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大學 浙江 溫州 325000)
《中國四千年白話史》探析
何國政
(溫州大學浙江溫州325000)
《中國四千年白話史》并不是近代“史學革命”風潮中的成熟著作,受眾是知識匱乏的普通百姓,學術(shù)性較為單薄,編寫體例、編纂內(nèi)容以及指導思想等方面表達朦朧。然而,《中國四千年白話史》寫作時間較早,走在“新史學”潮流的前端,蘊含了近代史學轉(zhuǎn)變的初始元素,具有開風氣之功。
白話文;章節(jié)體;經(jīng)世致用;啟蒙民智
黃慶澄,原名炳達,字欽教,后改名慶澄,號源初(亦作愚初),又號壽昌老人,浙江平陽縣慕賢東鄉(xiāng)黃車堡(今蒼南縣錢庫鎮(zhèn)陳東鄉(xiāng))人,生于同治二年(1863年),卒于光緒三十年(1904年),享年41歲。
少時,曾師從楊鏡澄、孫詒讓與金晦等人,研習算學,深受影響。后結(jié)識“溫州三杰”宋恕、陳虬與陳黻宸等人,思想進一步維新。1893年五月至七月,在駐日使臣汪芝房編修的資助下,黃慶澄赴日考察,游歷日本東京、西京、奈良、長崎、神戶、大阪、橫濱等七座城市,拜訪學者名流七八十人之多?;貒笾伞稏|游日記》一書,記錄其所聞所感,孫詒讓為之作序。1897年,黃慶澄創(chuàng)辦《算學報》,從事算學普及工作,《算學報》是我國最早的數(shù)學專業(yè)雜志,影響深遠;后于溫州創(chuàng)辦《史學報》(后改名為《甌學報》),介紹時事,針砭時政,尋求民族振興。除創(chuàng)辦《算學報》與《史學報》外,黃氏著作頗為豐碩,涉及各個領(lǐng)域。據(jù)《平陽縣志》,黃慶澄“著書十余種,皆算書及訓蒙淺易諸書”,現(xiàn)存《湖上答問》、《黃氏數(shù)學啟蒙》、《東游日記》、《中西普通書目表》及《中國四千年白話史》等書,孫詒讓贊其為“振奇士也”。
1.1 白話史書的早期嘗試
晚清以來,溫州地方人才輩出,白話文運動走在時代前列。1902年11月1日,向來以駢文典故見長的宋恕卻代孫詒棫起草了《遵旨婉切勸諭解放婦女腳纏白話》。這篇旨在勸誡女子拋棄纏腳惡俗的白話諭告,通俗易懂,“除《開宗明義》、《結(jié)題留余》兩條,正文共二十六條”,詳細闡述纏腳危害,竭力破除百姓在思想上的顧慮,并教授放腳法門。國學大師孫詒讓,1903年8月應邀參加溫州藝文學堂開學典禮,“這篇演說辭是用淺近的文言文寫的,但孫詒讓從侄孫認為先籀庼伯父當時是用白話文發(fā)言”,[1]1906年7月以后,孫多次到瑞安縣城高等小學堂,都曾留下白話演說辭。此外,甌海道尹黃慶瀾從1918年到任后,就連續(xù)發(fā)表了告示性的14篇“白話文”。[2]
《中國四千年白話史》全書白話行文,有斷句,閱讀簡便,是我國早期的白話通史性著作?,F(xiàn)存于溫州市圖書館的清刻本《中國四千年白話史》僅一冊,無確切出版時間,[3]但據(jù)作者生平考證,此書應成于戊戌變法之后,《溫州歷史年表》、《浙江古今人物大辭典上》、《平陽縣志》等書目涉及黃氏生平介紹,皆有“回溫后又創(chuàng)《史學報》,編《中國四千年白話史》”等語,黃慶澄于1899年創(chuàng)辦《史學報》,卒于1904年,可見《中國四千年白話史》應作于此期間。
現(xiàn)認為,192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白話本國史》是我國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中國通史,《白話本國史》從編纂體例、指導思想、覆蓋內(nèi)容都在走向成熟,在新史學寫作中具有里程碑意義。不可否認,《中國四千年白話史》無論從編纂體例還是史學價值,都與《白話本國史》相去甚遠,然而,黃慶澄早在20年前就已經(jīng)用白話文創(chuàng)作史書,意義非凡。更有學者認為,《中國四千年白話史》是我國最早的白話通史著作,[4]對研究早期白話史書具有重要價值。
