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鄒璐萍 by Zou Luping
3萬元成本,1萬元成交
—— 拍賣“撿漏”正當時
文/鄒璐萍 by Zou Luping
10月,蚌埠的一場拍賣會中,一組配好臺座的靈璧小品組合石,3萬元的本錢,沒成想最終以1萬元的價格落錘了。如此懸殊的價格差在拍賣會中其實并不常見,但卻也讓石友心生感慨:現(xiàn)今的拍賣會中真的能撿到好東西,而且機會多、幾率大。
“磬山文化”主創(chuàng)人馬寧致力于靈璧石的拍賣已有2年的時間,他說,拍賣會走到今天著實不易,而當下拍品的價格對比于市場,總體偏低,個別偏高,正是拍賣“撿漏”的好時機。
拍賣會有漏可撿主要受以下幾方面原因共同的影響。
一、現(xiàn)在的拍賣會仍處于穩(wěn)步發(fā)展中,石友參拍的普及度還不高,參加競拍的人數(shù)有限,舉辦的頻率也較低,因此拍賣會中的競爭較小,拍品的價位走勢相對平緩,沖高的情況并不多見,這十分有利于拍友競價。馬寧說,有時一塊觀賞石在競拍過程中只有2~3個人叫價,因此很容易以較低的價格拍到。
二、參與拍賣會的人群主要是普通石友,大藏家與大買家或是受時間的制約、或是受地域的限制、或是更喜歡直接盯準“高端貨”,因此,除非有大型拍賣活動,否則他們很少出現(xiàn)。而正是如此,拍賣會的價格才更加平民化,攀升速度不會過猛,拍友可以更好地把控拍品的價位走向,有更大的把握空間。
1200元拍出的靈璧石
800元拍出的靈璧石
三、拍賣已經(jīng)被越來越多的石友接受與認可。在拍賣融進石界的初期,很多石友對這種形式并不了解,大多采取觀望的態(tài)度,有些也只是本著“試水”的心態(tài)送拍,因此拍品的品質(zhì)大都不高。隨著拍賣的不斷成熟與發(fā)展,已經(jīng)成為了售石的新渠道,有些石友開始主動將好石頭拿出來送拍,這也為“撿漏”提供了基礎(chǔ)條件。
4600元拍出的靈璧石
四、縱觀石界,賣石難是普遍現(xiàn)象,有些石友急于售石,有些石友急于資金回籠,因此,他們在送拍前就已經(jīng)做好了低價成交的準備,而這些人送拍的拍品一般都還不錯,這就增加了拍賣中“撿漏”的機會。
五、有些拍賣會的目的除了售石以外,還在于為石友提供一個溝通交流的平臺,同時吸引更多的賞石新人,讓他們“零距離”感受石頭的美,擁有石頭的美,而不是單單看到或聽到一些高價石的成交案例。拍賣會中會故意“流放”出一些品質(zhì)不錯的石頭,以滿足大家收藏美石的意愿。
對拍賣頗有心得的高乾龍說,有時舉辦拍賣會只是為了給冷清的石市“添點料”,活躍一下市場氛圍,同時買家能撿漏,賣家能走貨,一舉兩得。其實,在拍賣會中常會有出人意料的情況,有時“暴冷”、有時“暴熱”,這與一場拍賣會特定的因素有著很大的關(guān)系。參加拍賣會的組成人群、到場人數(shù)、現(xiàn)場氛圍,甚至個體因素,比如個人的喜好、心情的好壞等都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
賞石界的拍賣會走到今日,已經(jīng)進行了很多嘗試,比如打破單一石種的拍賣形式。除了實體拍賣會,現(xiàn)在還涌現(xiàn)很多微信拍賣群,而且這些拍賣群很快就成為了新的“撿漏戰(zhàn)場”,同時也吸引著大量的新人。
“磬山文化”的拍賣群自2017年上半年發(fā)展到現(xiàn)在,新成員逐漸占據(jù)了總成員的1/3,而且這些人已經(jīng)成為了拍賣群的主力軍,他們熱情度高,活躍度高。直至截稿時,群內(nèi)已經(jīng)舉辦過4場拍賣,每期平均上拍25塊石頭,幾乎沒有流拍。最高拍價11.8萬元,拍賣中1000元~5000元檔位的石頭最為走俏。而在這些石頭中,不少都是低于市場價被石友“撿漏”拍走的。
4700元拍出的靈璧石
為了將實體拍賣與網(wǎng)絡拍賣結(jié)合起來,“磬山文化”還做了其他方式的嘗試——曾在花椒直播中做了一期高清視頻的拍賣。拍賣的反應很強烈,大家覺得既新鮮,又有趣,還可以買東西。但是缺點卻是拍者無法喊價,且無法保證拍得者按時付款,并且存在一定的售后服務問題。因此,“磬山文化”也在思考別的方式,比如開發(fā)APP等。
無論是實體拍賣還是網(wǎng)絡拍賣,或是以后可能會存在的任何一種新形式的拍賣,它們都是售石的另一種新途徑,拍賣的道路會越走越寬,越走越順,且由于拍賣中的拍品絕大部分不設(shè)底價,因此,石友只要把握好機會、拿捏好尺寸,“撿漏”就在身邊。
6000元拍出的靈璧石
50000元拍出的靈璧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