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青舒
大學,去抓住無限可能
◎亦青舒
17歲的那個夏天,我為了等待大學錄取通知結果守到深夜,惴惴不安地把電腦頁面反復刷新,當“武漢大學擬錄取”那幾個字映入眼簾的時候,我赤著腳從地板上一躍而起,仿佛所有的汗水和付出都被清償,所有的荊棘和艱辛都從此消失,面前只剩下一條康莊大道。
整個高三我都是在非常嚴格的作息表中度過的,標準的兩點一線式生活。標準的高三黨如我,終日在班主任和家長的眼皮底下討生活,刷題、聽課、做端正而細密的筆記,只能在鈴聲與鈴聲的間隙獲得喘息。我清楚地記得每一個晚自習,九盞白熾燈就像鞭子一樣懸在頭頂,照出一群少年各自細長的影子。每個人都在做題,而窗外是瑰麗的日落。我知道再往外探出一點頭就可以看見大片的火燒云,但是班主任盯著我,我不敢動彈。十幾歲的年少心性,在那樣的生活里總覺得不自由,我恨透了逼仄狹窄的教室和桌椅,總覺得那張統(tǒng)一規(guī)劃的作息表里容不下少年的大夢。
而那個夏天終于給漫長的應試教育畫上了句號,我告別了嚴苛的作息表,告別了我并不熱愛的數理化,來到了風景如畫的武漢大學。這個占地面積五千畝的學校,是國家5A景區(qū)之一,春有櫻花冬有雪,站在櫻頂俯瞰,能望見遼闊綠意。我最愛在那里看黃昏和日落,仿佛高中時代的遺憾就此得到了應有的補償。
學校的社團種類繁多,各種學生活動和海報宣傳遍地可見,校園氣氛寬松自由,在這里,好像每個人都有千百種可能和選擇。白日里泡圖書館的學霸,晚上可以是辯論賽上揮斥方遒的意氣少年;平日里溫和友善的學姐,可以是學生會里精明干練的干部。我們有笑意盈盈的外教老師,典型的美式教育風格,每個周一看見我們,便首先來一句:“H o w did you spend your weekend?”
我整個高三時期的夢想是人生里沒有數學題只有冰激凌,黃昏時能看一場完整的日落。而在這里我得到的自由比我想象中更遼闊。我有大把的空余時間,它們完整地屬于我。
可是初期的興奮平息之后,我開始發(fā)現自己陷入了更深的苦惱。沒有作息表的約束,沒有班主任的監(jiān)督,沒有沉重的課業(yè)壓力之后,我并沒有得到真正的自由。我和大部分大一新生沒有區(qū)別:大學之于我們,是被約束多年之后飲下的第一杯自由甘醴,恨不得把從前的禁令一一砸破,才算是真的翻身做了主人。我熬夜看劇,刷手機,癡迷于社交網絡,對自己變得前所未有地寬容起來。但那時我沒能意識到,自己在往一個錯誤的方向滑落。
自我放縱的習慣一旦建立就難以擺脫,大一的我尚且無法平衡社團和學業(yè)之間的關系,要命的是常常被Deadline催得灰頭土臉,更嚴重的是我隨后還養(yǎng)成了拖延的惡習,凡事毫無規(guī)劃,全靠截止日期的緊迫感轉化為最高生產力。大一期末最后一門考試的前一晚,整棟新生樓幾乎燈火通明,大家平日吃喝玩樂,考前熬夜背書做題,全靠咖啡續(xù)命,全力解印著自己體內殘存的一點學霸之魂。
但是為了這樣的“自由”,我付出過慘痛的代價。視力和體質的暴跌是身體提出的抗議—大一軍訓時我能輕松跑完的800米,在大二那年對我而言已經如同人間煉獄。飛快流逝的大一也讓我感知到壓力和緊迫,迷茫感開始真切地襲來,籠罩在我心頭。拖延癥夾雜厭學情緒讓未來變得越來越不明朗,我懷疑自我,情緒低落,索性更加放縱自己熬夜刷劇,逃避現實。
