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振華,隨娜鋒,謝輝東,韓殿冰,任永佳,姚保杰
(1.汝州市中醫(yī)院,河南 汝州 467599; 2.汝州市人民醫(yī)院,河南 汝州 467599)
·臨床研究·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化裁方聯(lián)合經(jīng)皮肝動脈栓塞化療術治療原發(fā)性肝癌15例
閆振華1,隨娜鋒1,謝輝東1,韓殿冰2,任永佳1,姚保杰1
(1.汝州市中醫(yī)院,河南 汝州 467599; 2.汝州市人民醫(yī)院,河南 汝州 467599)
目的:觀察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化裁方聯(lián)合經(jīng)皮肝動脈栓塞化療術(TACE)治療原發(fā)性肝癌的臨床療效。方法:將30例需要TACE治療的肝癌氣滯證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15例采用TACE治療;治療組15例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服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化裁方(柴胡、龍骨、牡蠣、代赭石、生地黃、元參等)。兩組均于治療6個月后判定療效。結果:治療組顯效5例,有效8例,無效2例,加重0例,有效率為86.7%;對照組顯效2例,有效4例,無效7例,加重2例,有效率為40.0%。兩組對比,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化裁方聯(lián)合TACE治療原發(fā)性肝癌有較好療效,能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改善精神情志,但對延長生存期作用尚不明顯。
原發(fā)性肝癌/中西醫(yī)結合療法;氣滯證;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化裁方/治療應用;經(jīng)皮肝動脈栓塞化療術
原發(fā)性肝癌的治療手段首選手術切除,對不能耐受手術或手術不能切除的患者應綜合治療。經(jīng)皮肝動脈栓塞化療術(TACE)是原發(fā)性肝癌非手術治療中安全有效的首選方案,但其療效的維持、患者生存質量的提高仍是臨床備受關注的問題[1]。中醫(yī)藥治療中晚期肝癌具有改善臨床癥狀、縮瘤及延長帶瘤生存期等作用[2]。2016年1月—2017年10月,筆者采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化裁方聯(lián)合TACE術治療原發(fā)性肝癌15例,總結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及河南省中醫(yī)藥研究院腫瘤科收治的需要采用TACE治療的肝癌氣滯證患者3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15例,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齡平均(59.00±4.41)歲; TNM分期[3]為Ⅰ期0例,Ⅱ期11例,Ⅲ期4例,Ⅳ期0例;肝功能Child-Pugh分級[3]為A級8例,B級7例。對照組15例,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齡平均(58.13±6.94)歲;TNM分期為Ⅰ期0例,Ⅱ期12例,Ⅲ期3例,Ⅳ期0例;肝功能Child-Pugh分級為A級10例,B級5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按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相關標準,辨證為氣滯證。①脅脘腹脹滿;②痛無定處;③情志抑郁或喜嘆息;④噯氣或呃逆;⑤脈弦。以上5項具備任意2項即可診斷為氣滯證。
①經(jīng)病理檢查確診為肝癌;②預計生存期>3個月;③符合TACE適應癥④中醫(yī)辨證為氣滯證;⑤年齡18~65歲。
①繼發(fā)性肝癌或轉移性肝癌者;②肝功能嚴重障礙(Child-Pugh為 C級)者;③患有嚴重血細胞減少、惡病質者;④有嚴重心、腦、腎等并發(fā)癥者;⑤介入禁忌癥及使用靶向藥物者;⑥嚴重腹瀉或不能耐受中藥者;⑦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⑧依從性差,不能完成觀察療程者。
①治療過程中病情惡化加重,出現(xiàn)過敏反應或嚴重不良反應,根據(jù)醫(yī)生判斷應該停止臨床試驗者;②不能堅持完成療程,患者中途提出退出試驗者;③失訪者。
對照組采用TACE治療,方法:行肝動脈造影,采用Seldinger法,經(jīng)皮穿刺股動脈插管,導管置于腹腔干或肝總動脈造影,造影圖像采集應包括動脈期、實質期及靜脈期;行腸系膜上動脈造影,尋找側枝供血,同時進行肝動脈灌注化療(TAI)和肝動脈栓塞(TAE)治療。介入治療的頻率根據(jù)隨訪結果而定。第1次TACE術后4~6周,復查CT和/或MRI等,若影像學檢查提示肝臟瘤灶內(nèi)碘油沉積濃密、瘤組織壞死且無增大和無新病灶,則暫時不再做介入治療。在治療間隔期,采用CT和/或MRI動態(tài)增強掃描評價肝臟腫瘤的存活情況,以決定是否需要再次進行介入治療。
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化裁方,藥物組成:柴胡15 g,龍骨30 g,牡蠣30 g,代赭石15 g,生地黃20 g,元參20 g,建神曲15 g,延胡索12 g,川楝子10 g,黃芩15 g,黃芪20 g,白芍50 g,郁金12 g,桂枝10 g,地龍20 g,僵蠶15 g,蟬蛻20 g,砂仁6 g,炙甘草6 g。煎法:先將龍骨、牡蠣、代赭石、生地黃、川楝子5味藥加5 000 mL水,武火燒開后,轉文火先煎2 h;其余藥物打散另包,加水500 mL,后下煎煮20 min;水煎2次,共取藥汁300 mL。每日1劑,每日3次,溫服。于術前1周至術后1周連續(xù)服用,之后每間隔15 d服藥1次,1次7 d,連續(xù)服用3個月。
兩組均于治療6個月后判定療效。
按照HAMD-17項評分標準[3-4]進行評分:HAMD-17項評分>7~17分為輕度抑郁;HAMD-17項評分>17~24分為中度抑郁;HAMD-17項評分>24分為重度抑郁。
