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慎
跪拜俑溯源
□張維慎
在考古界,有學者認為,“跪拜俑在唐代以前的考古發(fā)掘中從未出現(xiàn)過”,并做出如下推測:“武則天時期的山西、河北一帶民間,開始興起在墓葬中放置跪拜式的小陶人,讓它在陰間永遠做墓主人忠心虔誠的奴仆,五體投地地敬奉主人,后來這種做法流傳到京城長安,被皇室采納,擴大規(guī)格、精工細做成為皇族宗親隨葬俑的一種,代表著下級官員臣服叩首的形象,顯示墓主人死后仍要身居高位,統(tǒng)領百官受人敬奉?!盵1]
對這一觀點,筆者不敢茍同,謹以此文為商榷。
其實,考察唐以前的考古史時,跪拜俑在唐以前的考古發(fā)掘中并不是沒有發(fā)現(xiàn)。1981年秋天,考古工作者在河南鞏義市(原鞏縣)夾津口鎮(zhèn),就曾在隋墓中發(fā)掘清理出一件跪拜俑[2]。該跪拜俑(標本0410)為白胎,大部分施白釉。頭戴幞頭,雙手相握放于胸前,全身匍匐于底板上,與底板相連。長14.40厘米,寬6.40厘米,高 4.80 厘米[2](圖一)。
如果我們再往上追溯,早在東漢時就出現(xiàn)跪拜俑了。具體地說,目前發(fā)掘出土的跪拜俑有三件。
一是1973年浙江海寧墓葬出土的東漢灰陶匍拜俑(現(xiàn)藏海寧市博物館)。俑高21.5厘米,長38厘米。頭戴山形冠,身著寬袖長袍,腰部束帶,屈膝匍匐,兩肘著地,兩掌前伸,手指微內曲,頭略仰,呈匍拜狀。外表光潔細膩,面部眉、眼、鼻、須均作細微刻畫,形象逼真[3]。 (圖二)
二是1987年河南洛陽市澗西區(qū)出土的東漢匍匐俑。俑高6厘米,頭戴冠,身著寬袖長袍,腰束帶,兩手趴地,雙腿跪地,頭抬起前視[4]。(圖三)古人“凡拜必跪”,且兩手著地,因而這里的“匍匐俑”命名為“跪拜俑”才是恰當?shù)摹?/p>
三是1992年洛陽市文物工作隊在配合宿舍樓基建中發(fā)現(xiàn)并清理一座東漢墓 (編號為C5M860)。該墓位于洛陽市東北郊,距市區(qū)約8公里。C5M860共出土器物78件,分為陶器、陶俑、動物模型、銅器等。其中,陶俑包括伎樂俑12件、雜技俑1件、滑稽俑1件、舞俑2件、樂俑8件、坐俑2件、童俑3件。在介紹8件樂俑時,發(fā)掘者指出:“還有一人匍匐在地,手中抱有一物,不知做何表演(圖四)?!盵5]
對于圖四,發(fā)掘者雖把它命名為匍匐俑,但從性質上卻把它歸入樂俑,“不知做何表演”。圖四果真是樂俑嗎?發(fā)掘者把圖四命名為匍匐俑,已接近它的性質。不過,要弄清圖四的準確性質,還要從兩漢的禮儀談起。
在兩漢,尤其是東漢的畫像石上,反映當時跪拜禮儀的畫面不勝枚舉,今舉三例予以說明。
其一是河南唐河針織廠漢墓出土的拜謁圖(現(xiàn)藏河南省南陽漢畫館)。圖高45厘米、長136厘米。刻于東側室、東主室、西主室、西側室門楣上,四幅相連,組成賓主觀看樂舞百戲畫面:右起二人戴冠著長袍,頜下有須,扶幾跽坐,當是主人和嘉賓,其左二人雙手執(zhí)笏,恭伏跪拜,當是進謁者[6]。(圖五)
其二是河南唐河漢郁平大尹馮君孺人畫像石墓出土的新莽天鳳五年 (公元18年)拜謁圖(現(xiàn)藏河南省南陽漢畫館)。圖刻于南閣室南壁上,右上三人戴巾幘著長袍,執(zhí)笏叩首。右下三人戴冠著袍,執(zhí)笏。左二人,戴冠著袍,一持物跽坐,一持笏長跪奏事[7]。(圖六)
圖一 河南鞏義夾津口出土的跪拜俑(隋朝)
圖二 浙江海寧出土的匍拜俑(東漢)
其三是陜北綏德四十鋪漢墓出土的拜謁圖。此圖刻于墓門橫額左側。墻上掛有弓和環(huán)首刀,主人戴冠而坐,其身后兩人:一人戴冠抱劍而立,一人戴冠執(zhí)物而揖;主人身前四人:一人戴冠執(zhí)笏而拜,后三人戴冠執(zhí)笏而揖[8]。 (圖七)
從兩漢畫像石上的拜禮形象看,下級官員向上級官員行跪拜禮是禮儀上的要求,因而官員們“凡拜必跪”的形象在畫像石上多有反映。有鑒于此,我們認為,圖四并不是樂俑,叫匍匐俑也不準確。確切地說,圖四應是墓主人在欣賞樂舞的同時而接受下級官員拜禮(具體名稱應叫“頓首”)的反映,只不過這樣的場面不是以畫像的形式表現(xiàn),而是以陶俑的雕塑形式表現(xiàn)而已。
