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龍霞
摘要:互聯網時代過多的人機對話導致大學生身體片面發(fā)展、社會交往障礙、人文精神缺失,大學體育的社會服務價值主要體現在:隱性課程的人文塑造、競賽規(guī)則的意識培養(yǎng)、體育科研的文化創(chuàng)新、課外活動的志愿精神;為大學生的社會化進程做好鋪墊,培養(yǎng)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關鍵詞:互聯網;大學體育;社會服務;人文精神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49-0229-03
一、互聯網時代的體育需求
日新月異的科技產品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但是科學技術的發(fā)明者、創(chuàng)造者和使用者都是人,所以人是最重要的。數字化、在線化、平臺化的互聯網時代,人們之間缺乏面對面的交流,科技產品24小時滲透式侵蝕著人們的生活,造成很多人的身體在人造的環(huán)境中片面發(fā)展;不健全的身體難以孕育完善的人格和品德,也不可避免地影響著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行為。體育是對參與者不設門檻的社會文化形態(tài),具有非常廣泛的社會參與性。任何一個人,無論其身體強弱、年齡大小、受教育時間長短、經濟狀況如何、技能水平高低,都可以在體育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互聯網改變了人類傳統的生活方式,移動終端成了身體功能的延伸,人們足不出戶可環(huán)顧全球,靠鼠標、鍵盤可賺得盆缽滿溢,一臺電腦即可“興風作浪”……很多人在網絡上學習、工作、閱讀、休閑,一天可以24小時都在線。社會進步、科技發(fā)展,似乎需要我們學習更深、更復雜的知識,掌握更精湛的技能,才能在高智商的社會中求得生存和發(fā)展;然而我們的身體已經進化到這種程度了嗎?可以跟得上這樣高強度的學習和生活嗎?顯然沒有。
體育運動是為人的和諧發(fā)展服務的。人們對體育的需求是復合型的,包括作為生物人的自然需求和作為社會人的文化需求?;ヂ摼W時代人們的工作分工細化,身體片面發(fā)展;工作節(jié)奏緊張,心理壓力增大;時間和生活個性化,人們對體育的需求不僅要滿足身體鍛煉的需要,更是個人娛樂和社交手段,是建立和諧社會關系的媒介;因此互聯網時代的體育需求是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內容雅俗共賞、實現方式自主多元,體現體育不僅要在體育課中,更要在人們的生活中。
二、大學理念的發(fā)展
大學理念的發(fā)展過程,是從一個游離于社會的象牙塔逐漸融入社會的過程。大學理念發(fā)展經歷了三個階段:12、13世紀到工業(yè)革命初期,大學是教育機構,為社會培養(yǎng)有教養(yǎng)的紳士;工業(yè)革命到19世紀末,大學不僅僅是教育機構,還是科學研究中心,擔負知識創(chuàng)新的任務;20世紀以來,大學不僅僅是教育機構、科研中心,還增加了為社會服務的內容。中國大學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陣地,在追求真理的同時,要時刻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承擔服務社會發(fā)展、傳承文明進步的根本職責。
古今中外很多大學的發(fā)展過程都曾經歷過一個尷尬的局面,“辦學最初幾年,出現了很多優(yōu)秀的學生;可是當學校的師資水平和教學能力提高了以后,特出的學生卻沒有那么多”,這就是人文精神缺失的主要表現。很多高校都在追求更多的科研項目、獲得更多的研發(fā)經費、取得更多的科技成果、大學的排名更靠前、得到更多的招生名額……學校對學生和老師的考核都以“市場經濟”的標準來衡量:主持多少課題、發(fā)表多少論文、研發(fā)多少項目、轉換成多少生產力、產生多少市場效益……在現實生活和理想目標的沖突下,很多學生和老師都把自己看成出成果、得名次的工具,很少有人想到人生的意義。其實人生除了工資、住房、晉升等現實問題,還有更重要更深刻的問題,比如人的忠誠與背叛、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人與歷史的關系、愛情與友誼、模范與榜樣的力量等。
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導致有人鼓吹“沒有校園的大學”,認為單純依靠先進科技可以達到教育目的,如網絡課堂、空中課堂、在線教育、遠程指導等??茖W主義泛濫,造成科學技術能主宰一切、解決一切問題的假象,人文精神逐漸衰退。人文精神缺失的大學校園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也許有面向市場的專業(yè)技能高手,但可能是自私、粗鄙、喪失愛心的精神畸形者。所以大學作為教育機構,為社會培養(yǎng)人才,絕不能僅僅局限于學校有意安排的教學和實踐活動;不能只滿足于讓學生學了、會了、記了多少知識點、幾個技能,應該讓人文精神深入人心、沁入骨髓。一個社會在考慮滿足當下的功利性需要的同時,一定要有對人類根本目的的思考,這應該是大學教育理念的真諦,也是大學體育的真諦。
三、大學體育的真諦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即提高人的素質。人的素質提高了,人力就是巨大的社會資源;素質上不去,人口就是非常沉重的包袱。一個學生考入名校是一種榮耀,能夠學習知識是一種收獲,但是能夠踐行大學精神,成為身體健康、道德高尚的人,才是大學教育的真正意義。
