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東
作家與作品
云開霧散見青天——讀《困苦人生》隨感
王海東
·主持人語·
在《論金庸小說的結構模式》中,作者認為:在金庸小說中,武功和人物一樣,并沒有絕對的正邪之分,為善即善,為惡即惡。真正區(qū)分武功正邪的在于修習者自身的思想以及武功的用途,正邪即在修煉者一念之間,用之為善還是作惡。唯一的衡量標準就是他做的事。這種分析是充分說理,以理服人的。王海東在讀《困苦人生》隨感《云開霧散見青天》強調:“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劇本,不是你父母的續(xù)集,不是你子女的前傳,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對待生命你不妨大膽冒險一點, 因為好歹你要失去它。如果這世界上真有奇跡,那只是努力的另一個名字。生命中最難的階段不是沒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也是很有價值的思想,對于寫評論文章來說,只要能講出一些自己獨有,別人所無的思想,就很難能可貴,值得高興。(蔡毅)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fā)笑?!惫弄q太諺語昭示出在必然性之中,人類也不能逾其矩,唯有循道而行,方能善始善終。然而,造物主卻又使人類能夠思考,天賦的自由意志,不僅使人類能夠探索真善美,不斷抵達真諦,不斷靠近神,而且還是人高貴于萬物之處。人因其思想而高貴!唯有人才能在必然與自由的張力中,去尋找完美的平衡。而這樣的平衡,使人性的光輝堪比日月!
在《困苦人生》中,孟憲清先生反觀自己的人生歷程,追述親人朋友和師長的情誼、遭遇與不幸,思索著人的命運——時代、政治、地域和出身等諸多因素都影響著人的命運,猶如我們無法改變的道,然而通過自身不屈不撓的努力,未必就不能改變命運。他自己的人生道路,就是一個很好的詮釋,在必然之中尋求突破,實現(xiàn)個體的理想。顯然,在必然與自由之間,他找到了一個平衡點,一個能夠安置靈魂的精神家園!
正如他在《重游母校有感》一文結尾的小詩所言,這不僅是作者一生的困苦寫照,還是他歷經磨難,獲得新生的感懷。其詩為《行路難》:
人道蜀地行路難,高山峻嶺入云端。
我謂人世比山險,身病哪如心病頑!
山險猶可翻越過,人生苦難不可免。
身病良醫(yī)多能治,心病如絲纏不斷。
意氣少年如朝陽,噴薄而出放紅光。
我在少年即蒙難,苦海茫茫似無邊。
我欲橫渡無舟楫,我欲騰空無羽翼。
行路難,行路難,心何苦,多凄慘。
如今我已得自由,云開霧散見青天。
乘風破浪正當時,波濤在后人在前!
眾所周知,大詩人李白曾寫過《行路難》,人生多艱,如冰塞川,似雪滿山,茫然而失意。對孟先生而言,何嘗不是如此呢?因而古今相應,感同身受,故而在重游母校時,寫了這篇詩歌。從詩中,我們能夠窺見作者人生的困惑與苦難,能夠感受他的茫然與彷徨,能夠體會到他的剛毅堅卓和沖霄豪情!
