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最初的含意
嚴格來講,古代是沒有“國慶”這一節(jié)日的。何謂國慶?國家成立XX年,當然是普天同慶。
“國慶”,意為“國之慶典”, 指舉國歡慶之事。那么,在古代,究竟哪些重大事件值得舉國同慶呢?《晉書·武帝紀》:“遣使之始,未知國慶,但以書答之?!蹦铣熙U照《數(shù)詩》:“三朝國慶畢,休沐還舊邦?!边@里“國慶”指正旦(正月初一),也就是元旦。唐朝司空圖《太原王公同州修堰記》言:“翌日堰乃成,……徒令邑里交賀,合樂以迓之,流聞京師,中外以為國慶?!边@里“國慶”則指堰成之后,舉國歡慶之事。前者為時令節(jié)日,后者則因事而慶,并無固定時間,但都與國家誕生并無關(guān)系。
由此可見,中國古代的“國慶”,以慶典的時間是否固定而言,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固定時間的,基本上是歲時或時令等國家慶典,主要有歲首正月朝會、二至(冬至、夏至)、二分(春分、秋分)等,尤其是冬至,在古代很受重視。不難想象,之所以如此規(guī)定是和我國古代農(nóng)耕社會的生產(chǎn)息息相關(guān)。而不固定的國之慶典,自然莫過于帝王的登基、大婚等重大事件了。
“千秋節(jié)”的誕生
早在西晉時期,陸機在《五等諸侯論》中說:“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其害。”意思是國家有什么值得慶祝的事情,今天如果不跟老百姓分享,等明天國家遇到災(zāi)難,可能沒人愿意站出來為皇帝分憂。在這種觀念的引導下,各代皇帝凡遇上登基、壽辰之類的大喜日子,都喜歡大赦天下,賞賜百官,普天同慶、朝野同歡。大家都嘗到甜頭,皇帝的寶座才穩(wěn)當。一般還會舉辦盛大的宴會,歌舞戲曲表演等活動,這也算是“春晚”的鼻祖了吧。漸漸地這種做法成了慣例。
給皇帝過生日,最早始自唐朝,自唐太宗開始。唐太宗雖說是位對生日相當重視的君主,但他卻因考慮到自己的誕生日即母親的受難日而從未進行過大肆操辦。但到了唐玄宗上任后,情況發(fā)生了改變。唐玄宗可是位“懂得生活”的文藝男。有大臣提議將唐玄宗的生日作為國家節(jié)日,取名“千秋節(jié)”,寓意千秋萬代。唐玄宗自然是很喜歡這個創(chuàng)意的,于是便將自己的生日八月初五這天定為“千秋節(jié)”。
在生日這天,唐玄宗下令:“天下諸州咸令宴樂,休假三日?!币簿褪钦f唐朝的國慶節(jié),全國放假三天,這一點跟當今類似。并在宮中張燈結(jié)彩,大擺筵席,邀群臣共同飲酒慶祝,整座皇宮燈火通明。在民間,百姓們把酒歡慶,熱鬧非凡,到處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唐會要》記載了慶?!扒锕?jié)”的盛況:“每千秋節(jié),舞于勤政樓下,后賜宴設(shè)酺,亦會勤政樓。其日未明,金吾引駕騎,北衙四軍陳仗,列旗幟,被金甲……”“其時,金吾及四軍兵士陳仗而立;太常設(shè)樂;教坊大陳山車、旱船、走索、丸劍、雜技、角抵、百戲,又引上百匹大象、犀牛、舞馬隆飾入場為戲。”慶祝儀式豐富多彩,場面壯觀,參與人數(shù)之多,十分罕見。
在千秋節(jié)這天,婦女出門前都會在臉上畫上各式圖案以裝飾,花樣繁多:妝面內(nèi)容以“斜紅、面靨”為主;涂唇則有“萬金紅、大紅、內(nèi)家圓”等。于是街頭巷口的女子們都穿著亮麗的衣服出門游街,十分吸引眼球。
將與民同樂進行到底
千秋節(jié)盛行后不久,便改版升級,更名為“天長節(jié)”。唐朝的“鐵桿粉絲”日本也是在這時漂洋過海把“天長節(jié)”帶回了國,為明治天皇慶祝生日。
千秋節(jié)之所以如此盛行,有兩個原因。一是它與中秋節(jié)挨得很近,二節(jié)合流更是熱鬧;二是自此之后帝王們紛紛效仿唐玄宗,將生日當節(jié)日過,于是自玄宗之后,便相繼出現(xiàn)了多個“國慶節(jié)”,如:唐肅宗的地平節(jié)、唐敬宗的慶成節(jié)、唐武宗的慶陽節(jié)、唐宣宗的壽昌節(jié)、唐懿宗的延慶節(jié)等,甚至連末代皇帝唐昭宗、唐哀帝也設(shè)立了嘉會節(jié)和乾和節(jié)。
