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文鋒
摘 要:高中化學必修課的教學是否要滲透選修模塊的內容,這是擺在所有高中化學教師面前的問題。試圖從如何把握好化學必修課課堂教學的適度和深度兩個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高中化學;必修課教學;適度;深度
當前廣西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普遍采用人教版的教材進行教學,教材分為必修課(必修一、必修二)兩個模塊、選修課(選修一到選修六)六個模塊。不同的學校、不同的教師對必修模塊教學適度和深度方面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處理方式。但由于受到高考的影響,幾乎所有的學校和老師在教學必修模塊時都存在以下的問題。
一、必修課課堂教學內容教學適度的把握問題
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指出:高中化學必修課程是為全體高中生開設的課程,旨在促進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fā)展,進一步提高學生未來發(fā)展所需的科學素養(yǎng),同時也為學生學習其他化學模塊提供基礎。高中化學選修課程是在必修課程基礎上為滿足學生不同需要而設置的,旨在引導學生運用各種方式,進一步學習化學科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為具有不同潛能和特長的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這就為我們一線教師提供了一個高中化學必修課在進行課堂教學活動時如何把握好教學內容適度教學的問題。
目前優(yōu)質課展示活動普遍存在這樣一種趨向,在進行教學活動時,絕大部分的教師都不同程度地把教學內容擴展到選修模塊內容去滲透教學,把教學要求和目標隨意拔高,具體來說就是教學內容超綱了。比如很多教師在教學必修二可逆反應化學平衡時,習慣把本來屬于選修模塊內容的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因素也順帶講了。教學化學鍵的內容時把幾類晶體(離子晶體、原子晶體、分子晶體)的相關內容也探討完了。教師可能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為高考做準備),卻沒有考慮到學生所感受到的學習的壓力和困惑。學生弄不明白的是,教師假如在教學必修課過程中把選修模塊的教學內容都滲透在必修課里學習完了,等到學習選修課程時,該學習什么內容呢?又把必修課里已經(jīng)學過的內容再學習一次?或者開始進行復習?把選修模塊里學習的內容滲透在必修課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單會讓學生感到困惑,同時也會讓教師感到迷糊。
二、必修課課堂教學內容教學難度的把握問題
必修課程面向的是全體高中學生,它所承載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學習化學必修課程模塊的知識后,能順利通過高中化學學業(yè)水平測試的考核。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這樣一種奇怪的現(xiàn)象,在實際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總是有意識地把一些高考題作為練習題讓學生練習。從評課的角度說,這樣設計教學方案才能讓教學活動有深度,才能適合高考的要求。很多評委專家在評議某一節(jié)研究課時,往往也很喜歡把教學活動中有沒有向學生滲透高考意識作為一節(jié)課有沒有大容量、有沒有成功的評議依據(jù)。正常情況下,高一階段學習化學必修課程的內容是為了讓學生順利通過高中學業(yè)水平的考試,高二年級開始文理分科,這就讓一部分學生感到不解:我們以后打算報讀文科,老師為什么要讓我們研究化學高考題?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滲透相關高考題,讓本來比較基礎的化學知識難度增加,會讓打算報讀文科的學生感到壓力的增大,對學習自信心也會有不同程度的打擊。
當前很多教師對必修課模塊教學的適度和難度難以把握的問題,根本原因在于,教師都這樣認為,假如進行必修課模塊教學時沒有滲透選修課模塊的內容,那考試時考到了該怎么辦?假如在必修課模塊就滲透了本該在選修課模塊才學習的內容,在學習選修課模塊時就只能“炒冷飯”。要解決好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活動中患得患失的心理,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解決。
1.各地市的教研員要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正確把握好必修課模塊和選修課模塊的教學要求
教研員是當?shù)亟逃齽討B(tài)變化的先知者,是新課程標準最權威的解讀者,是當?shù)亟逃虒W測試出題考核的專家。作為引領當?shù)亟逃虒W風向標的教研員,在每年出題評估當?shù)馗咧袑W校的教學質量時,應該首先從發(fā)展當?shù)馗咧袑W校所有高中生的全面素質的大局來考慮,而不應該單單以高考應試理念作為檢測教學質量的出發(fā)點。只要教研員出題時能準確把握好必修課模塊的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要求,在出題時不超綱檢測,相信作為一線的教師在進行必修課教學時就不會再有該不該滲透選修課內容的模糊心理了。
2.教師要端正教學心態(tài),不能因為考試超綱自己也跟著超綱教學
一線教育教學工作的教師,是新課程標準最直接的執(zhí)行者,只要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能正確把握好新課程標準,在教學過程能以發(fā)展學生的素質修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知識技能為教學宗旨,不因為迎合某次測試存在超綱檢測而改變自己的教學計劃,相信對于必修課的教學是否需要滲透選修課模塊內容的問題即可迎刃而解。
參考文獻:
閆曉霞.高中化學必修模塊教學的調查與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2.
編輯 范昕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