1.2 章節(jié)體的采用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學勢頭強盛,以梁啟超為代表的新史學家冀圖推翻以皇朝為中心的封建史學體系,建立以國家民族為中心的資產(chǎn)階級新的史學體系。梁啟超等人積極熱情地引進西方史學理論,章節(jié)體受到新派史家的大力青睞。章節(jié)體不僅能夠反映歷史宏觀大勢,并且能夠囊括新史學所需求的政治史以外的經(jīng)濟史、文化史及社會史等內(nèi)容,符合“國史重寫”運動的要求,被新史學家接納和采用。夏曾佑是近代第一位成功嘗試用章節(jié)體編纂通史的學者,《中國古代史》全篇采用章節(jié)體格式,以大事記為綱領(lǐng),條理清楚,兼論風俗文化等內(nèi)容,開風氣之先,受到當時以及后繼學者的極大好評。
黃慶澄卒于1904年,因此,《中國四千年白話史》寫作最遲不晚于《中國古代史》,現(xiàn)存殘本沒有發(fā)現(xiàn)目錄與標題,全書架構(gòu)以故事口述形式推進,但內(nèi)容邏輯已經(jīng)明顯受到章節(jié)體寫作方式影響?!吨袊那臧自捠贰菲趫蛩从恚K于西周末年,全篇與夏書《中國古代史》上篇的傳疑時代相似,按順序可分為,帝堯、帝舜、堯舜政績、大禹、大禹政績、夏之列王、商湯代桀、商之列王、鳳起岐山、周公輔政、西周政治等內(nèi)容。其間,對歷史存疑問題也發(fā)表了自己一些意見,如丹朱商均未必不肖,古代傳賢傳子之疑,封建流弊辨析等問題。
2.1 晚清溫州史學的發(fā)展
晚清以來,“經(jīng)世致用”思想在浙東地區(qū)沿襲被傳播,溫州地區(qū)也出現(xiàn)以“溫州三杰”為代表的新史學家。陳黻宸對新史學改革貢獻尤甚,幾乎與梁啟超《新史學》發(fā)表同一時期,陳黻宸發(fā)表《獨史》、《史地原理》等文章,猛烈批判封建史學,提倡實學經(jīng)世致用功能,并在此基礎上,編寫《中國通史》,成為新史學的代表人物;宋恕的學術(shù)思想則貫承浙東史學傳統(tǒng),遠承南宋陳傅良、葉適永嘉學派,近襲清初黃宗羲思想,學術(shù)思想經(jīng)世色彩濃厚,著有《六齋卑議》;陳虬思想亦上承南宋永嘉學派,“事功”思想強烈,謀求國家富強,著有《治平三議》、《報國錄》等??傊砬鍦刂菔穼W人才涌現(xiàn),對當時學界產(chǎn)生重要影響,黃慶澄與“三杰”交誼匪淺,史學志趣具有相通之處。
2.2 尊崇三代先王
在黃氏看來,統(tǒng)治者個人思想操守是否過關(guān)是君臨天下的前提,舜與周公旦成為作者宣揚儒家道德的理想人物。舜起于田畝,安分守己,“起初只管自己種種田,后來又去捉魚,又去燒瓦,不過因自己是窮苦人家的兒子,好好服事父母,調(diào)和兄弟,有些空的功夫,就去講究學問,講究做人的道理,這就罷了”,[5]這種漫不經(jīng)心的生活態(tài)度卻讓舜得到堯帝的認可,作者問道,“列位,這個事體奇怪不奇怪呢”。顯然,作者對于舜兢兢業(yè)業(yè)的態(tài)度是褒許的,贊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傳統(tǒng)儒家理念。
在這冊字數(shù)有限的殘本中,周公的事跡占據(jù)了大量篇幅。作者通過三件事情刻畫了周公“忠義兩全”的英明形象,為輔佐成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一、周公受冤,祝文出而天下白的故事。黃氏對周公先公后私的忍耐給予極大尊重,同時用傳統(tǒng)的“因果報應”論告誡眾人,“這正是俗語所說人不曉得天曉得,那個說天沒有眼么”,達到勸良從善的教育目的。二、周公平定三叔叛亂。黃氏特意強調(diào)周公誅殺同胞兄弟并非冷血無情,違背人倫,而是為了天下大義,忍痛滅親,“所以只好丟了骨肉的情義,硬了肚腸,做出這種大義滅親驚天動地的事體”。[6]作者認為,這種顧念蒼生、救濟天下的情懷,遠遠重于一家情義。三,制定周禮。在這篇學術(shù)氣味并不濃厚的著作中,作者罕見地對《周禮》真?zhèn)巫髁艘欢ǖ蔫b別。針對后人認為《周禮》是漢代劉歆偽造的傳聞,黃氏極力否認,“這部書就好比現(xiàn)在的太清會典一樣,就可叫他是大周會典了,不過是周公初定的樣子,未曾頒行的,到了頒行,又有些不對了,大凡立國的規(guī)模,開國是一樣的,中興又是一樣,代代如此,不能說周朝的事情與這部書有些不對,就說他是假造的”。[7]黃氏認為《周禮》于后世傳承中有所殘缺補充,卻是周公所制無誤,進一步提高了周公的歷史地位,為后世治國者樹立榜樣。
