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萍
(青海省第四人民醫(yī)院門診部,青海 西寧 810000)
對傳染病患者進行人性化護理的效果探討
馬艷萍
(青海省第四人民醫(yī)院門診部,青海 西寧 810000)
目的:探討對傳染病患者進行人性化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將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間在青海省第四人民醫(yī)院就診的188例傳染病患者按隨機抽簽法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有94例患者。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guī)護理。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患者進行人性化護理。治護結束后,對比兩組患者與護理人員倫理沖突的發(fā)生率和對護理的滿意度。結果: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與護理人員倫理沖突的發(fā)生率較低,其對護理的滿意度較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傳染病患者進行人性化護理可顯著降低其與護理人員倫理沖突的發(fā)生率,提高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傳染??;人性化護理;倫理沖突
臨床上對傳染病患者進行治療和護理的目標為:通過采取嚴格的消毒和隔離措施對傳染病的病原體進行隔絕和殺滅,達到防治疾病、控制疾病傳播、促進患者康復的目的。傳染病患者的這一特點使得對其的護理工作與非傳染病患者存在明顯的區(qū)別[1-2]。護理人員不僅要用專業(yè)的護理技術對傳染病患者進行基礎護理,還要用人性化的護理理念維護好護患之間的關系,盡可能地避免與患者發(fā)生倫理沖突。在本次研究中,筆者通過對近年來在青海省第四人民醫(yī)院就診的188例傳染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探討對傳染病患者進行人性化護理的臨床效果。
選取青海省第四人民醫(yī)院在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間接診的188例傳染病患者作為本文的研究對象。其中,有90例女性、98例男性;其年齡最小的為13歲,最大的為52歲,平均為(33.5±4.7)歲。在他們中,有89例乙型肝炎患者,32例細菌性痢疾患者,44例肺結核患者,23例水痘患者。將這188例患者按隨機抽簽法分為對照組(n=94)和觀察組(n=94)。在對照組患者中,有46例女性、48例男性;其年齡最小的為13歲,最大的為52歲,平均為(33.0±4.9)歲。在觀察組患者中,有44例女性、50例男性;其年齡最小的為13歲,最大的為52歲,平均為(34.0±5.1)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相關指標檢測、生理護理、用藥指導、健康教育及飲食護理等常規(guī)護理。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患者進行人性化護理。具體的護理方法為:1)尊重患者的人格和隱私。傳染病患者大多有被歧視的經歷。護理人員在對該病患者進行護理時,要尊重其人格和人權,以親切、友好的態(tài)度與其進行交流,重視對其隱私的保護,并對情緒低落的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使其以樂觀、輕松的心態(tài)配合治療和護理。2)創(chuàng)建和諧的護患關系。護理人員要主動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交談,向其詳細地介紹病區(qū)的環(huán)境、病房設備的使用方法及相關的注意事項。可使用“老伯、阿姨”或患者在單位的職務來稱呼對方,以增加其歸屬感。應重點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患者的病情、目前的治療手段和效果,使他們能夠清楚、全面地了解在治療過程中使用強制性手段的必要性,以獲得其認可和理解。護理人員要主動向患者提供幫助,在其感覺疼痛時陪伴在其身邊,輕握其手掌,以增加其安全感。護理人員在進行夜間巡視時,應重點關注年老體弱的患者,并協助其進行翻身、叩背及更換體位。3)營造人性化的病房環(huán)境。患者在入院后可因對陌生環(huán)境和生活的不適應而產生不安全感、失落感和挫折感。護理人員在布置病房環(huán)境時,應將整潔、安全和便利作為基本原則,比如在病房提供24 h熱水、電視機和充足的一次性生活用品等。要加強對病房環(huán)境的消毒、殺菌和通風工作,使患者感覺安全、舒適??赏ㄟ^在病區(qū)張貼畫報和播放相關視頻,宣傳傳染病的可防、可控性,消除醫(yī)院內人員對傳染病患者的歧視。
觀察兩組患者與護理人員倫理沖突的發(fā)生情況及對護理的滿意度。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調查兩組患者在與護理人員倫理沖突的發(fā)生情況,包括患者是否與護理人員發(fā)生爭吵及暴力沖突,是否進行護理投訴等。采用該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調查兩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并將調查結果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和不滿意。
使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患者的平均年齡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患者與護理人員理論沖突的發(fā)生率、對護理的滿意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對照組患者中,有6例患者與護理人員發(fā)生過爭吵,有7例患者進行過護理投訴,其倫理沖突的發(fā)生率為13.83%。在觀察組患者中,有3例患者與護理人員發(fā)生過爭吵,有1例患者進行過護理投訴,其倫理沖突的發(fā)生率為4.26%。觀察組患者與護理人員理論沖突的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者對護理的總滿意率為84.04%(79/94),觀察組患者對護理的總滿意率為97.87%(92/94),二者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的對比
倫理沖突是護理人員對傳染病患者進行護理的過程中經常面對的問題[3]。具體表現為:傳染病患者大多需要接受隔離治療,其病房內的床、病號服及生活用品等物品都需要接受嚴格的消毒滅菌,以防其病情擴散[4]。在這一過程中,患者及其家屬往往因不接受、不理解隔離治療等強制性治療手段與護理人員發(fā)生倫理沖突。倫理沖突的發(fā)生不僅可影響護理工作的效率和質量,還可對患者治療的效果造成不良的影響[5]。因此,對傳染病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護理十分必要。
在本次研究中,青海省第四人民醫(yī)院對該院收治的兩組傳染病患者均進行了常規(guī)護理。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患者進行了人性化護理。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與護理人員倫理沖突的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其對護理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對傳染病患者進行人性化護理可顯著降低其與護理人員倫理沖突的發(fā)生率,提高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1] 潘孟俠,崔玉新,于瀛.運用人性化護理內涵解決傳染病護理中的倫理沖突[J].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5,6(10):156-157.
[2] 陳輝英,樓月惠.我國傳染病護理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建議[J].中醫(yī)藥管理雜志,2015,23(9):76-77.
[3] 張威.傳染病護理中的常見倫理沖突與控制對策[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4,9(29):258-259.
R473.5
B
2095-7629-(2017)17-0255-02
馬艷萍,女,1978年2月出生,本科學歷,主管護師,研究方向:傳染病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