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兆兵
摘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黨和國家發(fā)出的號召和要求,初中歷史課程教學是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作為一名初中歷史學科的教育工作者有責任和義務響應黨的號召,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的自己的工作實踐中去。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初中歷史,應用
一.在初中歷史課中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性
《歷史課程標準》要求初中歷史教學要實現(xiàn)三個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又是初中歷史教學的核心和靈魂。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探索和研究,是由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的階級本質(zhì)決定的,也是新課程標準“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要求。在初中歷史課中蘊含著豐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素,初中歷史教學是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在初中歷史課中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學探究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和公民道德意識,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培養(yǎng)學生自覺的態(tài)度和紀律性,以及良好的意志和性格,以促進全面發(fā)展,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生活,領悟生活,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形成正確價值觀,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zhì),全面提高教育質(zhì)量。初中階段是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十分重要階段,現(xiàn)在的初中生每天都能接觸到大量的信息,其中有鮮花也有毒草,而此時的祖國花朵們,常常還不具備分辨良莠的能力,為了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歷史觀、未來觀、是非觀,全面提高初中生的素養(yǎng),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初中歷史課的教育教學的實踐中。
二、在初中歷史課中實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途徑
1.在圖片教學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初中歷史課本中,蘊含豐富的歷史圖片,歷史圖片承載著大量的歷史信息,圖片成為我們初中歷史教師實現(xiàn)教學目的不可缺少的手段。無論是課本中的圖片,還是課本外的圖片,都是我們教學中的豐富素材,也是我們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的載體和手段。在進行七年級歷史《兩漢經(jīng)濟的發(fā)展》這一課時,當學習到漢代的絲織技術的提高這一段時,借助“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衣”的圖片,我向?qū)W生除了講述課本中提到的“花紋美麗無比,其中一件素紗衣,薄如蟬翼,重量不到一兩,是稀世珍寶”外,還向?qū)W生介紹了絲綢的發(fā)明史、中國的別稱中為什么有“絲國”這一稱謂,歐洲人很早就把中國稱為‘賽里斯,是‘絲綢之國的意思。公元前1世紀的一天,羅馬執(zhí)政官愷撒穿著燦若朝霞的長袍出現(xiàn)在劇場包廂時,百官們都驚呆了。后來才知道,愷撒穿的‘天衣是用中國絲綢縫制的。人們用‘天下第一織物等最美的語言贊美中國絲綢。借助圖片的展示和描述使學生對我國古代悠久的輝煌文明有了進一步的感知,激發(fā)了民族自豪感,培養(yǎng)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增強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在學習到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在講述在列強的侵略下中國一步一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危機空前加深時,為了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我向?qū)W生展示了清末愛國志士謝纘泰的《時局圖》,通過對圖中熊、犬、蛤蟆、鷹、太陽、香腸所代表國家和清朝官員、沒落武士的闡釋,把19世紀末清朝的腐敗落后和面臨的被帝國主義列強瓜分豆剖的嚴重危機,及時地、深刻地、形象地展示在人們面前,起到了警世鐘的作用,給人以“亡國滅種”的危機感,反映了愛國者呼吁中華民族覺醒,挽救民族危亡的愛國之情。在潤物細無聲進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
2.利用課本中涉及的詩歌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詩歌有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并具有一定節(jié)奏和韻律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文學形式,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借助詩歌往往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收獲。中國近代史是一部民族的屈辱史,也是一部民族的抗爭史。在學習八年級上冊時,我采用了較多的詩歌來實現(xiàn)教學目的。在《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教學中,我引用了清代詩人丘逢甲的《春愁》: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讓學生聯(lián)系這首詩歌的創(chuàng)造背景,介紹作者在中日甲午之戰(zhàn),清朝戰(zhàn)敗,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在日本的馬關同日本政府簽訂《馬關條約》,把臺灣割讓給日本。丘逢甲得知此消息,怒發(fā)沖冠,刺破手指,血書“拒倭守土”四個字。之后,他串聯(lián)臺灣士紳,組織義軍,誓死抗敵。討論這首詩表達了作者盼望祖國統(tǒng)一的強烈愿望。利用這首詩歌,使學生認識到清政府的腐敗落后,民族危機的日益深重,表達了作者盼望祖國統(tǒng)一的強烈愿望,學習作者在國家危難之際勇于擔當歷史責任的報國之志。在郎朗的詩歌中滲透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結(jié)合歌曲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熏陶 在課堂教學中歌曲是我們導入課堂的手段,是產(chǎn)生良好教學氛圍的孵化器,也是我們對學生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手段。在學習八年級下冊《改革開放》這一主題時,我首先給學生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的swf,讓學生搶答問題:獲得國家獎項最多的歌曲是哪首歌?作者為什么稱鄧小平稱為“一位老人”?為什么把開創(chuàng)深圳特區(qū)描繪為“畫了一個圈”?向?qū)W生講述歌曲的創(chuàng)作情況: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的歷史時期,作為對外開放的試驗田和窗口的深圳飛速發(fā)展的景象,在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帶領下,中國改革開放的巨輪劈波斬浪勝利前行。這首歌有史詩般的氣勢,氣勢恢弘,卻又十分親切,使人如沐春風,抒發(fā)了作者及人民對改革開放的擁護和對小平同志的崇敬。通過這首歌的播放,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課堂導入氛圍,激發(fā)了學生對偉人的熱愛和崇敬之情,堅定了改革開放是中國強國之路的思想,增強了走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為將來投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埋下了伏筆。在悅耳的音樂聲中,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又一次得到升華。
“條條道路通羅馬”。在初中歷史課程教學的實踐中,滲透和實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方法和手段是多樣的,無論是歷史故事、名言警句、影視材料、亦或國家紀念日,這些都可以成為我們初中歷史教師生成的課堂資源,也是我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窗口期和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劉云山:《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作者單位:安徽省明光市明湖學校 239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