2.3 帝位本質(zhì)分析
禪讓與世襲原本是兩種相互矛盾的傳承方式,黃慶澄以“民心”為標準將兩者巧妙地統(tǒng)一起來。黃慶澄認為,堯舜禹時期的權(quán)貴意識較為淡薄,禪讓是深得民心的舉動,也是稀松平常的事情,“那個時候皇帝位,大家都看的輕的,所以堯讓給了舜,舜讓給了禹,都是不稀奇的事體”。隨著奴隸制度的建立,階級差異逐漸明顯,世襲制取代禪讓制,客觀上打破了民主傳承的慣例。但黃慶澄申明三代的世襲制有別于后世的家姓天下,依然秉持了“民心所向”的原則,并以此為依據(jù)解釋大禹傳位于啟與三代王權(quán)更替的爭議。
黃慶澄支持大禹傳位于啟。他認為,“大約天下到那個時候,人心已經(jīng)變了,如果益做了皇帝,滿朝臣子,又生起心來,不如索性讓了啟,大家倒沒有話說”。[8]所謂的傳賢傳子都只是形式,人心向背才是選賢舉能的唯一標準,“古書中傳賢傳子,說來說去,都不是真實的故事,你們大家信不信呢”。[9]同樣,黃慶澄用“人心向背”的標準解釋了夏商周朝代更替的爭議。后世對于商湯取夏難免疑竇叢出,“從前堯讓了舜,舜讓了禹,何等客氣,到了湯王,用兵馬的天下,就致令后世的人,議論紛紛,這樣叫是揖讓,這樣叫是征誅,豈不好笑么”。[10]黃氏認為,湯王取天下實乃不得已,一是夏桀昏庸無道,一是生民安危,“湯王既有這樣的才干,這樣的名望,如果那個時候,心頭還是冷冰冰的,只管守著臣子的名分,豈不是對不起百姓么?”。[11]在黃氏看來,商湯為救生民于水火,不得不登帝位,是出于公心,“比后世篡位的臣子,實在是天淵相隔,萬萬不可相提并論的”。黃慶澄表達出對于帝位本身的輕視,強調(diào)民心的關(guān)鍵作用,符合資產(chǎn)階級民主改革的要求。
《中國四千年白話史》創(chuàng)作于維新變法時期,順應了“史學革命”的潮流,踐行了新史學的某些主張,蘊含著豐富的經(jīng)世致用思想。作者希望通過有意識的歷史引導,批判封建制度,啟發(fā)民智,殷鑒君主,把啟蒙民智作為文化更新及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啟蒙民智是《中國四千年白話史》的首要目標,也是此書的價值所在。
[1] 沈迦.一條開往中國的船 赴華傳教士的家國回憶[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6.
[2] 胡珠生.溫州近代史[M].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年.
[3] 《浙江革命史料集·第一卷》并未列出此書出版時間,其他書目均未發(fā)現(xiàn)此書具體時間.
[4] 蔡克驕.溫州史學源流簡述[J].溫州師范學院學報, 2003(6).
[5] 黃慶澄.中國四千年白話史[M].溫州市圖書館.
[6] 黃慶澄.中國四千年白話史[M].溫州市圖書館.
[7] 黃慶澄.中國四千年白話史[M].溫州市圖書館.
[8] 黃慶澄.中國四千年白話史[M].溫州市圖書館.
[9] 黃慶澄.中國四千年白話史[M].溫州市圖書館.
[10] 黃慶澄.中國四千年白話史[M].溫州市圖書館.
[11] 黃慶澄.中國四千年白話史[M].溫州市圖書館.
何國政(1991-),男,漢族,溫州大學中國史研究生,研究方向 :中國思想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