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5歲男孩的媽媽,我的原專業(yè)是臨床醫(yī)學,婦產(chǎn)科方向。因為專業(yè)原因,我曾無數(shù)次跟孕產(chǎn)婦講母乳喂養(yǎng)的意義和必要性,所以在我準備當媽媽后,我會不自主地花很長時間,去準備及嘗試很多方法保證我的孩子全母乳喂養(yǎng)。比如我諳熟兒童感知覺的發(fā)展對孩子一生的意義,就會花很多時間陪孩子爬、讀書、戶外散步、遠足……在孩子出生的前兩年里,我沒有遇到太難的養(yǎng)育問題,我和我小孩互相依戀著順利地走過了頭兩年,我的孩子也結(jié)實、健康、聰敏。
左潔茹和她的兩名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一起開了一所小小的家庭幼兒園
在孩子2歲生日過后,我開始為他尋找合適的幼兒園。事實上,我家附近就有一所非常好的公立幼兒園。這所幼兒園有非常美的環(huán)境設施,即便現(xiàn)在,我也認為這所公立幼兒園淡雅得像藝術館一樣的裝修和陳設,比很多“貴族”幼兒園看上去好太多了。我挺著大肚子的時候,就一趟趟在幼兒園門前走過,幸福地看幼兒園外墻上,一面面的錦旗和國內(nèi)外專家、領導到園所參觀的留影,想象我的孩子以后在這兒生活的美好畫面。
只是還沒到我為孩子搬小板凳排隊報名的時候,我對這所幼兒園的美夢就幻滅了。
我的一名在這所幼兒園實習的學生(我在幼師學校講授“兒童衛(wèi)生學”課程)告訴我她所在班級的情況:主班老師會把一個發(fā)育遲緩的小孩關在睡眠室,這名老師會因為自己心情不好,把這個小孩關在睡眠室揪這個小孩的頭發(fā)。她跟我邊講邊哭,我提議去告訴園長,可得到的答案是:多次反映,卻只是讓她自己的處境越來越尷尬,而那名孩子的遭遇一點也沒有改變。更讓她無法忍受的是,看了周圍同事對待孩子們的簡單粗暴,她也忍不住會用同樣“有效”的方式來對待孩子。后來,這位老師轉(zhuǎn)行去做別的了。
震驚痛心之余,我是無論如何不會把孩子送進這樣一所幼兒園的。我開始了尋找幼兒園的旅途。我家附近除了一所公立幼兒園外,還有兩所民辦幼兒園。其中一所民辦園,我自始至終就沒能進到園里。所有的咨詢都是隔著大鐵門完成的,得到的信息有限且讓人沮喪:沒有名額,需要排隊。我放棄了排隊。我的孩子本來就如此弱小,他需要一個能平視他張開懷抱迎接他,而不是冷冰冰俯視他,愛來不來,反正有的是人來的環(huán)境。
另外一所民辦園,國際班尚有名額。這是一所以潛能開發(fā)為主要教育主張的幼兒園,我在了解完課程之后,就不太想把孩子送進去了。我不太想讓他的“潛能”被“開發(fā)”?,F(xiàn)在的孩子都已經(jīng)那么聰明了,我更愿意他不那么“聰明”“小人精”。認知神經(jīng)科學也有關于兒童期要保護兒童全腦思維,過早過度刺激強化某一區(qū)域神經(jīng)元,其他區(qū)域神經(jīng)元則會衰退的研究。人的兒童期,像包在石里的璞玉,這個時期可以風吹,可以日曬。但不雕不琢不磨,保護好他璞玉的狀態(tài),或許是那么小的他更愿意經(jīng)歷的事。
我開始擴大找幼兒園的范疇。在收費過萬的“IB”國際幼兒園里,幾次的親子活動中,從招生老師到上課的老師,沒有人講清楚過什么是“IB”;在蒙氏幼兒園里,我不明白為什么孩子不可以用全手觸摸棕色梯的邊和面,而一定要用兩根手指,我甚至不明白為什么要屏息凝神地用兩根手指去撫摸一個教具,他用他自己的方式去玩去搭建難道感受不到這個教具的形態(tài)么?