其實,自然界的崎嶇與險阻,終究是可以克服的,尤其是在科技發(fā)達的今天,涉水攀巖早已不在話下,即便是上青天攬月,下五洋捉鱉,也已夢想成真。然而人生中的艱難困苦遠比山高水深,“我謂人世比山險”,世事艱難,人心難測,更何況是生在農村,無爹可拼,亦無錢可賄,完全得依靠自己的艱苦奮斗,一步一步地邁向自己的夢想。作者借“女鬼”道出了人間的艱險:女鬼生于山村,父病家窮,勤工儉學,畢業(yè)后進入國企工作,卻被公司總經理強暴,上訴不成,反被誣陷,隨之,失業(yè),失去男友,人情薄,流言惡,無路可走,她便投了河,在困苦面前低下了頭,一死了之。到了陰間,做了鬼的女孩,以為冥間有正義,就繼續(xù)申訴,而貌似公正的閻王卻心懷叵測,貪慕其美色,一面應許女鬼的訴求,一面布置陷阱。女鬼識破閻王下流的奸計,便外逃,也就成了孤魂野鬼。上告閻王無門,天界也是官官相護,可謂“天下烏鴉一般黑”。
在老百姓的觀念里,總以為正義大行其道,或以為天堂與陰間更為公平,其實都沒有根本的差異,而關鍵在于貪嗔癡慢疑“五毒”等無明障礙是否消除?無明滌除,人間就是凈土,天堂就在此地。如果無明仍在,天堂就是地獄,人間就是穢土。于是“女鬼”把天上的丑事爆料一番:“先說天堂吧。實際上那里的人絕大多數(shù)都應該下地獄。從高往下說,玉皇大帝是個昏庸、糜爛的家伙,王母娘娘是個又老又丑又陰毒的‘醋壇子’,托塔李天王是個任人唯親、剛愎自用的迫害狂,太上老君整天游手好閑、自娛自樂,二郎神依仗自己是皇親國戚,吃喝嫖賭、無惡不作,四海龍王興風作浪、民怨沸騰,太白金星搖唇鼓舌、裝腔作勢、八面玲瓏,是個典型的文痞、小丑,紅孩兒是個呆霸王,哪吒是個惡少……至于下面的山神、河伯、土地爺,等等,則是一幫欺上壓下、狼狽為奸的吸血鬼?!币环山缱运阶岳?,貪污腐敗,為惡多端的圖像活靈活現(xiàn)。雖是天界荒誕事,實為人間真實貌,且隨時隨地不斷上演這樣的鬧劇、丑劇和悲劇。小人物的命運微不足道,遭受各種不公和屈辱,甚至是丟掉性命。這樣的人禍,害苦了多少百姓。
而作者所遭受的苦難遠非常人可比,他不僅遭受身體上的艱難困苦,還遭受過心理上的困苦,“身病哪如心病頑!”。只要稍微學過心理學,就知道抑郁癥是如何難纏折磨人的?!吧聿×坚t(yī)多能治,心病如絲纏不斷。”身體疾病一般都能治好,而心理疾病卻難以醫(yī)治,更何況是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對貧窮的中國而言,全民族都在溫飽線上掙扎,心理病還是個新鮮事,心理醫(yī)生稀如鳳毛麟角。因而作者在初次高考前與失利后,壓力倍增,不僅自己的理想落空,父母親人的期待也沒有兌現(xiàn),更何況還要遭受他人的非語和貧窮的折磨。長期處在饑餓、焦慮、重壓和自卑的煎熬中,一個十五六歲的輕年,怎能從容應對?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抑郁癥。那種苦悶和抑郁又豈非旁人能知?嚴重者會產生恐懼和死亡幻覺,甚至是自殺。然而作者并沒有自甘墮落,而是獨自承受“默默地忍受著肉體的痛苦和精神的煎熬,等待著鐵樹開花、枯藤發(fā)芽、云開霧散、乾坤朗朗”!經過多年的頑強抗爭,四處尋醫(yī),不斷治療,終于鐵樹開花,精神疾病治愈,且作者的人生境界和事業(yè)也攀上了新的臺階。之所以能夠在如此艱難的境遇中,還能夠鍥而不舍向前邁進,那是因為有一個崇高的理想在召喚作者。一如哲學家羅素談及人生的支柱時所言:對愛情的渴望,對真理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心。這三種純潔而無比強烈的激情支配著我的一生。
毫無疑問,支撐孟先生渡過各種難關的也正是這些美好的價值。他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事業(yè),不斷追求真理,探尋人類生存的意義。濃濃的親情,溫暖的友情,難忘的師恩,這是生命力的不竭之源。稍顯遺憾的是此書中未見作者的愛情,想必他另有打算。更多的是反觀自己人生與生活世界,通過小人物的故事,勾勒出大時代下,人的命運與處境,以便回答——在大時代變遷中,個體如何安身立命,而又能夠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因而在書中,作者道出了自己的艱苦歷程和崇高的理想,雖身處難境,卻不墜青云之志“十五歲有志于學”,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成為思想家“那時我的最高理想,一句話,就是成為—個‘窮人的思想家’或‘平民思想家’,并且有一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英雄氣概”。正是在這樣的理想的引導下,作者不斷前行,即便千難萬苦也等閑。
