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俄羅斯特約記者 王憶南
初來俄國的中國游客見到俄式烤肉無不驚呼其豪邁:半米長的粗鐵釬子,比中國紅燒肉還大上兩三倍的大肉塊,這一串“擼”下來豈不要肚歪!實際上,俄國人不會舉著釬子直接吃,無論堂食還是野餐,烤好的肉塊都要拆到盤子里。在餐廳,烤肉算一道規(guī)格不低的主菜,廚師會把肉塊切成小片,佐以洋蔥塊、黃瓜、西紅柿等時令鮮蔬,配上醬汁,精心擺盤后才能上桌。相比在餐廳文吃,都市人更喜歡到野外席地而坐武吃。
有一派熱愛俄國自然的油畫家,他們筆下的夏天總少不了森林、溪流、河鷗和一簇白煙,那是露天燒烤散發(fā)的煙氣。夏季是俄羅斯燒烤的旺季,凡周末和節(jié)假日,城市鄉(xiāng)村的樹林和草地以及河邊、湖邊,到處是聚在一起燒烤的人們(如圖)。蘇聯(lián)電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淚》里有一段關(guān)于林間烤肉的特寫。蕭瑟的深秋,人們牽著狗抱著吉他,在林邊圍坐,吃著烤肉,談笑風(fēng)生。五月吹響春天的號角,無論在市區(qū)公園還是鄉(xiāng)間湖畔,煙霧繚繞,迎春燒烤拉開序幕。冬天,燒烤轉(zhuǎn)戰(zhàn)室內(nèi)。可以說,一年四季,俄羅斯人都少不了燒烤。
正如一千個家庭有一千種紅菜湯的做法,烤肉的制作,每個家庭也有自己的傳統(tǒng)。通常來說,最受青睞的肉類以豬肉(豬脖肉為首選)、雞翅和肉腸為主,牛肉為上品,羊肉因為價格高而很受冷落。買回的鮮肉洗凈切成三四厘米見方的肉塊,用醬汁腌制。調(diào)制醬汁的原料主要包括洋蔥、鹽、黑胡椒粉、百里香、羅勒、甜椒粉、植物油、檸檬汁等。無論調(diào)料還是腌制好的桶裝肉塊,都很容易買到。
俄國人喜歡把甜椒、洋蔥等蔬菜與肉塊交錯穿在一起,烤好后用鹽和佐餐醬(通常是番茄醬或芥末醬)調(diào)味。與香辣味濃重的中式肉串相比,俄國肉串的味道略顯清淡,但粗獷而淳樸,符合俄餐一貫的傳統(tǒng),讓人飽腹感十足。
在物質(zhì)匱乏的古代,烤肉是難得的美味,是男人地位和權(quán)力的象征。如果說廚房是女人的戰(zhàn)場,那么烤肉就是男人的特權(quán)。直到今天,俄國人仍沿襲這個傳統(tǒng),只讓男人參與烤肉制作,大多數(shù)情況下,女性只幫忙遞遞盤子或切切洋蔥,心安理得樂享其成。
不同的人群在燒烤派對方面各有特色。家庭聚餐仿佛野外自助,烤爐不溫不火,肉在架上嗞嗞冒油,人們把食物鋪滿一地一桌,說話聊天,邊喝邊吃;以大學(xué)生為代表的年輕人酷愛沙灘排球,他們往往吃得簡單,只把精力揮灑在運動和娛樂中。與其說俄國人喜歡烤肉,不如說他們喜歡以烤肉之名享受自然和生活的饋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