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我國政治地位在世界范圍內(nèi)不斷攀升,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都倍受世界矚目。政府工作報告是中國政府向其人民所作的工作總結(jié)和工作部署,內(nèi)容涉及經(jīng)濟、政治、文化,教育,醫(yī)療以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是世界了解中國最新國情和發(fā)展動態(tài)最權威的來源。與此同時,有關政經(jīng)類報告的翻譯質(zhì)量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可以說,政府工作報告的英譯質(zhì)量直接影響到其他國家是否能準確地理解我國的國內(nèi)政策,還直接反映出我國整體的文化素養(yǎng)和教育水平。本文通過對政論文體的嚴肅、客觀等特點進行分析,并對其中出現(xiàn)的富有中國特色的詞匯翻譯進行解讀。最后指出此次實踐的啟示和意義。
關鍵詞:政府工作報告;翻譯策略;功能對等;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
政府工作報告,作為中國政治方針和政策的精華,涉及政治,經(jīng)濟,生活等各個領域。與此同時,政府工作報告反應中國國情,提出國家政策以及上一年政府所取得的成績,規(guī)劃未來一年的奮斗目標,為想要了解中國的其它國家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同時,隨著對外交流的日益頻繁,以及中國在世界政治,經(jīng)濟生活中的影響日益擴大, 一年一度《政府工作報告》更是倍受世界矚目。但是《政府工作報告》的翻譯卻頗有難度,因為這代表著政府,更代表黨和國家以及人民。首先,它具有極高的政治性,關乎整個國家的形象和權威,稍有差池就可能會影響國家的政治地位以及經(jīng)濟利益,甚至是國際關系。其次,由于中國的語言文化博大精深,報告中通過頻繁使用成語,詩句等代表中國文化內(nèi)涵的表達與現(xiàn)今提出的中國特色新概念詞匯結(jié)合,這無形中增加了翻譯的難度。本文以近五年《政府工作報告》以及領導人講話為語料, 基于翻譯主體性的原則,從詞匯層面和語篇層面入手, 淺析政經(jīng)類翻譯應該如何不拘泥于原文的語言結(jié)構(gòu), 跳出原文形式, 在不改變原文意義的基礎上,微改多樣化,使目標語讀者能適應,并且達到與原文讀者基本相同的方式理解和欣賞譯文。結(jié)合漢英語言文化差異以及對外宣傳的需要,對其中出現(xiàn)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經(jīng)濟用語進行研究。
1.2 研究意義
近年,對《政府工作報告》文本研究的學者日益增多。但大多數(shù)針對某年《政府工作報告》英譯進行研究,有些是針對少量中國特色詞匯的英譯方法進行剖析和解讀,沒有對中國特色詞匯的英譯方法進行定量研究。本文以近五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英文版為語料,對其中出現(xiàn)具有中國特色的詞匯做定向研究。首先,不可否認《政府工作報告》中有大量中國特色詞匯。其次,在這其中大量的有效翻譯已經(jīng)通過中央編譯局翻譯專家商榷及認可。最后,歷年《政府工作報告》英譯版本均經(jīng)由來自英語為母語國家的外籍專家審校。因此,定向?qū)Α墩ぷ鲌蟾妗分芯哂兄袊厣~匯的英譯方法如何在"忠實原文"和"適應目標語讀者"間達到平衡是具有研究意義和價值的。通過探尋其中的規(guī)律以及所得研究數(shù)據(jù),均對翻譯學習者或翻譯工作者今后的翻譯工作具有參考價值。
二.中國特色詞匯與翻譯
2.1 何為"熱詞"