這樣糟糕的日子一直持續(xù),直到有一天一位朋友跟我說起,她室友因為熬夜打游戲,整整三天沒出過寢室門,吃飯全靠外賣,結果突發(fā)心臟病被送到醫(yī)院。我望著鏡子里黑眼圈深濃的自己,心驚膽戰(zhàn)。有多少人以為大學是自由的集結地,無憂無慮的象牙塔,打著自由的幌子揮霍著自己的時間和健康,我們以為我們擺脫了真枷鎖,卻不知道我們拿到的其實是假自由。
我從那一年開始記手帳,閱讀時間管理方面的書籍,嘗試規(guī)劃長短期目標,建立自我監(jiān)督模式。我再也沒在Deadline前一晚熬夜趕論文,也不再把期末熬夜喝咖啡復習當作榮耀,合理的時間規(guī)劃是為了讓人從容不迫地去生活,而不是在命懸一線的時候抱著僥幸心。
我不斷調整著自己,修了專業(yè)課之外的新課程,嘗試了不同的實習和兼職,保持著定期閱讀和寫作的習慣,對自己的拖延堅定地說“不”。心情低落的時候我便去長跑,在學校操場的橡膠跑道上循環(huán)往復,耳機里的旋律有清晰的鼓點,低垂的夜幕上掛著一輪明月。
從前那個坐在窗邊的17歲的我,總覺得能看完一場完整的日落便是自由,我不知道原來真正長久的自由,不是依靠外力的贈予,而是憑借內心的自律和平靜來獲得。
那一年我在網上發(fā)現了很多閃閃發(fā)亮的學習型博主,他們大多有名校背景,卻依然把努力和自律當作生活的主軸。我最喜歡的博主E,香港大學的醫(yī)學生,簽名檔里寫著“夢想即職業(yè)”,她做厚厚一沓的醫(yī)科筆記,去醫(yī)院里認真實習,溫柔地面對患者,閑暇時間里旅行,讀書,泡咖啡。
我的室友M,嬌小的南方女孩,也是班里的績點第一。我見過她為了一個課堂展示提前兩周背誦講稿,背著沉重的電腦去圖書館查找文獻,也見過她大三那年去國外交換給我發(fā)的風景圖:英國短暫而美妙的夏天,湛藍的天空映襯著紅色尖塔的哥特式建筑,她穿著紅裙,面對鏡頭燦爛微笑。
自律的道路艱辛而漫長,但愿意走在這條路上的人,最后總能收獲更遼闊的自由和風景。我想起那段和M一起去圖書館自習的日子,她掏出過一張密密麻麻的作息表,上面嚴絲合縫地安排了一整日的學習任務。那一年我們大二,但是她已經在做第一份實習。
“不會覺得很辛苦嗎?畢竟大學可能是我們最后一段自由的時光了?!蔽疫@樣問過。
“不會的,自由不是這樣定義的?!彼卮鹞遥白鲎约合矚g的事情,不斷嘗試人生新的可能性,然后朝著熱愛的目標前行,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并為之承擔后果和責任,這些事情20歲可以做,50歲也可以做。只要我們在做這些事情,那我們就是自由的。”
我在那一刻看見了自由的新形狀,它不是人們所鼓吹的青春年少,也不是局限在象牙塔里的短暫風景,我們曾把揮霍當作自由,把無知當作無畏,繞了很遠的彎路,才明白如何去追求自由?!按髮W的自由即自律?!蔽疫@樣在日記里寫道。
大學四年漫長又短暫,它值得我們去享受一些迷人的放縱時刻,但是更值得我們去抓住那些無限的可能性,付出艱辛,收獲成長。艱難和荊棘從不會在人生的道路里完全消失,因為寶藏不可能會埋在康莊大道。于是后來我又有了一張新的作息表,但它不再被我視為自由的牢籠,因為我明白,自律是驅散迷茫的燈塔,也是引導人們獲得真正自由的憲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