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zhì)教育呼喚人的主體性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作文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方面具有豐富的內(nèi)涵和獨特的優(yōu)勢。但目前小學作文教學是封閉的,作文內(nèi)容與兒童生活脫節(jié),重課內(nèi)輕課外,致使學生被動作文,心態(tài)消極,生編硬造;課堂上往往還是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教師過多地關(guān)注習作技巧,千篇一律指導審題立意、選材謀篇,指導過多過細,以致學生受到束縛與限制,猶如“戴著鐐銬跳舞”,壓抑了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忽視了小學生對作文“自主”和“自立”的心理需求,有意無意地造成了學生心理上的障礙,因而學生普遍缺乏主體精神和創(chuàng)造意識。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學中體現(xiàn)“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習作成為學生愉悅的精神旅程,讓習作教學彰顯個性發(fā)展呢?在此,我想結(jié)合我校的“四步主體”模式在作文教學中的運用談一點自己初淺的看法:
一、創(chuàng)設(shè)自主探究的“境”:讓作文樂趣無窮
1、營造自由開放的生活環(huán)境。
“作文源于生活”。學生的生活像萬花筒一樣多姿多彩,既有捕魚捉鳥的樂趣,又有豐富多彩的風俗習慣及層出不窮的新人新事,而在學生的作文中,我們看到的生活卻是枯燥乏味、千篇一律。那是因為我們沒有打破學生“學?!彝ァ眱牲c一線的生活學習軌道,營造自由開放的生活環(huán)境。“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币虼?,我們要讓學生走出學校封閉的空間,有意識地組織學生觀察大自然的風雨雷電、日出日落;讓學生走向社會,了解城鎮(zhèn)環(huán)保和鄉(xiāng)村變化,采訪人物等等。如指導學生寫春天,先開展尋找春天的活動,讓學生走進大自然,讓喜歡畫畫的學生去寫生,會攝影的學生去照相,親近寫作素材,擁有第一手資料,這樣,學生在廣闊的天地里開拓了視野,擁有了自己的所見、所聞、所為、所想、所感,為寫出屬于他們自己閃耀個性色彩的作文奠定了基礎(chǔ)。
2、創(chuàng)設(shè)和諧、自主的課堂氛圍。
民主、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是自主學習的前提。教師應(yīng)該放下架子,充分尊重學生,在學生寫作時,打破“教師命題——學生寫作——教師評改”的這一傳統(tǒng)模式,對作文的文體、文題、構(gòu)思、選材等方面,統(tǒng)統(tǒng)不作硬性規(guī)定,允許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特長、愛好自定文章的表達方式,盡情地述說,不拘形式的表達,“我手寫我心”,還學生以自由,自覺地關(guān)注自己的真實內(nèi)心,寫出千姿百態(tài)富有個性情趣的作文。
如在教學作文《吹泡泡》時,我讓孩子們把吹泡泡的工具帶到課堂上。學生動手、動腦,情緒非常活躍,整個教室充滿了泡泡。我抓住契機,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泡泡,打開了思路??粗菖蒿w出窗外,我又引導學生:“泡泡想干什么?”學生回答:“它想飛出窗外,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薄澳俏覀兙偷讲賵錾洗蹬菖莅桑 睂W生的情緒又一次被調(diào)動起來,紛紛涌向操場,頓時操場上成了泡泡的世界。在活動中,孩子們變得無比輕松,想象的翅膀也展開了,表達起來特別清晰、流暢、生動,有血有肉,有真情實感。
二、開放自主探究的“度”:讓作文豐富多彩
1、搭建合作寫作平臺。
我將全班學生按座位劃分,前后兩桌四位同學劃為一個小組,力求每個小組組內(nèi)均有學習成績不同等級的學生,各個小組盡量實力均等,達到我們所說的“組內(nèi)異質(zhì)”、“組間同質(zhì)”的要求。每組寫作水平最高的那位同學任組長,負責本組同學的作文指導和把關(guān)工作。
