **P<0.01。
表3 2組孕婦治療前后相關指標的變化情況
與研究組比較, **P<0.01。
表4 對照組部分孕婦治療前后相關指標的變化
血清鐵蛋白是由去鐵蛋白和Fe3+核心共同構成的復合物。既往研究[6]表明,其參與鐵的儲存和轉運,是衡量體內儲存鐵含量的重要指標,二者呈正相關,當機體缺鐵時,是體內第一個發(fā)生變化的指標,因此作者選擇通過檢測血清鐵蛋白來判斷孕婦體內是否存在鐵缺乏,并結合血紅蛋白的變化來判斷貧血的嚴重程度及預后。
整個妊娠期母胎對鐵的正常生理需求共約1 000 mg, 隨著孕周的增加,母兒對鐵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如果無法得到足夠的補充,隨著儲存鐵的不斷消耗,出現(xiàn)鐵缺乏的風險也不斷增加,雖然血紅蛋白可能尚在正常值以上,但可能已出現(xiàn)一系列包括脫發(fā)、疲勞、易怒等在內的鐵缺乏的癥狀。而如果未能及時識別并糾正的話,鐵缺乏可進一步加重,并發(fā)展為缺鐵性貧血。本調查也證實了這一點,在最初入組的460例孕婦中,雖然都合并有不同程度的鐵缺乏,但只有168例符合缺鐵性貧血的診斷。而在選擇飲食治療的235例對照組中,在經(jīng)過了6~8周的干預后,診斷為IDA的產(chǎn)婦卻從入組時的55例上升到了130例。既往調查[1]也提示,孕早期IDA的發(fā)病率約為9.6%, 孕晚期則上升到了33.8%。
胎兒的生長發(fā)育需250~350 mg鐵,這些鐵均來自于母體的單向運輸,由于這種特性,故母體輕度貧血時,對胎兒的影響較小,但當發(fā)展為中、重大度貧血后,可導致胎兒及新生兒體內的鐵出現(xiàn)儲存不足,繼發(fā)胎兒宮內生長受限、貧血、缺氧、甚至胎死宮內等,并可影響到出生后體格及智力的正常發(fā)育[7]。貧血的孕婦抵抗力相對降低,繼發(fā)感染的風險也較正常人升高,且容易發(fā)生產(chǎn)時產(chǎn)后出血,由于這類孕產(chǎn)婦對缺血缺氧的耐受性較差,容易發(fā)生重要臟器灌注不足,功能障礙等,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可以認為防治貧血和改善母兒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密切相關。
糾正貧血的方法很多,而中國人多數(shù)信奉“食補”,又覺得“是藥三分毒”,加上很多孕婦自我感覺良好,比較抗拒藥物治療的,最后這些孕婦被列入了對照組。我們可以看到對照組孕婦入組時的血紅蛋白、紅細胞壓積、血清鐵蛋白濃度均較研究組高,可能就是由于這些孕婦相對而言,較少出現(xiàn)鐵缺乏的不適癥狀,因此也更傾向于單純的飲食治療。作者對這些孕婦給予飲食指導,鼓勵其進食富含血紅素鐵的食物,包括魚類,紅色肉類,飛禽等;并同時進食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水果,綠葉蔬菜等以便于鐵的吸收;由于牛奶等富含鈣的食物和鐵可發(fā)生競爭性拮抗,建議其錯時進食,以此增加鐵元素的攝入和吸收。
[1] 中華醫(yī)學會圍產(chǎn)醫(yī)學分會.妊娠期鐵缺乏和缺鐵性貧血診治指南[J].中華圍產(chǎn)醫(yī)學雜志, 2014,17( 7): 451-454.
[2] Di Renzo G C, Spano F, Giardina I, et al. Iron deficiency anemia in pregnancy[J]. Womens Health( Lond Engl), 2015, 11(6): 891-900.
[3] Kane RC. Routine iron supplementation and screening for iron deficiency anemia in pregnancy[J].Ann Intern Med, 2015,163(5): 399-400.
[4] 謝幸,茍文麗.婦產(chǎn)科學[M]. 8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13: 92-94.
[5] 馬麗娟.鐵營養(yǎng)干預對妊娠期貧血的防治效果觀察[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 2016,16(12): 167-168.
[6] 王艷艷.血清鐵蛋白檢測的意義[J].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 2015,37(1): 90-92
[7] 董青偉.嬰幼兒血清鐵蛋白與血紅蛋白的關系分析[J].河北醫(yī)藥, 2012,34(16): 2498-2499.
R 714.25
A
1672-2353(2017)23-073-02
10.7619/jcmp.201723022
2017-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