初談翻譯,尤其是政經(jīng)類文體的翻譯,代表的是國家形象,選詞準確是政經(jīng)類翻譯第一要素。一個詞,在字典中查閱出現(xiàn)多重含義,但把單個詞放入特定語境中,含義有且只有一個。因此,在理解詞匯含義上語境對于理解而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語境又分為語言語境和非語言語境。(陳宏薇,1998:11)語言語境就是上下文語境。中國特色詞匯是一類充滿文化內(nèi)涵,具有特殊文化意義的詞語。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多處會采用詩歌經(jīng)典,引據(jù)古典詩詞,并將此類經(jīng)典與當代國情,社會熱點相結(jié)合創(chuàng)造膾炙人口新詞語。因而,誕生具有中國特色的"熱詞"。翻譯中,對于每一個詞反復斟酌,直至最后商榷定稿,均有準確定義。其中,加之中國本身的語言特色,領導人與時俱進,報告中常常會因此而產(chǎn)生一些新潮并貼切民生的詞語。這些詞語具有時代特征,反映一個時期的熱點及民生問題。但翻譯而言,首先應當充分理解詞匯含義,基于政治角度給出恰當譯文。
2.2 翻譯策略
2.2.1 一詞多"譯"
"獲得感"
"獲得感"本表示獲取某種利益后所產(chǎn)生的滿足感。因此最早出現(xiàn)的譯文是"sense of obtain",但 2015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上指出,要科學統(tǒng)籌各項改革任務,推出一批能叫得響、立得住、群眾認可的硬招實招,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在這里,"獲得感"多用以指人民群眾共享改革成果的幸福感。因此,這里所用 obtain 不合適,因為 obtain 多指憑努力或懇求得到急需或很想得到的東西,功利感很強。在報告中的"獲得"含義是指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來提高國家總體水平,進而與人民一同分享成果的幸福感,讓人民感受到貨真價實的有所得,若譯為"sense of gain"則比較妥當,gain 多指付出極大努力后獲得具有優(yōu)勢的東西,更著重體現(xiàn)了一種實在的得到,體現(xiàn)了結(jié)果。
"打得贏,不變質(zhì)"
字面上理解,"變質(zhì)"含義可以指人思想或事物本質(zhì)變得與原來不同,多用于指向壞的方面轉(zhuǎn)變。也可指蛻化變質(zhì)的食品,這是一種化學上的變化過程。因此,有人草率的將"變質(zhì)"譯為"deteriorate"或者"degenerate",這都是誤譯。這句話源于江澤民在軍隊建設時期所發(fā)表講話中,立足新歷史條件,把解決好打得贏、不變質(zhì)兩個歷史性課題鄭重提到全軍面前。由此可見,這里"不變質(zhì)"不是指化學意義上的變質(zhì),也是指"腐敗",主要是指解放軍性質(zhì)不變。所以"deteriorate"和"degenerate"均不恰當。應譯為"be able to fight and win and always maintain its political color"。
2.2.2 微改多樣化
"打鐵還需自身硬"
字面理解,譯為"To forge iron, one must be strong."在漢語中,該俗語是指打鐵的人本身要足夠強壯。但在探討翻譯譯文時,我們要考慮到情境性,尤其是政府類報告和領導人發(fā)言,因為任何一句話都在特定語境,發(fā)言人的每一句話也必須要置于該情境中理解。本句話是習近平總書記第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見面會上談到改進黨作風問題時所使用的一句熟語?;乜催@個場景,在理解熟語本身含義的情況下,融入當時語境,前文談論黨員干部中發(fā)生的"四風"問題,后文強調(diào)"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切實解決黨自身存在的問題。"那么,從上下文來看,如果理解為"鐵匠自身體質(zhì)強壯",此句所傳達的意思則為:黨員干部是應當分為兩類人,一類是有"四風問題",另一類是負責糾察有問題黨員的人。"打鐵還需自身硬"就是指后一類人應當加強自身的素質(zhì),以便具備"打鐵"能力,也就是具備查出有問題官員的能力。但如果理解為"鐵硬",那么這句話可以這樣理解:一些黨員干部中發(fā)生了"四風"問題,因此全黨都應該提高警惕,嚴于律己,要將全體黨員鍛煉成為為人名服務的優(yōu)秀人才。根據(jù)以上分析,盡管這句諺語本身的含義偏向于"鐵匠硬",但是"鐵硬"較之"鐵匠硬"更符合原文所表達的含義。因此,譯為"It takes good iron to make good products".endprint
