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安全:共享汽車交通事故難以定責
從創(chuàng)新的角度來看,共享汽車的出現(xiàn)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方便快捷,但新事物的誕生還是需要和社會實際情況不斷地磨合適應。當共享汽車的租賃者發(fā)生交通事故后,該如何定責的問題卻一直困擾著用戶。
下載共享汽車手機客戶端后,用戶注冊時必須先進行駕照認證,并預交押金,完成上述操作后方便開始訂車。能訂車,不一定就能開上車。以深圳為例,共享汽車自2016年底登陸后,面臨車輛數量少、體驗不佳的問題。目前,深圳打著“共享汽車”旗號的車輛約有萬輛,但實際通過互聯(lián)網操作、繳費的真正共享汽車僅有約千輛。據用戶魯先生反映,因為共享汽車太少,定位不準難以查找,他至今沒有開上,覺得共享汽車只是“噱頭”。
采用類似共享經濟運營方式的共享單車部分使用者在騎車時違反交通法規(guī),被交警攔下進行罰款時,曾出現(xiàn)拒繳罰金遭交警扣車的現(xiàn)象。
一名交管人士表示,根據法律規(guī)定,機動車發(fā)生損害,機動車的所有人、管理人、使用人都應承擔責任。具體到共享租車平臺來說,發(fā)生交通事故后,交警對事故責任的認定跟社會上普通車輛一樣,并不能單獨處理。
共享汽車平臺的有關人員表示,一則,如果共享汽車后臺查詢或收到用戶未處理的交通違法行為罰單,跟交警部門確認之后,如果是用戶的責任,會由用戶來承擔。若用戶不繳納罰款,會使用用戶預交的押金進行罰款繳納;二則,對于用戶在駕車時發(fā)生交通事故,現(xiàn)在平臺為每輛車買了交強險和商業(yè)險,如果租車人在開車過程中發(fā)生意外,可以打客服電話或通過微信、微博進行留言,平臺線下服務團隊會及時到達現(xiàn)場幫助用戶處理。處理流程跟正常車輛的程序一樣,主要由保險公司來承擔賠償費用。
業(yè)內人士表示,分時租賃汽車隨取隨用隨還的特性,讓運營方對于車輛出現(xiàn)事故或者磕碰的責任判定變得比較困難。用戶即使撞了車,只要車還能正常開且不牽扯第三方,就依然可以把車還到正常的停車點,而運營方也無法判定究竟是哪位用戶撞了車,時間一久,車輛的維護難度就變得非常大。
法律界人士指出,不管是誰租了車,共享平臺都要對事故損害的賠償承擔連帶責任。比如出現(xiàn)租車人醉駕、毒駕和無證駕駛等保險公司免賠商業(yè)險的情形,而租車人一時間拿不出錢,那么從保障受害人權益的角度出發(fā),損害賠償首先要由共享平臺賠付,共享平臺再向租車人追償。
共享單車、共享汽車是新生事物,在運行過程中很可能會出現(xiàn)其他一些難以想象的新問題,需要有關部門及時關注,能盡早出臺相應的配套政策、法律法規(guī)對其發(fā)展作制度規(guī)范;并且在相應配套未落實前,共享汽車的運營公司和使用人能遵守現(xiàn)行的交通法規(guī),不給城市交通添亂添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