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鞏縣(今河南鞏縣)人。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杜甫 35歲以前,讀書和漫游吳、越、齊、趙各地,曾參加過進士考試。玄宗天寶5年進京求官,困居長安10 年,才得到一個看管兵器的小官職。不久,安祿山叛亂爆發(fā),長安淪陷。他帶著家眷逃難到陜北,得知太 子李亨在靈武(公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靈武縣)即位的消息后,便將家眷安置在鄺州(今陜西富縣)城外的羌 村,只身趕往靈武,途中被叛軍俘虜,解往長安。第二年夏初,冒死逃出,投奔靈武,肅宗任命他為左拾 遺,不久因故被貶官,迫于生計,棄官攜家西行,去投靠親友,輾轉流落到成都,經友人嚴武薦舉,任西 川節(jié)度使幕府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稱為“杜工部”)。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離蜀南下,途 中因故滯留夔州兩年,至大歷三年(公元768年)出峽,漂流在湖北、湖南各地。大歷5年病逝在湘江舟 中。 在儒家正統(tǒng)思想熏陶下,杜甫樹立了“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當其理想累受挫折, 又遭到戰(zhàn)爭和生活的折磨之后,他逐漸認識了封建社會的嚴酷現實,憂國憂民的思想與年俱增。他們面對 祖國的艱危,人民的苦難,寫下了大量激動人心的詩篇。即使抒寫個人情懷的作品,也總是緊密的結合現 實,形成了沉郁頓挫的風格。他的詩被譽為“詩史”。杜甫有又是一位具有卓越藝術才能的詩人,他對于 詩歌藝術嚴肅認真,一絲不茍。無論無言七言,古體近體,都博采各家之長,推陳出新。他的詩筆調客觀 而嚴謹,極富于生活氣息和濃郁的詩情,將我國古典現實主義詩歌藝術推向新的高峰。它是我國詩歌史上 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之一,是歷代進步詩人學習的楷模。
二、故事
杜甫出生在一個名門士家,他小的時候十分調皮搗蛋,很是貪玩,每當院子里棗樹成熟的時候,他一天要上上下下爬個無數回。據悉,杜甫小的時候到了五六歲的年紀,還是沒能好好記住一首詩,他的祖父非常非常生氣,于是對他嚴加管教,終于使他改掉了頑皮的壞毛病,加上杜甫在文學方面很有天賦,七歲的時候就能夠獨立作完一首詩了。后來杜甫發(fā)奮苦讀,為了自己能夠寫出好詩歌,他私下里的習作能裝滿一整個麻袋。杜甫成名以后,也在自己的詩中表達過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的體會,“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是他的心得。
由于杜甫生在唐朝由盛轉衰的年代,安史之亂的爆發(fā)促使了當時的盛唐極速走向崩覆。杜甫對于統(tǒng)治者只顧自己享樂,不思百姓疾苦的做法極度憤恨與不滿,于是大筆一揮寫下了唐詩三百首中的名作《麗人行》。這首七言長詩大膽地諷刺了皇家奢侈無度的生活并深入地揭露了其丑惡的面貌,使之成為了史詩一般的佳作,流傳千古。然而炙手可熱一詞也是源自于那首詩,表明權勢極盛,氣焰很足。
三、名詩
【原文】
東郡趨庭日,南樓縱目初。
浮云連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魯殿馀。
從來多古意,臨眺獨躊躇。
【譯文】
我在來到兗州看望我父親的日子里,初次登上城樓放眼遠眺,飄浮的白云連接著東海和泰山,一馬平川的原野直入青州和徐州。秦始皇的石碑像一座高高的山峰屹立在這里,魯恭王修的靈光殿只剩下一片荒蕪的城池。我從來就有懷古傷感之情,在城樓上遠眺,獨自徘徊,心中十分感慨。
【賞析一】
《登兗州城樓》是唐代詩人杜甫早期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言律詩。
首聯二句點出登樓。頷聯兩句寫登樓縱目所見遠景。頸聯兩句寫登樓縱目時所見古跡。尾聯二句總結,古意承上兩句來,臨眺與上縱目照應。憑高杯古,不免躊躇惆悵。因結構謹嚴,格律工穩(wěn),故前人多取以為式。
【賞析二】
首聯點出登樓的緣由和時間?!皷|郡”,在漢代是兗州所轄九郡之一?!摆呁ァ庇谩墩撜Z·季氏》孔丘的兒子“鯉趨而過庭”的故事,指明是因探親來到兗州,借此機會登城樓“縱目”觀賞。“初”字確指這是首次登樓。
頷聯寫“縱目”所見形勢?!昂!敝覆澈?,“岱”指泰山,都在青州境。兗、青、徐等州均在山東、江蘇一帶?!案≡啤薄ⅰ捌揭啊彼淖?,用烘托法表現兗與鄰州都位于遼闊平野之中,浮云籠罩,難以分辨。“連”“入”二字從地理角度加以定向,兗州往東與海“連”接,往西伸“入”楚地。不但壯觀,且傳神。
頸聯寫縱目所見勝跡,并引起懷古之情?!肮箩帧敝附裆綎|鄒縣東南的嶧山。“秦碑”,指秦始皇登嶧山時臣下“頌”德的石刻?!霸凇敝干性??!盎某恰敝盖??!棒數睢?,指縣東二里的漢景帝子魯恭王所建魯靈光殿,“余”指殘存?!霸凇?、“余”二字從歷史角度進行選點,秦碑、魯殿在“孤嶂”、“荒城”中經受歷史長河之沖刷,一存一殘,個中原因是很能引起人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反思的。
尾聯是全詩的總結?!皬膩怼币鉃橄騺砣绱??!肮乓狻背蓄i聯“秦碑”來。“多”說明深廣。它包含兩層意思。其一詩人自指,意為詩人向來懷古情深,其一指兗州,是說早在東漢開始兗州建置前,它就以古跡眾多聞名。這就是杜甫登樓遠眺,會生起懷古情思的原因?!芭R眺”與頷聯“縱目”相照應。“躊躇”,徘徊?!蔼殹弊趾苣鼙憩F杜甫不忍離去時的“獨”特感受。前人解釋:“曰‘從來則平昔懷抱可知;曰‘獨則登樓者未必皆知”。(趙汸)很能道出尾聯的深沉含意。此詩是杜甫二十九歲時作,是杜甫現存最早的一首五律詩。此詩已初次顯露出他的藝術才華。明代李夢陽把“迭景者意必二”作為“律詩三昧”之一。
【賞析三】
在藝術上,這首詩歌也很有特點:
首先,境界開闊,意蘊深厚。就詩歌中中間兩聯來說,頷聯寫景,承登樓遠眺所見,是從空間寫起,而頸聯寫所見歷史遺跡,是從空間結合時間寫起。這樣,不但提高了詩歌的審美境界,而且抒發(fā)情感更為堅實有力。
其次,對偶手法的運用,提高了抒情表達效果。
這首詩歌一、二、三聯均運用了工整的對句。比如,地二、三聯“連”、“入”、“在”、“余”四字,通過對仗,將海岱連接,平野延伸,秦碑雖存,魯殿已殘等自然景觀與歷史勝跡,在動態(tài)中分別表現出來。
再次,虛實結合,境界高遠。詩歌中,詩人所見為實寫,比如“東郡”、“南樓”,“浮云”、“平野”,“孤嶂”、“荒城”,“秦碑”、“魯殿”等。而由“臨眺”引出“多古意”則是虛寫。
第四,結尾含蓄蘊藉,引發(fā)讀者人思考,從而實現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審美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