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華,李 雯,張 靜,陳家慧,劉亞萍,薄明香
(1.濱州醫(yī)學院,山東 濱州 256603;2.濱州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山東 濱州 256603)
護理本科生心肺復蘇認知現(xiàn)狀和來源需求分析
王慶華1,李 雯1,張 靜1,陳家慧1,劉亞萍1,薄明香2*
(1.濱州醫(yī)學院,山東 濱州 256603;2.濱州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山東 濱州 256603)
目的 探討護理專業(yè)本科生心肺復蘇認知現(xiàn)狀及來源需求。方法 采用整群抽樣法對某高校護理專業(yè)部分大三本科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 44.72%的護理本科生認為非常有可能救活呼吸和(或)心跳停止的患者,39.44%的護理本科生認為有可能救活;63.73%的護理本科生認為非常有必要學習心肺復蘇知識與技能;78.87%的護理本科生認為社區(qū)公共場合非常有必要配備急救設施;51.06%的護理本科生對學習心肺復蘇術非常有興趣;51.41%的護理本科生認為自己一定能掌握心肺復蘇知識和技能。79.58%的護理本科生迫切需要和需要CPR專業(yè)培訓及課程學習;70.07%的護理本科生對醫(yī)院心肺復蘇專題講座迫切需要和需要;61.97%的護理本科生對微信公眾號和同步演示CPR迫切需要和需要;64.79%的護理本科生對電視和網絡講座迫切需要和需要;75.71%的護理本科生對書籍和期刊CPR專題迫切需要和需要;80.28%的護理本科生對手機APP終端的CPR視頻資料迫切需要和需要。結論 護理專業(yè)本科生心肺復蘇認知水平較高,來源需求多樣化。護理專業(yè)教師應轉變教學理念,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促進學生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的發(fā)展。
護理本科生;心肺復蘇;認知現(xiàn)狀;來源需求
護理專業(yè)的服務對象是人,護理貫穿于人生命的全過程。護理專業(yè)本科生在大三階段開設急危重癥護理學、基礎護理學和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等專業(yè)課程,學生系統(tǒng)學習了心肺復蘇(CPR)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心肺復蘇術是護理專業(yè)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項操作技能,要求在發(fā)生緊急情況時,能及時正確地進行心肺復蘇術以提高患者搶救成功率[1]。本課題旨在了解護理專業(yè)本科生學習完心肺復蘇相關課程后,對心肺復蘇的認知現(xiàn)狀及來源需求,現(xiàn)報道如下。
2017年6月5日至6月20日,整群選取山東省某醫(yī)學院校護理專業(yè)部分大三本科生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知情同意、自愿參加本研究。
根據研究目的自編問卷,主要內容包括:(1)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家庭經濟條件、對護理專業(yè)的認識和就業(yè)意愿等。(2)護理本科生對心肺復蘇的認知現(xiàn)狀,包括以下幾個問題:您認為呼吸和(或)心跳停止的患者有可能被救活嗎?您認為護理本科生有必要學習心肺復蘇知識與技能嗎?您認為社區(qū)公共場合有必要配備急救設施嗎?您對學習心肺復蘇術的興趣如何?您認為自己能掌握心肺復蘇知識和技能嗎?您認為自己能實施心肺復蘇術嗎?如果您遇到呼吸心跳突然停止的患者,您是否愿意對其做心肺復蘇?如果您掌握了心肺復蘇術,會提高對護理專業(yè)的認同感嗎?選項分為完全沒有、一般、有和非常有4項。(3)護理本科生對心肺復蘇知識和技能的來源需求有:CPR專業(yè)培訓和課程學習、醫(yī)院心肺復蘇專題講座、微信公眾號和同步演示CPR、電視和網絡講座、書籍和期刊CPR專題、手機APP終端的CPR視頻資料6個方面,選項分為迫切需要、需要、一般需要、不需要4項。
調查采用匿名方式,要求調查對象按問卷說明逐項填寫,集中發(fā)放,現(xiàn)場回收。共發(fā)放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84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4.67%,其中女生235人,男生49人;年齡 19~23 歲,平均(21.5±3.5)歲。
采用SPSS 19.0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護理本科生對心肺復蘇的認知現(xiàn)狀[n(%)]
表2 護理本科生對心肺復蘇知識和技能的來源需求[n(%)]