○4"中國大陸"
"中國大陸"在領導人講話和答記者問招待會中出現(xiàn)頻率頗高,多半談論臺灣問題,大部分的現(xiàn)場譯員甚至是在政府工作報告譯文中,多出現(xiàn)"Mainland China"。事實上,筆者認為這里用 Mainland China 極其不恰當。出于政治考慮,有一個 Mainland China,難道還有另一個其他 China 嗎?我們只有一個中國,并且臺灣也是屬于中國的一部分,是中國不可切割的一部分。因此中國大陸應該是譯為 China's mainland 或者 the mainland of China 較為合適。為了體現(xiàn)"一個中國"原則還有"臺灣問題"翻譯。臺灣問題有人譯為 Taiwan issue, issue 是指 a matter that is in dispute between two or more parties。因此,issue 不適用于此處,臺灣問題只能翻譯成 Taiwan question. 同時,為了避免將臺灣誤讀為獨立國家處理,臺灣人不應該譯為 Taiwanese,而應該譯Taiwan people,或是 Taiwan residents,臺灣的英文名也不能是 Formosa,F(xiàn)ormosa 是 16世紀葡萄牙殖民主義者對臺灣的舊稱,因此臺灣直接譯為"Taiwan"即可。雖然國外很多媒體在中國臺灣問題上并不是這樣處理,但作為中國人,作為一名譯員,應當有這樣的政治覺悟,并且使用此種正確譯法。體現(xiàn)我國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上堅定不移的決心。
2.2.3 "省略不譯"
○5"西部大開發(fā)"
"西部大開發(fā)"是中央政府的一項政策,目的是把東部沿海地區(qū)的剩余經(jīng)濟發(fā)展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區(qū)社會發(fā)展水平、鞏固國防。提及西部大開發(fā),有人為彰顯"大"開發(fā),刻意加上修飾詞,實則這個"大"并沒有實際的含義,只宏觀上強調(diào)規(guī)模之大。當然,這與漢語修辭語的使用有關聯(lián)。因為漢語修辭語在程度上往往強于英語," 大詞"( High-sounding word) 使用頻率高。同義反復(tautology )很多。那么翻譯策略就是避虛就實, 大膽運用" 刪減法"。"刪減"沒有違背嚴復提出"信"的原則, "刪減"不是把原文某些實在的思想內(nèi)容刪減, 而是刪去一些不需要的, 或違背譯文習慣表達的詞。所以," 刪減" 并不意味削減原意, 相反,"刪減"是對等原則上的精簡濃縮,真正意義上與原譯文對等,忠實。奈達說過,主張譯者應著眼于讀者來考慮原文的意義和精神,以譯文信息內(nèi)容和交際效果為對等目的,不拘泥于原文,通過另一種語言傳達同一種意義。因此,這里"西部大開發(fā)"中"大"是程度副詞,是修飾無實際含義,應譯為"Western development"
⑥"黨風建設"、"作風建設"
在以上兩個詞中均有"建設"二字,大部分人會使用詞典用詞construction和building。但若盲目套用,在語法上雖勉強,但語義上卻略顯空洞含糊。因此,在翻譯時,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意思上,只為對等而對等,字字珠璣,卻忽略內(nèi)涵意思。"黨風建設"實際是指端正黨組織和黨員思想作風、工作作風和生活作風。樹立與黨性質(zhì)和宗旨相適應的良好風尚工作。提升黨員對黨真正的認識。因此,可靈活譯為"the Party style improvement",而"作風建設"亦是如此,即培養(yǎng)黨員黨性,具有為人民服務意識和奉獻精神,譯為"Cultivate of a fine work style"即可。