大學體育的真諦在于將體育融入到學生的生活中、引領學生回歸自然、幫助學生適應社會、將體育人文精神貫穿到教育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有些高校只重視運動訓練與競賽,以在體育競賽中奪冠為榮,忽視培養(yǎng)學生體育鍛煉習慣,以至于很多學生在校生活期間懶散、不吃早飯、骨瘦如柴,難以承受繁重、艱苦、復雜的工作,嚴重影響到個人發(fā)展和民族素質的提高。有些高校只注重體育教學與群體活動,美其名曰“全民參與”,忽視了競賽最重要的體育文化。競賽是培養(yǎng)人的綜合素質、公民素養(yǎng)最有效的手段,是最好的挫折教育;比賽只有一個冠軍,但卻不止一個贏家。有些高校注重抓大學生體質數據和競賽成績,忽視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助過程,忽視了人是感情動物,人的精神和活力需要通過互相交流、彼此鼓勵、和衷共濟才能發(fā)揮潛力?;ヂ摼W時代大學體育的社會服務價值主要體現在隱性課程的人文塑造、競賽規(guī)則的意識培養(yǎng)、科研文化的精神風貌和課外活動的志愿者精神。
四、大學體育的社會服務價值
(一)隱性課程的人文塑造
愛因斯坦說過:“什么是教育,當你把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本窈退仞B(yǎng)往往左右一個人的行為和習慣,也是衡量一個人整體素質水平的重要因素。大學體育在課程具體落實和考核指標過程中往往重視顯性課程、學科課程和必修課程,而忽視更重要的隱性課程、活動課程和選修課程,這是非常不科學、不明智、不長久的做法。endprint
體育課程是學校體育教育內容的綜合,它包括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如圖所示。
體育課程顯性課程學科課程必修課程選修課程活動課程隱性課程
布盧姆(B·Bloom)在《教育的無知》中指出:隱性課程能很好地實現某些教育目標(特別是習慣和態(tài)度方面),比顯性課程的目標保持得更長久,尤其是體育。體育隱形課程內容不僅有體育場地器材的物理環(huán)境和教師的情緒、態(tài)度、風格、手勢等,還有師生之間、同學之間隱含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觀、世界觀等非學術性教育經驗,交流、爭執(zhí)、辯論、質疑都可以激發(fā)思想火花、創(chuàng)新思維;這些內容在價值觀多元的網絡時代,能積極引導大學生追求科學、合理、正確的價值觀?;ヂ摼W時代服務信息泛濫成災、科學知識鋪天蓋地,但是沒有“火眼金睛”的普通網民無法甄別真?zhèn)?。就專業(yè)知識的積累而言,網絡時代的學子們超過以前的積學人士,然而他們的智慧和品德卻未必同步增長。體育課程中的隱性課程教育提倡教師和學生近距離的身體接觸和對話,有助于學生控制情緒、表達情感、增強意志力、培養(yǎng)興趣,從多方面、多角度提高學生情商、塑造學生修養(yǎng),能更長久地實現教育目標,培養(yǎng)人格健全的人才,使其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服務終生。
(二)競賽規(guī)則的意識培養(yǎng)
顧·拜旦說過,真正的奧林匹克精神不含帶任何如政治、權利、賭博等因素。規(guī)則面前人人平等,競技運動不承認除個人身體、心理、體能、技術技能以外的任何不平等,是打破種族藩籬、突破社會壁壘的有效手段。規(guī)則是社會形成的基礎,是社會發(fā)展的保障。規(guī)則不僅保證人們在工作、學習、生活中的公平公正,帶給他們高效率,甚至保證他們心靈的自由。體育競賽講究公平競爭,將人類社會對公平、公正、公開的追求濃縮在自身參與或者欣賞競賽的活動中。
體育競賽規(guī)則是人們在體育競賽活動中形成的,決定參與主體行為的一種規(guī)范性文化現象;它包含著順應社會文明化進程要求的價值標準,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內容,不僅要求參與體力、技藝較量的雙方遵守競賽規(guī)則,還要求他們尊重隊友、尊重對手、尊重裁判、尊重觀眾。大學階段是青少年接受學校教育的最后一站,也是走向社會前的關鍵一站。大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活躍、求知欲強、易于接受新鮮事物,人生觀、世界觀處于形成但不穩(wěn)定的關鍵時期,容易劍走偏鋒;尤其是互聯網打破了傳統的地域、民族和國別界限,大大縮短了人際聯系的距離;在這個虛擬的世界里,既可以傳播先進的文化和理念,也可以散布垃圾和謠言。習近平同志說:“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它是阿里巴巴的寶庫,里面有取之不盡的寶物;用不好,它是潘多拉的魔盒,給人類自己帶來無盡的傷害?!彼栽诨ヂ摼W時代,大學生的規(guī)則意識培養(yǎng)至關重要。
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利用體育競賽的公平原則、規(guī)則意識,從少年兒童時代就開始,通過體育培養(yǎng)其公民健康積極的社會參與意識和行為。體育競賽中的競爭是文化領域中的競爭,它不同于“以消滅對方為目的”的戰(zhàn)爭方式競爭,也不同于“以獲得最大經濟利益為目的”的經濟方式競爭;它是以合作為前提,以公正、公平、公開為原則的競爭,激發(fā)大學生的崇拜和追求,以直接的、不加掩飾的競爭方式,呼喚人的本能力量,體現出超越價值、超越對手、超越自我的價值;規(guī)則是競賽活動順利進行的保障?!白屢?guī)則看守哈佛的一切,比讓道德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人們的道德底線深淺不一,但是規(guī)則就像人們頭上的一把刀,時刻提醒人們注意自己的言行。體育游戲和競賽的規(guī)則能有效培養(yǎng)大學生的規(guī)則意識。
