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行政建制,『江口』的歷史并不久遠,縣城的建設開始于1913年,然而這一地區(qū)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開始就不缺少故事。它與蜀地相隔咫尺,曾是少數(shù)民族“武陵蠻”和『五溪蠻』的聚居地,后者曾在首領沙摩柯的帶領下助戰(zhàn)劉備攻吳,那時這個地方叫作武陵。
江口縣隸屬于貴州銅仁市,盡管山區(qū)廣袤,卻因四通八達的樞紐位置而坐擁“黔東門戶”之名。這里生活著土家、苗、侗、羌、仡佬等18個少數(shù)民族,大約占全縣總人口的七成。歷史上,各個民族在崇山峻嶺之間建立起與世隔絕的村寨,今天仍各自保留著本民族的遺風。
1. 2. 3. 梵凈山孟家屯,依然存留著神秘的頗具文化魅力的儺文化祭祀活動。中國現(xiàn)存的儺戲以貴州地區(qū)傳承的最為豐富生動,貴州地區(qū)的儺戲又以黔東北(銅仁地區(qū))儺戲群為代表。
走進漆樹坪羌寨,一種與眾不同的氣息迎面而來。攔門酒自是少不了的,在貴州各地、各民族的習俗中,酒都是待客的佳品,客人若是沒有喝到——或者僅僅是喝得少——自釀的美酒,主人家會認為自己待客不周,是莫大的失禮,羌族、苗族、侗族、土家族都是如此。慢慢的,這種“隔門敬飲”的儀式演化成各民族共同的文化傳承模型,也成為旅行中熱鬧非凡的序曲。然而,對于這樣洋溢著醉人香氣的熱情,我卻避之唯恐不及。因為我之前數(shù)次到過貴州,多次見識過這種自釀米酒的厲害,于是連鉆帶闖地越過手捧美酒的人墻,沖進篝火前盛裝的羌族少女之間。少女們圍繞篝火跳起迎接羌歷新年的茅古斯舞,伴奏的樂器是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鑼鼓,現(xiàn)場效果卻如同一場夢幻的交響樂演出。這場交響樂是從少女們袍服的色彩中流淌而出的,曾經的羊皮坎肩套麻布長衫已經被更艷麗的華服所代替,但傳統(tǒng)的遍及全身的花紋一樣都不曾丟失,一套女式羌服就好像一個服裝花色的博物館,讓人忍不住贊嘆撞色的大膽和圖案的創(chuàng)意。少女們身披艷麗的華服,頭頂瓦片形狀的厚頭帕,腳穿鞋尖翹起的云云鞋,在地上跳出踢踏舞一般的美妙聲音,令人陶醉。
漆樹坪被稱為“貴州最后的羌寨”,已經在深山之中安然度過了三百余年歲月。羌人經過一番輾轉流離,看中了江口這塊風水寶地,一口永不枯竭的爾瑪神井在山腳下噴涌,清澈的泉水是來自于山脈之中。“爾瑪”是羌族人對自己的稱呼,大意是“這片土地的歸屬者”,這實在饒有趣味,好像越是離家遠走的人,越想要以停頓的方式尋求安全感。從甘肅到川黔,羌人就這么安頓下來。
每到農歷十月初一羌歷新年的時候,漆樹坪的羌人便從“離家為優(yōu)”轉變?yōu)椤皻w家為榮”,全寨人聚在一處,還愿敬神,吃酒歡慶,在樹上綁滿祈福的紅布條。一個笑容明澈的少女從布條上扯下一條紅線,系到我的手腕上:“祝你旅途平安,就像我們羌人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