按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和《中醫(yī)內(nèi)科學》[4]相關標準。100分:正常,無癥狀和體征。90分:能進行正?;顒?,有輕微癥狀和體征。80分:勉強進行正常活動,有一些癥狀或體征。70分:生活能自理,但不能維持正常生活和工作。60分:生活能大部分自理,但偶爾需要別人幫助。50分:常需要人照料。40分: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特別照顧和幫助。30分:生活嚴重不能自理。20分:病重,需要住院和積極的支持治療。10分:重危,臨近死亡。0分:死亡。
按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以療效指數(shù)判定療效。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或完全消失,療效指數(shù)≥70%。有效: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療效指數(shù)為30%~<70%。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療效指數(shù)<30%。加重:臨床癥狀加重,甚至患者死亡,療效指數(shù)<0。
見表1。兩組對比,經(jīng)Ridit分析,u=2.47,P<0.05,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療效對比
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和治療2周、1個月、3個月、6個月后HAMD評分、KPS評分對比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P<0.05,**P<0.01;與對照組治療2周后對比,#P<0.05,##P<0.01;與對照組治療1個月后對比,△P<0.05,△△P<0.01;與對照組治療3個月后對比,*P<0.05,**P<0.01;與對照組治療6個月后對比,▲P<0.05,▲▲P<0.01。
兩組患者生存期均大于6個月,最長生存期大于16個月。治療組生存期平均(13.65±2.14)月,對照組生存期平均(12.43±1.94)月。兩組對比,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中醫(yī)學認為:原發(fā)性肝癌病位在肝,與心、脾、腎關系密切。肝屬木,與春季相應,生理特性為“喜條達而惡抑郁”,故有“大怒傷肝”之說。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出自《傷寒論》,第107條曰:“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痹摲骄哂姓{陰陽、祛痰調氣、安神定志的作用,證屬少陽證,乃小柴胡湯加減而成。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化裁方中柴胡、黃芩宣暢氣機,清泄郁熱;白芍預護肝陰虧虛,胡柔肝體,其酸斂之性又可防止汗出太過;龍骨、牡蠣、代赭石重鎮(zhèn)安神,斂汗,散結腫;代赭石、桂枝平調肝陽,潛陽而益陰;生地黃、元參清熱益陰以培陽;郁金、延胡索、川楝子解郁而止痛;僵蠶、地龍、蟬蛻化瘀通絡,消癥瘕;建神曲、砂仁、甘草既健脾和胃調中,又防重鎮(zhèn)傷胃及滋膩礙胃。諸藥合用,共奏疏肝解郁、調和氣血、平肝潛陽、消腫散結之效。
西醫(yī)學對腫瘤患者的體能狀態(tài)尤為重視,認為其很大程度上影響治療和預后。臨床常采用KPS評分作為患者的功能狀態(tài)評定標準,得分越高表示健康狀況越好,越能忍受治療給身體帶來的副作用,也就有可能接受徹底的治療;得分越低表示健康狀況越差,若低于60分,則許多有效的抗腫瘤治療方法就無法實施。HAMD 評分是反映患者精神抑郁狀況的有效指標,總分超過24分,表示可能為嚴重抑郁;小于7分,則表示沒有抑郁癥狀。筆者按照《中醫(yī)內(nèi)科學》[4]相關標準,選擇脅痛、脘悶、情緒抑郁、惡心嘔吐、大便溏瀉、神疲乏力、腹脹、大便干結、心煩、易怒、黃疸、口苦、口干咽燥、發(fā)熱、煩渴、頭暈、失眠、盜汗、鼓脹、青筋暴露等20項主要臨床癥狀作為觀察指標[4]。研究結果顯示: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化裁方聯(lián)合TACE治療原發(fā)性肝癌能顯著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增加KPS評分,降低HAMD積分。此表明:該療法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精神狀況。筆者認為:肝癌的治療除了延長生存期外,最重要的就是減輕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質量。因此,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化裁方聯(lián)合TACE治療原發(fā)性肝癌具有積極現(xiàn)實的臨床意義。雖然該療法在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精神情志方面療效確切,但對延長生存期方面的作用尚不明確。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實驗周期短,未能長期隨訪;實驗例數(shù)少;方劑的具體化裁方法不完善。今后,需進一步研究觀察。
[1]于世英.腫瘤科常見病用藥處方分析[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
[2]索晨光,馬盼杰,馮正權.經(jīng)方在處理腫瘤常見癥狀中的應用與研究進展[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1,29(7):1624-1626.
[3]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
[4]王永炎.中醫(yī)內(nèi)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5]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R735.7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7.12.12
1001-6910(2017)12-0030-03
2017-11-09;
2017-11-20
(編輯 顏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