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雨
(沈陽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遼寧 沈陽 110168)
共情護理對抑郁癥患者抑郁情緒及生活功能的改善作用
張春雨
(沈陽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遼寧 沈陽 110168)
目的 觀察分析共情護理對抑郁癥患者抑郁情緒及生活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采用隨機方法將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75例抑郁癥患者進行分組,觀察組患者進行共情護理,對照組患者進行基礎精神科護理,對比2組抑郁情緒及生活功能的改善效果。結果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SDS(抑郁自評量表)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GQOLI-74(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74)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共情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緒,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值得進行推廣使用。
共情護理;抑郁癥;抑郁情緒;生活功能;改善作用
抑郁癥是全球公認的精神殘疾主要致病因,具有高患病率、高復發(fā)率、高自殺率、高致殘率[1]。研究表明,采取有效的護理對策對抑郁癥患者的抑郁情緒及生活功能具有顯著的改善作用。研究以我院收治的75例抑郁癥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分析共情護理對抑郁癥患者抑郁情緒及生活功能的改善作用,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次研究的納入對象為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75例抑郁癥患者,遵循隨機原則將其進行分組,對照組:37例,男20例,女17例,年齡平均(25.7±6.3)歲(22~60歲)。觀察組: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齡平均(25.8±6.5)歲(23~60歲)。2組患者能夠配合完成研究,無明顯自殺傾向、嚴重臟其性疾病患者。利用統(tǒng)計學方法對于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分析檢驗得P>0.05,提示2組可進行對比研究。
1.2 方法:對照組進行基礎精神科護理,予以患者健康教育,藥物指導以及對癥處理等。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進行共情護理,①知識培訓。定期對護士進行培訓,培訓內容需要涵蓋溝通藝術、共情理論、人性關懷理論等,引導護士學會關心、理解、尊重患者;②心理疏導。護士在日常護理工作中,需要用心感受患者的情緒,為患者提供親人般的照顧,從而有效的拉近護患關系,增加患者的安全感。③共情體驗。護士需要學會聆聽患者的傾訴,通過點頭、眼神示意等方式鼓勵患者,在聆聽的過程中注意不要進行任何價值評定,不要打斷患者的表達,并注意患者傾訴過程中注意的表情,增加護患之間的共情反應。站在患者的角度進行思考、體會患者的痛苦和不幸,分析患者所反饋的信息,通過觀察患者的表情、言語、動作等進行共情體驗,提高護士的心理認知能力。④加強對患者的陪伴,指導患者回顧自身的優(yōu)點,有效的幫助患者增加內心的正向看法,從而幫助患者正確的認識人生的意義。
1.3 觀察和評定指標。對比的指標如下:①護理前后SDS評分,分值越低表示抑郁程度越輕;②護理前后GQOLI-74評分,包括軀體功能康、心理功能康、社會功能、物質條件四個維度,分值越高表示生活功能越好。
護理后,觀察組SDS(抑郁自評量表)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GQOLI-74(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74)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SDS、GQOLI-74評分對比(x-±s)
抑郁癥(抑郁性障礙)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科疾病,患者主要表現為緊張、恐懼、焦慮,伴發(fā)不同程度的自殺傾向,為了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需要對患者進行有效的臨床護理工作。
截至目前,抑郁癥病因尚未明確,加之患者需要較長時間進行控制和治療,這為患者的治療和護理工作增加了難度[2]。常規(guī)的精神科護理主要包括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合理用藥指導以及依據患者出現的癥狀進行對癥處理。大量臨床事實證實了單純進行這些基礎措施對患者的抑郁情緒所起的改善作用并不明顯[3],提示對抑郁癥患者進行護的理服務需要更為有效的護理模式。
共情護理是指,護士在日常護理工作中站在患者的角度進行思考,感知患者的情緒,從而準確的評價患者的情感,并予以合理的反饋。研究中首先對護士進行溝通技巧、共情、人性化理念的培訓,改善護士的護理理念,在護士的護理工作中積極的聆聽患者的傾訴,注意觀察患者表情、動作、行為等進行共情體驗,予以患者充分的鼓勵、關心、尊重,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通過共情護理,讓患者感受到家人般的溫暖,緩解患者的孤獨感和疏遠感,幫助患者消除負性情緒,正確認知人生的價值,進而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緒,為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奠定良好的基礎。根據研究結果,護理后,觀察組SD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GQOLI-74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證實了應用共情護理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共情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緒,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值得進行推廣使用。
[1] 向燕卿,盛久靈,張德源.延續(xù)性護理干預對抑郁癥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現代預防醫(yī)學,2014,41(4):678-680.
[2] 高穎,陶筱琴.團體心理治療技術在抑郁癥護理中的應用[J].江蘇醫(yī)藥,2012,38(18):2226-2227.
[3] 廖震華,王文強,丁麗君,等.社區(qū)重性抑郁障礙患者自殺相關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4,17(20):2300-2305.
R473.74
B
1671-8194(2017)31-025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