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一橫
美好的“飛車夢”
人們對于快捷出行的追求從來沒有停止過,汽車便是人們實現(xiàn)快捷出行時最愛用的工具。一百多年來,汽車已經(jīng)被人們打造得近乎完美,它們不僅??糠奖?、乘坐舒適,而且跑得飛快,爬山涉漠亦如履平地。但即使如此,汽車出行仍然有些不盡人意之處。比如,汽車必須沿著公路行進,遇到河流、建筑等阻礙需繞來繞去,常常要跑不少冤枉路;又比如,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交通擁擠的問題越來越嚴重,人們在上下班時常常堵在路上,結(jié)果又要浪費不少時間。
于是,為了克服汽車行駛時的短板,人們一直在憧憬極具未來主義色彩的“飛行汽車”。所謂“飛行汽車”,顧名思義,便是能上天飛、能貼地跑的汽車。試想,當你出行路遇溝壑或者面臨堵車時,只需按一下按鈕,汽車就一下子跳離了地面,把那些還在拼命按喇叭的倒霉蛋遠遠甩開,然后你像一只自由的小鳥飛走,“扇一扇翅膀,不帶走一片云彩”——這樣的畫面實在美妙至極。至于飛行汽車的款式和性能,人們對此也有著極高的期望,在科幻小說和電影中,飛行汽車大都是炫酷華麗的跑車造型,飛起來可以在空中翻轉(zhuǎn)騰挪、甩尾漂移,停下來還可以懸浮在空中,讓你安逸地欣賞空中美景。
不倫不類的“怪物”
“飛車夢”固然美好,人們也為此努力了近百年,但迄今為止,那些跑在公路上的汽車仍然只能老實地呆在陸地上,而那些所謂的新式飛行汽車要么名不副實,要么停留在嘴炮階段(見后文《飛行汽車的研發(fā)史》)。于是,不少汽車專家開始冷靜細想,他們發(fā)現(xiàn),飛行汽車的前途其實并不光明,原因在于飛行汽車是一種不倫不類的交通工具。
比如,汽車和飛機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在行駛過程中,它也會受到一種向上的升力,這種升力來自于空氣產(chǎn)生向下運動的分量,這樣就必有一個向上的反作用力,于是升力就產(chǎn)生了。如果要想汽車升到空中,就需要開得極快,那么輪子也就“抓不住”地面,難以繼續(xù)加速了。所以,汽車想要更平穩(wěn)和跑得更快,就要從流體力學的角度改進車身的外形,以提升“抓地力”,但這卻又阻礙了升力。因此,汽車與飛機對于外形的設計要求其實是截然相反的。兩種運動模式的矛盾導致飛行汽車在設計時就存在先天不足,除非付出高昂的成本,否則飛行汽車很容易做成笨拙而低效的交通工具。
又比如,飛行汽車既能飛又能跑,那么它的起飛和降落就是一大麻煩。人們目前研制的飛行汽車有兩種,一種像民航飛機,起飛時張開翅膀,車身變寬,這顯然要借助機場。另一種像直升機,可以垂直起飛。然而,由于螺旋槳在轉(zhuǎn)動時會產(chǎn)生巨大的空氣渦流,即使專業(yè)直升機的起降也需要停機坪的幫助。因此,這種飛行汽車仍然不能在狹窄的公路上隨意起降。特拉弗吉亞公司試飛“過渡者”時便鬧了笑話:美國航空管理局要求“過渡者”必須在機場起飛,也就是說,司機必須先將車開到機場,飛到另一個機場后降落,然后再從另一個機場開到目的地。“過渡者”帶來的唯一方便就是幫司機省掉了機場大巴的車票費用。
公眾的憂慮
假如有一天,飛行汽車真的實現(xiàn)市場化了,人們就一定會踴躍掏錢購買么?其實未必,公眾對于飛行汽車還有許多憂慮。
首先,飛行汽車不一定能緩解交通壓力,甚至反而會造成更頻繁的堵車。生活經(jīng)驗告訴我們,堵車現(xiàn)象常常發(fā)生在諸如收費站、加油站和紅綠燈之類的“節(jié)點”附近。飛行汽車雖然可以減少路面車輛的數(shù)目,但它們需要機場和停機坪之類的起降站點來轉(zhuǎn)換運動模式。這無疑為交通系統(tǒng)增加了不少新的“節(jié)點”,而且這些新“節(jié)點”也更加耗時(一輛飛行汽車在“節(jié)點”起降所需的時間必然要長于一輛普通汽車穿過收費站所用的時間)。所以,飛行汽車的起降站點將是未來最容易發(fā)生堵車的地方。
其次,人們出行的成本會大大增加。以交通發(fā)達的美國為例,目前美國大約有7000架商用飛機和22萬架通用航空飛機,為確保航空安全,交通管制系統(tǒng)已經(jīng)不堪重負。而美國注冊的汽車數(shù)量超過了2.5億,如果這些汽車飛起來,那么增添新的航空設施和電子導航設備所需的費用將是天文數(shù)字,這些費用最終只會落在公眾身上。而且,飛行汽車的價格一般會高于普通汽車的價格,考駕照的難度和費用無疑也會提升。
當然,最令公眾們擔心的還是安全。飛行汽車存在的安全隱患實在太多了。下雨天,你要防雷,住高樓者要防噪音,空中飛行時要擔心汽油還夠不夠,在路上散步時心里也不踏實,畢竟有東西砸在你腦袋上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如果無法解決這些安全問題,那么炫酷的飛行汽車不要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