表1顯示:44.72%的護理本科生認為非常有可能救活呼吸和(或)心跳停止的患者,39.44%的護理本科生認為有可能救活;63.73%的護理本科生認為非常有必要學習心肺復蘇知識與技能;78.87%的護理本科生認為社區(qū)公共場合非常有必要配備急救設施;51.06%的護理本科生對學習心肺復蘇術非常有興趣;51.41%的護理本科生認為自己一定能掌握心肺復蘇知識和技能。以上數據表明護理本科生對心肺復蘇的認知水平較高。護理專業(yè)大三本科生在校期間已學習過急危重癥護理學、基礎護理學和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等專業(yè)課程中的急救知識、急救操作技術,但是大三本科生還沒有進入臨床實習,沒有經歷搶救患者的情景,沒有見過真實的心肺復蘇現(xiàn)場救護,對心肺復蘇術沒有足夠的認識且部分學生對急救技能不夠重視[2]。同時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49.65%的護理本科生認為如果自己掌握了心肺復蘇術,一定會提高對護理專業(yè)的認同感。護理本科生認為掌握心肺復蘇術知識與技能非常必要,可以在院前為呼吸心跳停止的患者實施心肺復蘇術[3]。時間就是生命,爭分奪秒,樹立學生的急救意識,挽救患者的生命,提高學生對護理專業(yè)的認同感和護理專業(yè)地位。
表2顯示:79.58%的護理本科生迫切需要和需要CPR專業(yè)培訓及課程學習;70.07%的護理本科生對醫(yī)院心肺復蘇專題講座迫切需要和需要;61.97%的護理本科生對微信公眾號和同步演示CPR迫切需要和需要;64.79%的護理本科生對電視和網絡講座迫切需要和需要;75.71%的護理本科生對書籍和期刊CPR專題迫切需要和需要;80.28%的護理本科生對手機APP終端的CPR視頻資料迫切需要和需要。這些數據說明護理本科生對心肺復蘇知識和技能的來源需求多樣化和個性化,沒有一種途徑和方法適用于所有人。因此,倡導個性化教學和網絡化教學,進行自主學習,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啟發(fā)者[4]。急救知識和技能的培訓是長期的過程,訓練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學校可結合實際情況,舉辦校園急救系列講座和實踐技能培訓[5];創(chuàng)辦CPR實訓基地和研究所,充分利用校內網、圖書館、板報宣傳欄、課程網絡平臺、QQ群、微信公眾號、學校新媒體等進行心肺復蘇術知識宣傳和普及[6];組織學生成立CPR救護協(xié)會和服務隊;定期舉辦心肺復蘇技能大賽;創(chuàng)立急救知識論壇等,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和技能。
雖然護理本科生在大三階段已經學過相關課程的急救知識和技能,但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缺乏經驗性知識的指導,并且在現(xiàn)實情景下,缺乏應急能力和專業(yè)能力[7]。在此種情景下,利用模擬場景模擬實際患者的癥狀、體征、情緒反應等,使護理本科生能夠置身于真實的情景中思考問題、處理問題并獲得真實的體驗,從而使知識信息的同化過程更加順利,保證CPR認知過程的有序進行和護理專業(yè)素質的不斷養(yǎng)成。
[1]曾瑞峰,鐘悅嘉,梁國榮,等.《2015心肺復蘇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熱點評述及建議[J].中華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016,28(7):577-580.
[2]柯盈盈,林靜,肖輝雪,等.高職護理“心肺復蘇”項目的信息化教學設計[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6,34(13):61-63.
[3]余攀州,施偉,葉勝,等.蕪湖市高校大學生心肺復蘇術認知和操作技能狀況[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6,37(3):439-441.
[4]葉春花,呂玉穎.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心肺復蘇術培訓模式探究[J].中國醫(yī)學教育雜志,2016,36(2):304-307.
[5]陸翠,靳英輝,馬雯靖,等.學生對心肺復蘇術的態(tài)度研究現(xiàn)狀[J].中華護理教育,2014,11(7):554-557.
[6]鄧舒妮,張學思,湯之明,等.基于翻轉課堂理念構建的多元信息化心肺復蘇實訓課改革的研究[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7,31(2):73-74.
[7]王晨曦,李春香,韓衛(wèi)紅,等.河南省高中生對心肺復蘇知識的認知調查[J].中國災害救援醫(yī)學,2017,5(4):194-197.
G526.5
B
1671-1246(2017)24-0089-02
注:2015年濱州醫(yī)學院教學改革立項課題(JYKT201525);2016年中華醫(yī)學會高等教育分會立項項目(2016BHL057)階段性成果;2016年山東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研究項目、山東社會科學院創(chuàng)新工程項目(16CCXJ02)
(*
薄明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