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瀅
出東華門右拐,到長安街左拐,50分鐘后回到位于東三環(huán)外的家里。沒人知道,那個和他們擦肩而過的老人,滿身故事。
6月22日下午2點,故宮東華門一處僻靜小院中,一位白色襯衣、黑色西褲的老人持傘而出。悶熱了一周,大雨正襲擊北京城。雨滴敲打灰瓦,又順屋檐砸落,一個個小水坑像一把把小雨傘。
這是故宮文物管理處,統(tǒng)管紫禁城珍寶文物。最北邊那間獨立的屋子就是這位梁金生先生的。一桌、一柜、一沙發(fā),加上69歲身材魁梧的梁金生,小屋幾無空地。
梁金生“入宮”整整38個年頭了。1979年他進入故宮工程隊,5年后調入保管部(文物管理處前身),2008年退休后,又被返聘。
宮里有個捐獻館
身為曾經的故宮文物大總管,若在平時,他才不管外面是風是雨,什么事都沒他手里的文物資料重要。但今天,他要去參加一位農民的追思會——這是故宮歷史上首次為一個農民舉辦追思會。梁金生必須去。
撐著傘沿太和殿東側北上,經箭亭,過景運門,梁金生的去向正與人群相反,突來的大雨讓很多游客不知所措,一波波涌向南面的廣場。很快,梁金生走到景仁宮——這個康熙帝的出生地,現在是捐獻館。梁金生太熟悉這里了。從1939年到2005年2月,共有682人向故宮捐獻了33400多件文物。這些數字是他一個一個數出來的。
1985年11月,河南農民何剛在自家院子里挖出一缸銀器,找到梁金生,全部捐給了故宮。經鑒定,這缸銀器共19件,均為元代酒具,正好彌補故宮館藏元代銀器的空白。故宮給他頒發(fā)了“捐獻證書”,還有8000元獎金及1000元路費。2017年6月22日,梁金生正在趕過去參加的追思會就是為了紀念這位農民,他不久前意外故去。
1984年進入保管部工作之后,故宮接受的每一件捐贈之物都要經過梁金生的手。2005年,故宮把景仁宮辟為了專門陳列捐獻文物的展館,取“景仰仁德”之意設立“景仁榜”,刻有各色捐助人士,商賈名人,政客學者的名字,還有農民何剛。
13491箱又64包
景仁宮東邊緊挨著延禧宮,《甄嬛傳》中住過此宮的小主結果凄慘,事實上這里確實劫難不斷。道光二十五年,一場大火把延禧宮燒了個精光。宣統(tǒng)元年重修,結果修到一半,大清就亡了。1931年,故宮博物院在這里建了一座文物庫房,是當時“條件最好的庫房”,專門存放不易保存的書畫、瓷器與金銀制品。
不料庫房還沒怎么用上,中國歷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文物搬遷就開始了。這段輾轉直接關聯(lián)梁金生的爺爺與父親。
1933年2月5日夜,北平戒嚴,神武門外一箱箱的珍稀文物被搬上板車。幾十輛板車秘密拉向火車站。夜很深,沒人敢大聲說話,微光下,一個身材細長的中年人一遍遍地核對箱子上的編號。
他就是梁金生的爺爺梁廷煒。
“九一八”事變后,華北告急。故宮決定轉移文物。數十萬件文物,裝了13491箱又64包,打包就用了一年多。
每次核對到書畫文物,梁廷煒尤其細心,他甚至發(fā)現自己的父親與爺爺的作品就在其中。梁家祖上為宮廷畫師,供職于如意館,到梁廷煒已是第三代。1924年年底,溥儀被逐出宮,臨時政府成立了“清室善后委員會”,負責對清宮舊藏文物進行系統(tǒng)點查。熟悉清宮書畫收藏的梁廷煒成為其中重要一員。
黎明時分,梁廷煒隨文物登上了南下的列車。
故宮文物離開北京后,先存上海,后轉南京,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后,又分三批西遷入蜀,直至1947年6月全部東歸南京。十余年,文物走到哪兒,梁廷煒及一家人就跟到哪兒。
就在大家期盼著能早日回到北京時,梁廷煒接到密令,挑選精品文物分三批運往臺灣。1949年1月6日,招商局的海滬輪載著梁廷煒和第二批1680箱文物離開了大陸。他走時還帶走了梁金生的奶奶與兩個叔叔,以及哥哥梁峨生。當時,梁家人都覺得這次去臺灣只不過是又一次遷徙。哪料自此一別,不但國寶分散兩岸,梁家三代也骨肉分離、陰陽兩隔。
1972年,梁廷煒在臺北去世。15年后,大陸的梁家人才得知消息。1993年,梁金生去臺灣見到了家人和爺爺的同事。老人們告訴他,文物抵臺后,大家買的全是最便宜的竹制家具,很多文物箱子甚至都沒有打開過。直到臺北故宮博物院成立,大家才意識到,怕是回不了家了。蔣介石對故宮文物尤其重視,1954年底親自視察,還在文物庫房門口與梁廷煒等人合影。
在國寶西遷的過程中,梁廷煒17歲的大兒子、梁金生的父親梁匡忠也“入宮”了,成了梁家第四代故宮人。與父親分別后,1953年,他從南京調回北京故宮,繼續(xù)負責文物的清點、定名,至2002年徹底退休。
因為家里有這層“海外關系”,梁匡忠很少提及往事。他用特殊的方式紀念國寶西遷:長子是在國寶押運到四川峨眉時生的,取名峨生;長女在國寶押運到樂山(古名嘉定)出生的,取名嘉生;接著是金生、寧生、燕生。
梁匡忠每天都坐5點最早的一趟公交車上班,神武門外沒有站點,但司機每次都主動為他停車。小學時,每每假期,梁金生都提著飯盒進宮給父親送飯,順便在宮里逛一逛、玩一玩,“就跟自己家一樣”。
1978年梁金生從內蒙古插隊歸來,一心要進故宮。因為超齡1歲,31歲的梁金生進了故宮工程隊,成為一名瓦工。每個春天,他都要爬上宮院屋頂,用紅色的瓦刀灰把琉璃瓦的縫隙重新壓一遍,這個技術百年未變。他遠眺藏書閣及北京城,時常想起爺爺。腳下彩色琉璃瓦被日頭曬得很燙,軍綠膠鞋踩上去滋啦啦的響。
“天字一號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