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斌武
【關鍵詞】 政治教學;問題情境;故事;學習欲望;熱情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8—0125—01
思想政治課往往給人以枯燥乏味的感覺,尤其是《哲學與生活》更容易使人覺得抽象、深奧。如何讓《哲學與生活》課貼近學生生活,使課堂高效,一直是筆者努力探索的問題。下面,筆者試以“運動和靜止的關系”一課教學為例,談一談情境導入與走心課堂的構建。
【情境導入】:一次,老舍先生以“蛙聲十里出山泉”為題,請白石老人潑墨一幅,要求畫中不得出現青蛙的形象。白石老人畫出一條峽谷以及其間的流泉,幾只活潑的蝌蚪搖擺著長長的尾巴順流而下。
【問題探究】:白石老人的畫符合要求嗎?為什么?
這個問題提出后,學生們頓時議論紛紛,興趣高漲,筆者看到平時表現不好、上課經常睡覺的小A也在思考著什么,眼睛亮亮的。筆者請幾位同學闡述觀點及理由。同學甲:肯定符合,白石老人是大藝術家,見解多么深刻,作畫意境深遠,豈是我輩俗人能揣測的?同學乙:此畫意境高遠,表面看沒有蛙聲一片,但數周過后便是蛙聲一片。同學丙:我覺得不符合要求,因為畫面中只有流水,沒有蛙聲,大師也會犯錯。
這時,小A明顯很激動,似乎有些按捺不住地看著我,我示意他回答,小A激動地大聲說:“怎么沒有蛙聲,小蝌蚪游走了,青蛙媽媽很著急,肯定是蛙聲一片!”大家都笑了,隨后報以熱烈的掌聲。
帶著同學們的觀點,我們開始探究“運動和靜止的關系”,大家都很投入,興致很高,對“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這個抽象的原理理解起來也覺得有趣了、容易了。
作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設疑啟思,引導學生去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那么,什么樣的問題情境才能達到構建“走心”課堂的效果呢?
一、利用學生感興趣的故事或話題,觸動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
選擇情境故事或話題,一定要緊扣教材,貼近學生生活,情趣盎然,不落俗套,能夠例證知識。貼近生活是新課程理念之一,這里的生活首先是學生熟悉的生活。遠離學生生活的課堂,是索然無趣、僵硬枯燥的課堂,是低效的課堂。教師選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可以讓價值引領在靈動的教學中悄然實現; 選擇“情趣盎然”的情境,能激發(fā)學生參與的熱情,使知識、情感教育潤物無聲。這種“趣”應該是學生的興趣點,而不是教師想當然的趣,也不是教師為迎合學生而堆砌的情境素材,畢竟課堂需要熱情洋溢的感性感受,也需要冷靜清醒的理性思考。
二、利用目標明確、設計合理的情境問題,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情境問題的設置要科學、新穎、合適,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以及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設問要能夠準確表達問題的指向性,啟發(fā)學生對問題思考的角度,通過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設問,不斷推進課堂內容和能力的落實。問題的設置要做到:貼近學生實際生活,關注生活熱點,讓學生有話可說;全面評價,巧施策略,讓學生有話想說;營造輕松探究氛圍,讓學生有話敢說;符合學生認知水平,讓學生有話會說。政治課上,只有讓學生真正享有“說”的權利,才能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通過合理的情境問題,可激發(fā)學生獨立自主探究學習的精神,構建走心課堂,使學生能把學習當作樂事,從而克服厭學情緒。作為教師,如果我們的眼中只有教材、教法、成績,只是充當知識的講授者,卻不顧學生的內心需求,師生關系只能是貌合神離,教學效果也會華而不實。
在問題的評價方面,教師要在課堂上細致觀察學生的學習和付出,尋找其可能進步的空間和角度,及時捕捉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多一些對學生學習過程的關注,少一些對結果的評價。
三、用教師的熱情與激情,調動學生的感情,激發(fā)課堂的生機與活力
古語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境教學的核心在于喚醒情感,教師只有真正動情,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課堂才會有生機與活力。情境導入的效果是由教師、學生、知識、情境、情感等各種教學因素在課堂上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結果。教師滿懷激情、充滿熱情,才能感染學生,引領學生,才能使學生充滿激情與自信。反之,教師缺乏激情與熱情,學生就會昏昏欲睡、趣味索然。教師的激情與熱情源于教師在知識探究上的自覺和思維引領上的自信,并指向于學生探究精神的形成和思維品質的養(yǎng)成。教師要注重師生間情感的交流、思維的碰撞,引發(fā)“共鳴點”,煥發(fā)出情感的正能量,讓課堂更加高效。
作為政治課教師,不能只追求知識目標的達成,還應關注情感目標的實現,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走進學生的心里,讓學生真正“親其師,信其道”。
編輯:孟 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