通過以上的例子,不難發(fā)現(xiàn)在政經(jīng)類文本中出現(xiàn)的成語,諺語,俗語,也就是我們統(tǒng)稱的熱詞。在翻譯其本身含義的同時,還應當注意任何用語都出現(xiàn)在特定的情境中,具有特定情境賦予其的特定意義。翻譯時把本身含義表達出來的同時,還要根據(jù)特定語言環(huán)境和語言目的合理傳遞出發(fā)言人在特定情境中的真實意圖。譯者必須要善于及時把握用語在特定情境中的意義遷移,準確傳達發(fā)言人意圖。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向世界展現(xiàn)出國家形象和政治地位。同時,在報告中,由于中國語言的特點習慣不免出現(xiàn)一些重復用詞,我們合理運用"刪減法"剔除一些沒有實際含義的表達,在翻譯出原譯文的同時也實在的表達出意義,暗合奈達動態(tài)對等或功能對等之說及以意譯為中心的翻譯理論,將重點置于譯文讀者上,跳出原文的羈絆,從事實上找依據(jù)。心智上不宜說的太遠,用詞不要太夸張,因為體現(xiàn)具體的往往是一些"小詞",這樣更能說明政府腳踏實地,為人民服務。
三.對翻譯實踐的啟示與心得
中國文化語言學的誕生,是有一定的原因,并且擁有自己的語言特色。因此漢語不同于英語,漢語大部分句子復合緊縮,所謂"緊,也就是很緊湊,取消各分句之間語音停頓,使句子密切連在一起;所謂"縮",就是壓縮,省略原來的話語,精煉簡潔。這樣緊湊的句子間,語法邏輯關系通常會隱藏(連淑能,2006)報告中長句偏多, 句型結(jié)構(gòu)單一, 多用并列短句或并列謂語,這一特點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體現(xiàn)的尤其明顯。但英語則重"形合"。在《政府工作報告》的翻譯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如何在忠實報告原文和適應報告目的語讀者之間達到平衡。那就是,這二者間沒有絕對的平衡模式,而是一個動態(tài)平衡。翻譯期間,根據(jù)不同語境,我們采取不同策略,例如,在重復表達上我們在二者間找到的平衡點就是"省略不譯",這個"不譯"并不是真正意義的不翻譯,根據(jù)上下語境,我們能夠推敲出原文的具體含義,選取合適的詞來表達其含義,而不是為了對等而對等。愚昧的忠實原文。當然,遇到地道中文經(jīng)典,采用"微改多樣化"策略調(diào)整語序,表情達意同時也不失中國特色。
四.總結(jié)與思考
綜上所述,《政府工作報告》以及領導人演講類的政經(jīng)文體是一項綜合性翻譯任務。在翻譯時,翻譯出話語本身含義之外,尤為重要的是要表達出內(nèi)在意義。同時,在表達上要兼顧國家形象和語言特色,表達國家在一些特大政治事件上的堅定立場,絕不動搖。綜合文化因素闡述事實。在一些語句的翻譯上,需要譯者能夠跳出"翻譯"思維,靈活把控說話者意圖,擺脫理論束縛,站在傳統(tǒng)的譯論之上,給出貼切的譯文。翻譯是一個永無止境,不斷成就的過程,無需特意遵從某個特定的理論,但是最后的譯文卻彰顯了各個理論。這就是翻譯的奇妙之處。
五.參考文獻
[1] 政治文獻的翻譯[J]. 程鎮(zhèn)球. 中國翻譯. 2004(01)
[2] 從框架理論看翻譯[J]. 汪立榮. 中國翻譯. 2005(03)
[3] 王弄笙. 十六大報告漢英翻譯的幾點思考[J]. 中國翻譯,2004(1):56-59.
[4] 金其斌. 宣傳資料的翻譯策略初探[J]. 中國科技翻譯. 2003(4): 24-27.
[5] 政治文獻英譯的疑難及其解決辦法[J]. 王小萍. 山東外語教學. 2006(05)
[6]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Spatial Metaphor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Lan Chun. . 2003
[7] Extra-textual Factors in The Translation of Government Work Report 2014 under Manipulation Theory[D]. 吳旭飛.西安外國語大學 2015
[8] A Study on the English Versions of Government Work Repo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Ethics[D]. 宋敏.西安:外國語大學 2014
作者簡介:
姓名:萬艾青 單位: 武漢工程大學 性別:女 出生年月:1993年9月28日 碩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翻譯方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