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彥蓮
摘要:家長們應該多陪陪孩子,多去體驗生活的憂樂悲歡、辛酸甘苦, “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多去參與人生歷練。
關鍵詞:歷練;生活;成長;教育
兩兄弟既年已長大,必須在各一種生活上來訓練他們的人格,作父親就輪流派遣兩個小孩子各處旅行。向下行船時,多隨了自己的船只充伙計,甘苦與人相共。蕩槳時選最重的一把,背纖時拉頭纖或二纖,吃的是干魚、辣子、臭酸菜。睡的是硬邦邦的艙板。向上行從旱路走去,則跟了傳動客貨,過秀山、龍?zhí)?、酉陽做生意,不論寒暑雨雪,必穿了草鞋按站趕路。且佩了短刀,遇不得已必需動手,便霍的把刀抽出,站到空闊處去,等候對面的一個,繼著就同這個人肉搏來解決。幫里的風氣,既為“對付仇敵必需用刀,聯(lián)結朋友也必需用刀”,故需要用刀時,他們也從不讓它失去那點機會。學貿易,學應酬,學習到一個新的地方去生活,且學習用刀保護身體同名譽,教育的目的,似乎在使兩個孩子學得做人的勇氣與義氣。一分教育的結果,弄得兩個人結實如老虎,卻又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不倚勢凌人。故父子三人在茶峒邊境上為人所提及時,人人對這個名姓無不加以一種尊重。 ——摘抄自《邊城》
看到這段文字,我突然想起了孟子關于一個人要成才必需有所歷練的論述:“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我國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應該是就人的教育問題方面,對孟子這段話做出的最好詮釋。
在《邊城》里那個掌水碼頭的順順及兩個兒子的成長,很好的體現(xiàn)了“生活教育”的巨大力量,他和兩個兒子都在生活實踐中完成了“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人生歷練。
順順本人也是一個生活經(jīng)歷豐富的人:
“一個前清時期便在營伍中混過日子來的人物,革命時期在著名的陸軍四十九標做過什長。同樣做什長的,有因革命成了偉人名人的,有殺頭碎尸的,他卻帶著少年喜事得來的腳瘋痛,回到了家鄉(xiāng),把所積蓄的一點錢,買了一條六槳的白木船……。數(shù)年后,在這條河上,他就有了八只船,一個妻子,兩個兒子?!保ㄕ浴哆叧恰罚?/p>
正因為順順這些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也造就了順順近乎完美的人性:“但這個大方灑脫的人,事業(yè)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便不能同販油商人一樣大大發(fā)作起來……。一面從水上賺來錢,一面就這樣灑脫散去……。唯運用這種習慣規(guī)矩排調一切的,必需一個高年碩德的中心人物。某年秋天,那原來執(zhí)事的人死去了,順順作了這樣一個替代者。那時他還只五十歲,為人既明事明理,正直和平,又不愛財,故無人對他年齡懷疑?!保ㄕ浴哆叧恰罚?/p>
順順讓兩個孩子在學做生意的過程中,搖最重的槳,拉最重的纖,吃最普通的實物,寒暑雨雪穿草鞋趕路,學會用刀保護身體和名譽。“一分教育的結果,弄得兩個人結實如老虎,卻又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不倚勢凌人。故父子三人在茶峒邊境上為人所提及時,人人對這個名姓無不加以一種尊重?!保ㄕ浴哆叧恰罚?/p>
正因為這樣一分生活的磨練再加上順順的言傳身教,使得兩個孩子在生活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人性近乎完美:富貴而知禮,能干而謙讓。整個作品中兩個孩子都閃耀著溫暖而美麗的人性光芒。順順及其兩個兒子的成長,便是對“生活及教育”這個理念最好的詮釋。
前一段時間有一個比較知名的節(jié)目叫《變形記》,那里面那些狂暴甚至有點問題的都市少年,與最貧困的比較優(yōu)秀的鄉(xiāng)下少年互換角色。在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艱苦生活體驗以及受到淳樸、善良、勤勞的鄉(xiāng)下“父母”的感化后,這些都市的孩子都會因這段生活經(jīng)歷而有頗豐的收獲。這些都市孩子可以說可能是一生中受到了最好的一次教育:生活的教育。
而我們現(xiàn)在的家庭教育,家長缺乏正確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有的孩子的父母在遠方打工掙錢,根本沒有時間陪著孩子,孩子基本上是爺爺奶奶輩帶著,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方面,很多就流于放任了;有的家長工作忙,應酬多,即便節(jié)假日,還是把大把的時間扔在了酒桌上牌桌上,一天到晚和孩子見面的時間不多。不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怎么陪著孩子在生活體驗中成長呢?
記得以前遇到過一件很無語的一件事情:孩子放學后在學校值日打掃清潔衛(wèi)生,孩子的祖父來就直接要孩子走了,孩子還沒把地打掃完就不走,繼續(xù)掃。孩子的祖父就找到班主任說:“我們家的娃娃是來這兒讀書的,不是來幫你掃地的!”并不依不饒氣勢洶洶地在學校和班主任吵了起來。這樣讓孩子脫離生活實踐的家庭教育,孩子能變得勤勞堅韌善良嗎?孩子的明天能有彩虹嗎?
而有的家長陪孩子的時間比較多,對書堆知識的學習管理也比較嚴,讓孩子沒有時間參加勞動,沒有時間參加集體活動。這樣的孩子即便知識水平再高,也恐怕是生活的低能兒。
生活教育是以生活為中心之教育。生活與教育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它們是一個現(xiàn)象的兩個名稱,好比一個人的小名與學名。生活即教育;是生活便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招兄?/p>
家長們應該多陪陪孩子,多去體驗生活的憂樂悲歡、辛酸甘苦,“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多去參與人生歷練。在歷練中學會生存,學會生活,讓孩子擁有一個如彩虹般絢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