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雪峰
文天祥:哥哥英雄弟漢奸?
◎ 章雪峰
宋祥興二年(1279年)二月,宋、元兩軍大戰(zhàn)于厓山海上,文天祥被俘,他的兩個弟弟文璧、文璋則在惠州面臨著三種選擇:殉國、逃亡、降敵。
問題是,宋朝君死國滅,殉國已無對象;逃亡也難,拖家?guī)Э谝淮蠹易?,女眷也多,很難不被元軍抓捕。要保證文氏家族的整體安全,現(xiàn)實的選擇,只有降敵。這年秋天,文璧和文璋一起以惠州城降元。而這時,文天祥已被押解至元朝大都。
文璧、文璋降元后,并不想當元朝的官,當年冬天他們就率領全體家屬離開廣東,回到老家,打算就此閑居,以了此生。然而,元廷多次下詔征召文璧前往大都朝覲。文璧無奈,只好于1280年五月來到大都。次年春天,他被任命為臨江路總管兼府尹。
文璧來到大都時,文天祥還在大都獄中,并且已經(jīng)知道了弟弟們降敵的消息。為此,他寫下《聞季萬至》:“去年別我旋出嶺,今年汝來亦至燕……三仁生死各有意,悠悠白日橫蒼煙。”其中并無明顯的指責之意。
文天祥、文璧同處一城長達一年,中間雖未見面,但彼此曾寄物、通信。此時此刻,對于兩個弟弟降敵,文天祥怎么看?
文天祥在給文璧的兒子、自己的繼子的信中說:自己深受宋朝國恩,又是宋朝狀元丞相這樣標桿式的抗元人物,若不為宋朝盡忠,則無以面對宋朝亡君、遺民和自己的人生信條。文璧、文璋則不一樣,作為偏處一隅的地方官,在宋朝已經(jīng)滅亡且復國無望的情況下,就算把文家全族的性命都拼了,又有何益?面對現(xiàn)實,只有投降以保全文家全族的性命,把文家的血脈傳承下去。
歷朝歷代,文人們對于文家兄弟一死一生、一殉一降的選擇,褒貶不一。元初就有人寫詩諷刺文璧,就連乾隆都站出來指責說:“子不知終弟受職,應難地下見其兄?!苯詠碚摷按耸抡?,更是“叛徒”“漢奸”之聲不絕于耳。
但即使是在當時,就有肯定文璧的聲音?!盎试煲粎^(qū)宇,得忠臣孝子于一門,公與丞相兄弟二人而已?!薄拔纳焦榔潆y,比之比干;文溪公全其宗,亦文氏之微子矣……”是的,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兄盡忠,弟盡孝,有何不可?
事實上,文璧降元之后,于國于家,真的做到了無愧于心。
于國,他歷任臨江路總管、廣東宣慰使司事、宣慰使廣西分司邕管等職,為改變戰(zhàn)后的經(jīng)濟困難局面,救助南宋遺民,盡心盡力。
于家,他設法買回文家祖屋,建立家廟,祭祀祖先;他為文天祥建祠紀念,千方百計找回了流落北方的文天祥的妻子,讓她終老家鄉(xiāng);他多方收集、出版文天祥遺著;他代為經(jīng)理棄官隱居的弟弟文璋的家事;他把母親的靈柩從廣東遷葬家鄉(xiāng);他把流落大都的大妹一家接回老家,同時終身供養(yǎng)夫亡家破的二妹。
只是文璧在做這一切時,還要背著“叛徒”“漢奸”的罵名,令人唏噓不已。
編 輯 / 子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