圖三 河南洛陽澗西區(qū)出土的匍匐俑(東漢)
圖四 河南洛陽東北郊出土的匍匐俑(東漢)
跪拜俑之所以能在洛陽周圍的兩座東漢墓中出現(xiàn),并不是偶然的。
李濟先生在《跪坐、蹲居與箕踞——殷墟石刻研究之一》一文中指出:“蹲居與箕踞不但是夷人的習慣,可能也是夏人的習慣;而跪坐卻是尚鬼的商朝統(tǒng)治階級的起居法,并演變成了一種供奉祖先,祭祀神天,以及招待賓客的禮貌。周朝人商化后,加以光大,發(fā)揚成了‘禮’的系統(tǒng),從而奠定3000年來中國‘禮’教文化的基礎?!盵9]可見,與跪坐相關的跪拜禮,本是商人的傳統(tǒng)禮儀,它適用于供奉祖先、祭祀神天以及賓主相見等場合;后來,周人把它發(fā)揚光大,成了“禮”的系統(tǒng),與封建社會相始終。
圖五 河南唐河針織廠漢墓出土的拜謁圖(西漢)
圖六 河南唐河漢郁平大尹馮君孺人畫像石墓出土的拜謁圖(新莽天鳳五年)
圖七 陜北綏德四十鋪漢墓出土的拜謁圖(東漢)
洛陽曾是商王朝統(tǒng)治的地區(qū)。東周時稱雒邑,是天子的都城。東漢時,也是王朝都城所在地。洛陽既是東周、東漢的都城所在地,自然也是當時政治、文化的中心,跪拜俑在其周圍的東漢墓中出土就不足為奇了。它與陜西、山東、江蘇等地東漢墓之畫像石上的“拜謁圖”一樣,是當時跪拜禮在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反映。
總之,“跪拜俑在唐代以前的考古發(fā)掘中從未出現(xiàn)過”的說法是不確切的。從溯源的角度出發(fā),不僅隋墓中出土了跪拜俑,而且早在東漢墓中就出土了跪拜俑。作為政治禮儀的頓首,是下級官吏敬奉上官必不可少的跪拜禮。洛陽及浙江海寧東漢墓中出土的跪拜俑,與陜西、山東、江蘇等地東漢墓之畫像石上的拜謁圖一樣,是當時跪拜禮在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反映,說明墓主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
(本文為陜西歷史博物館2013年科研課題“跪拜俑與中國古代跪拜禮”階段性成果。)
[1]張?zhí)N:《“讓皇帝”的跪拜俑》,《上海文博論叢》2005年第1期。
[2]鞏義市博物館:《河南鞏義市夾津口隋墓清理簡報》,《華夏考古》2005年第4期。
[3]國家文物局主編:《中國文物精華大辭典》(陶瓷卷),上海辭書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1995年。
[4]洛陽市文物管理局編:《洛陽陶俑》,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
[5]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洛陽東北郊東漢墓發(fā)掘簡報》,《文物》2000 年第 8期。
[6]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第6卷·河南漢畫像石》,山東美術出版社,2000年。
[7]南陽地區(qū)文物隊、南陽博物館:《唐河漢郁平大尹馮君孺人畫像石墓》,《考古學報》1980年第2期。
[8]綏德漢畫像石展覽館編:《綏德漢畫像石》,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年。
[9]張光直、李廣謨編:《李濟考古學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
陜西歷史博物館)
[責任編輯 孟昭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