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經(jīng)過了一輪又一輪的信息技術培訓之后,廣大教師使用信息技術的技能已有了很大提高,電子白板、班班通等也廣為普及,我們的課堂因此而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精彩紛呈的多媒體課件取代了“一支粉筆一張嘴”的傳統(tǒng)教學手段。大家都說信息技術的使用,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內容,增加了課堂容量,開拓了學生視野。的確,在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功不可沒,但筆者以為過多使用信息技術并非好事,本文拿我們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來具體闡述。
關鍵詞:信息技術;語文課堂;教學
一 首先,教師過多使用信息技術,課件中音樂、圖片、動畫、影視等多樣化的外部刺激,在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導致學生忽視對文本本身的深入研讀。
我聽過這樣一節(jié)課:有位教師在教學《出師表》時,先播放了《三國演義》的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接著出示諸葛亮的生平簡介和本文寫作背景,有圖片有文字,其中幾張《三國演義》中唐國強扮演的諸葛亮圖片,激起了學生很大的興趣,學生邊觀看邊議論,教室里很熱鬧。接著教師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我發(fā)現(xiàn)一些學生依然在議論那幾幅圖片,注意力轉移不到朗讀上來。隨后的教學中,這位教師一邊播放幻燈片,一邊走教學流程。整節(jié)課播放幻燈片二十多張,平均不到兩分鐘就要播放一張,教師腳忙手亂,學生應接不暇。
這樣的課堂看起來熱熱鬧鬧,實則效果不佳,學生難有收獲。為什么這樣說呢?
另外,過分依賴多媒體課件,教師的基本功不僅得不到提升,可能還會下降。
二 在去年的一次常規(guī)調研中,有一所學校共計二十三名教師,無一人有手寫備課本,他們聲稱采用的是電子備課,我們經(jīng)過查看發(fā)現(xiàn):他們所謂的電子備課就是從網(wǎng)上下載的課件。上課時,教師完全被課件牽著走,既沒有滲透自己對教材的理解,更談不上對教材的創(chuàng)造性使用,真正就是個教書匠而已。當然,這樣不寫紙質教案的現(xiàn)象不多,我只是有些擔憂,怕長期這樣做我們教師的教學基本功會有所下降。
在與教師的一次評課座談中,一位初二的語文教師說:“信息技術就是好!方便又省事。我現(xiàn)在離開課件都不知道這一篇篇課文怎么教了!”可怕呀!長此以往,一些教師的基本功恐怕真的要倒退了。我們掌握了信息技術,但萬萬不可丟掉了作為語文教師的基本功呀!這并不是聳人聽聞,比如:有的老師以前經(jīng)常給學生示范課文朗讀,現(xiàn)在只需從網(wǎng)上下載一個音頻即可,久而久之,恐怕都不敢在學生面前張嘴讀書了。
三 朗讀是這樣,其他方面也是如此。只知道依賴多媒體課件,教師的基本功怎么會不下降呢?
那么,如何使用信息技術才能真正助力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呢?我覺得使用信息技術應把握好“度”———適度使用。具體來說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第一、使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應確保師生之間的正常交流互動。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不僅僅是讓學生學到知識、提升能力,還在于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有所得,更在于能激活學生思維,形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如果過分依賴課件,課堂就會變成教師點鼠標、學生觀屏幕的“人機對話”。那么師生間的目光交流就少了,師生之間的對話交流就少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也就淡了。教師、學生不能真正融入課堂,整個課堂教學就會變得呆板、枯燥,教學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語文課堂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應把握“必須用方可用,可用可不用就不用”的原則,應更多地注重師生、生生互動交流。
第二、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應確保對文本本身的品味、感悟和鑒賞。
語文教學,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深入研讀:從朗讀訓練到理清課文脈絡,從感受作者情感到品析語言等等,探討的是文本本身,關注的是學生的個體體驗。只有讓學生沉入文本,步步深入地進行探究,學生方能有所收獲。比如:教授《出師表》,教師就應該指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體會諸葛亮在文章中表達的思想感情,揣摩諸葛亮寫這份奏表的心情、用意,品味文章質樸懇切、精練嚴謹而又文采斐然的語言……用那些美妙的音樂、唯美的畫面在激起學生學習興趣之后,就應該引導學生沉入課文,去仔細研讀、品味、感悟和鑒賞。
第三、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應確保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多媒體能夠運用聲像資料創(chuàng)設我們想要的教學情境,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但是,使用多媒體有個“度”,超越合適的“度”則適得其反。不少教師在教學中總是要將課文內容制作成圖片,表面上看是讓學生獲得直觀形象的理解,但實際上卻是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想象、聯(lián)想。文學欣賞的過程是形象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其藝術素養(yǎ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在教學中,用多媒體激發(fā)學生的參與興趣后,一定要著重引導學生對文本本身進行細嚼慢品,深入琢磨,從而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
第四、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容量應適當、篩選應嚴格。
由于多媒體提供資料的方便性,不少教師便將大量的資料揉合在一個課件中傳遞給學生,這樣做有其有利的一面:內容多,容量大,知識面廣。但學生的接受能力、反應能力畢竟有限,過多的資料使他們目不暇接、食多不化,有些東西學生還來不及反應、來不及理解就播放過了。教學時間有限,一些無關緊要的東西占用了較多的時間,一些重要的東西來不及深挖透講便下課了。再者,上這樣的課,學生怎么做筆記?一些重要的內容學生往往來不及抄下來便一閃而過,課堂教學效果反而不好。因此,教師制作課件時必須根據(jù)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對多媒體資料精挑細選,控制容量,從而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四 總之,使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確實改變了以往那種?“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教學模式,給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帶來了生動活潑的新局面。但請切記,信息技術只是一種手段,不是目的,我們只有適度使用它,慎重使用它,做到“該出手時才出手”,才能真正讓信息技術助力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多媒體課件在高中語文課堂的應用現(xiàn)狀及改進[J].黃冬梅.中國新通信. 2015(06)
[2]課外閱讀與拓展訓練在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的運用[J].黃曉山.中國校外教育. 2015(08)
作者簡介:楊筱菊(1969,4),女,漢族,陜西省勉縣人,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學,重點放在初中語文教學。
(作者單位:陜西省漢中市勉縣教學研究室 72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