(三)體育科研的文化創(chuàng)新
人是文化的動物,人類社會靠文化傳承而延續(xù),靠文化創(chuàng)新而發(fā)展。生活的目的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然而物質是有限的,精神是無止境的。精神就是一種追求,在對現有文化充分繼承的基礎上進行探討、反思、批判、發(fā)展、創(chuàng)造,以追求更深刻、更永恒、更完美,亦即創(chuàng)新。科學文化是關于客觀世界的,是外向的;但是人文文化不一定是實證的,有時是體驗的,它求真至善,同精神世界緊密相連。學校辦得好不好,除了可以量化的論文、專利、獲獎等,還得看大學里教師團隊和學生群體的精神狀態(tài)是不是積極陽光。中國辦的大學是社會主義大學,通過教育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認同、政治認同和情感認同。隨著社會發(fā)展,大學體育的職能從單一的體育教育向多元化轉變,其中一個重要的職能就是體育科研。大學體育科研的主要方向是體育教學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高校體育訓練與競賽、體育理論、交叉學科和全民健身的開展等人文社會科學范疇。
大學是學生接受系統教育的最后一站,也是學生走向社會的關鍵時期。大學體育科學研究的范圍不僅涉及到學科的發(fā)展與需要,更多關注了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內涵方面的全面發(fā)展,尤其是體育競賽與訓練方面的科學研究對促進大學生個體的身心健康與社會化進程、團隊的合作意識和凝聚力、大學校園文化的繁榮與發(fā)展有積極的意義。
(四)課外活動的志愿精神
經驗表明,許多后來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界取得卓越成就的領軍人物,在學生時代往往并不是課程學習特別出色的人,而是那些熱心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學生。耶魯大學的校長曾說,所有后來成為總統的,都是在各種各樣學生社團中擔任過領導職位的學生。學校社團工作對學生來說,是學習和鍛煉的“第二課堂”,因為“聽到的會忘掉,看到的會記住,做過的才真正明白”,學生可以在協會組織、科技社團、體育競賽和社會實踐中鍛煉自己的組織能力、管理能力、協調和領導能力等。
學校有意安排的教學計劃外的課外體育活動,是學生展露才能、發(fā)揮潛力的重要平臺,學校的環(huán)境和設施是學生發(fā)揮優(yōu)勢、挖掘潛力的舞臺。因此一個優(yōu)秀的大學領導者,決不能把注意力局限于教學計劃范圍內的教學活動,要擴大視野,放眼社會,塑造美好的校園體育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讓師生隨時隨地參與體育活動,呈現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并通過健康的體育鍛煉風氣和端正的生活態(tài)度樹立信仰,培養(yǎng)良好的社會責任感。
高校體育工作者的課外體育活動輔導和社會服務工作不能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也沒有立竿見影的收獲,考驗的是體育老師對社會的志愿服務精神和責任感,“言傳不如身教”,對學生來說,老師的無私奉獻和犧牲精神才是健康的風氣、端正的行為,才能很好地熏陶和感染他們。學校應該平等對待體育老師的課外體育活動輔導工作和社會服務工作,不應該讓它們在課題、論文和教學面前低一等。
五、結論
大學不是職業(yè)培訓班,真正的大學生活必須有三個組成部分:學術性教學、科學與學術性研究、創(chuàng)造性的課余生活。大學體育主要分為體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運動訓練與競賽、體育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五大塊。體育教學與訓練、課外活動與競賽、科學調查與研究受學校的區(qū)域和對象的限制,而社會服務功能不僅能貫穿一個人的始終,而且受眾廣泛,尤其在互聯網時代價值更大?;ヂ摼W時代過多的人機對話導致大學生身體片面發(fā)展、社會交往障礙、人文精神缺失。大學體育的社會服務價值主要體現在:隱性課程的人文塑造、競賽規(guī)則的意識、體育科研的文化創(chuàng)新、課外活動的志愿精神;多方面、多角度提高學生情商、塑造學生修養(yǎng),更長久地實現教育目標,培養(yǎng)人格健全的人才,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服務終生。
參考文獻:
[1]洪國武.大學體育[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11.
[2]周志雄等.新課程理念與體育說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9.
[3]體育學院通用教材.奧林匹克運動[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3.
[4]丁伯林等.高等語文[M].合肥: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11.
[5]梁榮宗.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大語文學習在高中數學的實踐[J].考試周刊.2012,(44):24-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