唐以后的五代也繼承了這項“傳統(tǒng)”,舉國為皇帝慶生。與唐朝一樣,宋朝也把皇帝的生日定為全國性的紀念節(jié)日。如宋太祖的二月二十六日“長春節(jié)”,宋太宗的十月十七日“壽寧節(jié)”,宋真宗的十二月二日“承天節(jié)”等等。別出心裁的是,北宋時的慶典還有數(shù)百名12歲左右兒童組成的“兒童方陣”,紅紫銀綠、色彩斑斕、錦襖寬衫、戴玉冠、裹巾頭、舞劍器、執(zhí)錦仗、捧寶盤、跨雕箭,扮夷來朝獻寶,以此營造“國際影響”。
到了明清時,由“千秋節(jié)”演變成的“萬壽節(jié)”更是得到加倍重視,與“元旦”“冬至”并稱為三大節(jié)。這樣將帝王的生日同節(jié)氣,新年一樣慶祝銘記的做法使“萬壽節(jié)”更加莊嚴而神圣。國人向來對于“逢十”的壽辰格外重視,這點連康熙皇帝也不能免俗。他在六十歲誕辰這天,號令舉國上下為自己的花甲大壽舉行了盛大慶典。生日這天,在皇宮里專門搭建了彩棚和金殿來擺放壽禮。金殿里掛滿了寫著賀詞的壽幛,戲臺上上演著為皇帝祝壽的吉祥戲劇、賽馬、比武,好一派祥和氣息!待到圣上駕鑾而來,臣民紛紛磕頭祝壽,等待著太監(jiān)們分發(fā)糕點,舉國上下一片歡騰,“君王樂,則百姓喜;舉國歡騰,謂之國慶”。 街頭也是熱鬧!戲劇表演、游行、踩高蹺……藝人們異彩紛呈的表演,常常令人拍案叫絕,驚嘆不已。
真正的國慶始于近代
古語有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惫糯闹袊卮笪锊?,卻沒能孕育出能夠真正全國上下產(chǎn)生共鳴的“國慶”,而只是以“作秀”般的形式出現(xiàn)帝王的生日“派對節(jié)”,到后來換了無數(shù)個皇帝,也就換了無數(shù)次的“國慶”。
這些“國慶”,都只是帝王們的“私人Party”,客觀來講跟百姓是沒有半毛錢關(guān)系的。真正上升到國家誕生日高度的“國慶”,還得從民國算起。
而民國時期的“國慶”又是怎樣的呢?許廣平在寫給魯迅的信中曾有過這樣一段敘述:“南方‘雙十節(jié)很熱鬧,家家放鞭炮,工會講演,宣傳革命,舞獅子,敲鑼鼓,隨處皆是?!彼^雙十節(jié)即當時的“國慶”節(jié),是為紀念辛亥年的武昌起義而設(shè)。從信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南方的“國慶”節(jié)非常熱鬧,然而北方的“國慶”節(jié)卻與之大相徑庭。在1927年北洋軍閥被打倒之前的民國前十年,北方的“國慶”節(jié)十分冷清,每年的10月10日上至北洋政府,下至黎民百姓,幾乎沒有人對這一天有過多的在意。因為當時南北割據(jù),南方被國民黨管轄,北方被北洋軍閥控制,而北洋軍閥認為,武昌起義的勝利跟北洋系沒有任何關(guān)聯(lián)。若不是臨街商店會在這一天掛出五色旗以示紀念,它也就僅僅如同一個普通的周末而已——機關(guān)休假一天,學校放假一天,全然不似南方的熱鬧。隨之而來的軍閥混戰(zhàn)、內(nèi)憂外患,社會的動蕩,國家的四分五裂,使得百姓苦不堪言,更是無暇慶祝。
我們今天的“國慶”,就是特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宣告成立的10月1日,是一個劃時代意義的節(jié)日。作為國家的法定節(jié)日,國慶節(jié)更延續(xù)了中華民族期盼和平、國泰民安、豐收祥和的民族精神。
現(xiàn)在,我們在享受著國慶長假的同時,更感受到國家的日益強大,生活水平日漸提高,切身體會到國強則民強,國富則民富,國家昌盛則民族昌盛!國慶也在每個國人的心中有了更深刻、更自豪的內(nèi)涵意義。 又一個國慶節(jié)到了,相信各位都在心里默默盤算著該怎么安排這個美好的長假。那么不如讓我們腦洞再開大一點,思緒再飛遠一點,穿越回去,看看咱古人是如何歡度“國慶”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