例如:在對學生進行習作指導時,我會先出示本次習作的要求和范圍,在師生共同審題后,分小組討論組內(nèi)成員的寫作材料,其一看看是否符合本次習作要求,有沒有離題、偏題,避免“下筆千言,離題萬里”的失誤;其二,更進一步,看材料是否新穎、生動。對不同的學生提不同的要求,組長總體把關(guān)。教師巡回指導,解決組內(nèi)同學不能解決、有不同意見的問題。材料確定后,然后進行個人構(gòu)思,構(gòu)思不能“空想”,要留下文字“痕跡”——列提綱,寫梗概,或作簡稿。接著組內(nèi)討論怎么寫,從材料選擇、段落詳略安排、寫法運用到中心表達,大家互相啟發(fā)、借鑒,并逐步修改自己的提綱。
2、培養(yǎng)自主修改能力。
一般情況下,我是采用分組輪流互改的方法。即前后桌四位同學為一組,指定或推薦一人為組長,先將每位同學自讀自改后的作文收起來,發(fā)給其他三位同學看一看,做到心中有譜,然后再讓作者說出自己的寫作意圖和目的,再由組長根據(jù)組內(nèi)同學的實際作文水平分配批改任務(wù):有找出錯別字的,有標明病句的,有指出語序不順、語意不連貫的,有提示用語不夠簡明、修辭不恰當?shù)?,也有給出正確修改答案的。最后由組長綜合給出一個等級,寫出一兩句評語,交給老師。這種做法,能使每個同學都參與到批改中來,明白作文批改的要求,分享批改中的點滴快樂和縷縷辛酸,促進個體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健康發(fā)展。
例如:一位學生寫自己班長的文章《我班的“老虎”》:
自評:我班的“老虎”就是班長,我寫了兩件事:一是班長管紀律嚴,像老虎;二是班長管我們打掃衛(wèi)生很嚴,像老虎。語句通順,寫得生動。得“優(yōu)”。
互評——生:文章條理清晰,敘述完整,但事情寫得不夠具體、生動,沒有身臨其境之感,請在我提示的地方修改。得“良”。
師:首先你很會動腦,一是題目新穎,二是文章選材真實可信;其次,寫得很有條理,兩件事情之間還有過渡句,值得表揚。建議你細細回憶“老虎”班長管理時的動作、神態(tài)、語言及他人的反應(yīng),把這些東西寫具體,人物性格就會躍然紙上。得“優(yōu)”。
教師把“改”留給學生,自己只要做適當?shù)摹霸u”,這樣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提高了課堂的效率,真正把教師從煩瑣的作文教學中解脫了出來。
三、抓好自主探究的“點”:讓作文個性飛揚
作文教學中,引導學生“探究”最難。因為學生經(jīng)歷不同、感情有別、個性迥然、認識各異。因此作文題材寬泛、體裁多樣、表達靈活、語言豐富。在如此客觀而又復雜的背景下進行探究,無疑是“大海撈針”,但如果在作文教學中引導學生抓好探究的著眼點,就能激活學生的思維,讓習作個性飛揚。那么怎樣引導學生抓好探究的著眼點?這就需要依靠教師的精心點撥。
例如:在講評習作“我的發(fā)現(xiàn)——觀察茶葉在水中的變化”時,有幾個學生寫得特別有新意,如:“揭開茶葉罐頭,清香猶如被釋放的小鳥,向四面八方涌去。”把清香比作釋放出來的小鳥,多有創(chuàng)意?!爱敓崴谷氡袝r,一片片茶葉就像被嚇著的小魚在杯子中上躥下跳。”把茶葉比作“被嚇著的小魚”,比喻多么貼切而新穎。“過了一會兒,我發(fā)現(xiàn)這些茶葉都伸了懶腰,長了一個個頭,伸展開了那蜷曲的身體。”如此擬人手法,自然而獨到。我因勢利導,鼓勵學生要敢于標新立異,構(gòu)思獨特新穎,使用個性鮮明的語言,表達自己獨特的理解或感受,抒發(fā)與眾不同的真情實感。
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引下,作文教學中滲透“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理念,不僅需要營造一個民主、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而且需要教師精心組織、引導,喚醒學生自主意識,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權(quán),這樣,我們將迎來一個千姿百態(tài)的作文教學的春天。
彭小英,江西金溪縣錦繡小學教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