而真正讓人沮喪的是,有一天看到一條視頻,一位父親在鏡頭前說:“在北京,我連一個有塊草地的幼兒園都找不到。在充斥塑膠味的跑道上,我的女兒想呼吸一口有植物、泥土芳香的空氣都不可能??蛇@,不是一個生命最低的需求嗎?所以,我離開了北京去了大理……”
但是,我沒有辦法離開北京。在我為孩子上幼兒園尋覓了半年之后,我和兩個朋友湊了孩子們原本要上幼兒園的錢,和我的兩名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一起開了一所小小的家庭幼兒園。我所開的這所小小家庭園,后來被很多人喜愛。這里的孩子健康、幸福,一如他/她來到這個世界上時那么聰敏、可愛;從這兒畢業(yè)的孩子也順利地進入小學,表現(xiàn)出了更強的適應性和樂觀的精神。可我始終認為:我所開辦的并不是一個高端的、貴族的幼兒園。這個幼兒園滿足的是孩子最基本的需求:吃得好,喝得好,睡得好,可以曬太陽、聞花香,可以奔跑、爬樹、玩泥巴,可以畫畫和讀書,有愛他們的、溫暖的、有經(jīng)驗的專業(yè)幼兒教師陪伴他們成長。僅此而已。
可是在我看來簡單的幼兒園,卻得到了家長們真誠的、無私的支持和愛。園里的每一位家長都非常好,沒有一位家長跟我們說過一句不好聽的話。我們并不總是做得好。辦園快四年,我們的骨干老師沒有換過,中間經(jīng)歷她們戀愛、結(jié)婚、生子,人手不夠時也手忙腳亂:孩子衣服袖子濕了沒來得及換,誰誰誰的衣服、襪子被誰誰誰帶走了……家長們一如老師們微笑著等孩子們出門前換衣服那樣:看著他們忙亂又熱鬧,卻也只是微笑著耐心等待。等待我們走過一段又一段的時光。
一位已經(jīng)不在這兒讀書的小朋友的媽媽,總是會成箱成袋地往幼兒園送水果和各種好吃的,除了我,沒有人知道這些東西是誰送的。一位媽媽,總是會往幼兒園送繪本,一本又一本地,“送給幼兒園就有更多孩子讀啦”……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內(nèi)心有時候都會惶恐。我和我的同事們難道不是只是做了我們應該做的嗎?難道我們的孩子不應該就這樣在愛中、在大自然中快樂地奔跑著長大,同時能有精神的引領嗎?什么時候我們對幼兒園的要求降到了:不受虐就行?!
在這所安然居于社區(qū)一個小小角落的幼兒園里,老師的工作也并不如傳說中那么艱辛和不堪。當然也有富有挑戰(zhàn)的時候,比如在吃中午飯的時候,要去處理小朋友拉在褲子里的臭粑粑;對于剛?cè)雸@有分離焦慮的孩子,老師們午睡時會一抱一兩個小時地抱著睡,因為剛?cè)雸@的孩子總是會有更多精力消耗,如果不能小睡一會兒,會陷入“過度疲憊”的狀態(tài),進而引起孩子的情緒、身體有一些糟糕的反應。
但是幾乎一整天的時間,我們都在愉悅中度過。清晨,孩子們閃亮著眼睛一頭頭小鹿一樣撲到我們懷里開始一天的生活:給窗前陽光里的植物澆澆水,搭搭積木,或者在記錄本上畫一畫今天打算做的事情并告訴老師。然后從熟悉的廚師阿姨手里接過暖暖的有機營養(yǎng)早餐,孩子和老師會一起做餐前感恩:“感謝天,給我們陽光、雨露和風;感謝土地,給萬物營養(yǎng);感謝水,滋潤每一個生命……感謝烹煮的人為我們奉上美味,感謝伙伴陪我同進美好一餐……”
早餐過后,老師和孩子們就一起準備外出的東西,一般會帶上水、水果、圖書、放大鏡等,穿上戶外的衣服,去我們樓后面大約2公里長、三四米寬的“秘密花園”(小區(qū)綠化帶)開始上課:我們在這兒上過跳水洼課,看螞蟻課,爬樹課,自然數(shù)學課,自然藝術課,閱讀課,建構課……如果陽光好,我們就可以在戶外待一個上午,如果是霧霾或者惡劣的天氣,我們就回教室讀書、做瑜伽,大班的孩子會寫毛筆字,小班的孩子會練習水墨畫。
我們和孩子一起認真地生活,在生活中發(fā)展鍛煉我們的肢體、頭腦、情感、意志,在一點點擴大的生活范圍和認知范圍中,建構我們對自己、對身邊的人、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我們的生活純凈、溫暖而豐富。
明年我的孩子就要上小學了,這所因他而開辦的幼兒園,因為最近一系列的惡性事件而經(jīng)歷著一次又一次的檢查,目前,并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我也會盡我自己最大的努力讓她繼續(xù)辦下去。即便不能,也覺得曾經(jīng)有這樣的嘗試和經(jīng)驗非常有趣。感謝因此相遇的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