有了前行的方向之后,便是日積跬步的清苦與寂寞。大學畢業(yè)后,作者被分配到一個偏遠的農村中學,后又當過數(shù)年的警察,然而他既沒有沾沾自喜,那個時代能夠上大學就是天之驕子,也沒有隨波逐流爭權撈利,而是繼續(xù)尋找自己的精神家園。
在日復一日的教學中,晃眼十余年的光陰就如白駒過隙。可敬的是作者依然未忘初心,還是在堅守自己的夢想。不斷自學,不斷向品學兼優(yōu)的同事學習,只是在那荒涼地沒有展示的機會,猶如牢籠中的雄鷹,也許終生都沒有展翅高飛的機會。故而作者感慨“我欲橫渡無舟楫,我欲騰空無羽翼”。人生的吊詭莫過于:有才華的人,卻沒有表演的舞臺。而臺上的戲子,濫竽充數(shù)者多。不過作者,并沒有自暴自棄,而是一如既往地奮發(fā)圖強,為自己造一艘堅不可摧的船,孤身起航。他繼續(xù)深造,攻碩讀博,求學南開,問道北大,年過不惑,仍在拜師學藝,感人至佩!十余年來,只身在外,形影相吊,居無定所,飲食不周,囧如蟻族。還得勤工儉學,苦讀冥思,奮筆疾書。更要承受妻小難顧,孝道難盡,情誼難全的心理壓力。
這個中滋味,豈是他人所能理解的?“行路難,行路難,心何苦,多凄慘?!比舴峭瑫r代人,遭遇過類似的經歷,就無法測量這種“難”、“苦”和“凄慘”的“重量”了。情感的個體感受性很強,難以通約,雖然在語言符號的能指上具一致性,但是其所指意義卻大有差異。想必作為德里達研究專家的孟先生,更有感觸,這樣的情感“重量”,我等讀者,只能略窺一二,無法和盤托出。而隱藏在世人眼中的流言蜚語,又是何等的可怕?老孟都一一應對,專注于自己的內心,繼續(xù)求學問道,在《近五十感言》中,他不斷拷問自己“我想做什么”和“我能做什么”,盡管沒有令人艷羨的光環(huán)和成就,但他依然固我——獻身于學術,做一個思想家和哲學家。他要活出自己的風格,“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劇本,不是你父母的續(xù)集,不是你子女的前傳,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對待生命你不妨大膽冒險一點, 因為好歹你要失去它。如果這世界上真有奇跡,那只是努力的另一個名字。生命中最難的階段不是沒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尼采如是說,也正是老孟之所行。
已過半百的老孟,離自己的理想越來越近,研究哲學數(shù)十年,貫通中西,融匯古今,從其著作《重建現(xiàn)代實踐哲學》,就能窺測他的學術抱負,他不甘于做一個研究型的學者,而是要做哲學家,為人類提供新知識,尋找真理。而他的作家夢,仍然沒有中斷,筆耕不輟,成果頗豐,百余萬字的散文隨筆已出版。兒子笑他“功不成,名不就”,哪知其父心中有乾坤?
如今老孟身心健康,戰(zhàn)勝抑郁癥,創(chuàng)作正處佳境,成果源源不斷地呈現(xiàn)出來,可謂“如今我已得自由,云開霧散見青天”。身處理想的學術環(huán)境,合意的工作,靜心地著述,超越自己,超越前人指日可待?!俺孙L破浪正當時,波濤在后人在前”!何等的豪情?可謂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
這本書,并不是作者的自傳,依舊保有其一貫的風格。語言樸實無華,直抒胸臆。內容豐富,深涉親情友情師情,追憶恩情,懷念故人,游記抒懷,社會批評,探究各色人物及其命運,皆網羅其中。形式多樣,不拘一格,對話體、記述文、寫信體、夢話錄和日記體,多種寫作文體匯于一書,生動有趣。稍有不足之處,就是此書在排版的過程中,沒有按照文章的內在邏輯進行編排,有些隨意。通過對自身的人生道路進行深入的觀察和剖析,并將親人師友和近人的遭遇進行反思,以便探究大時代與小人物命運的關系。
在時代必然性之中,微弱的個體如何安身立命呢?我們要審視自己,認識自己,選擇值得過的生活——順應時代,但要樹立崇高的理想,并為之不懈地奮斗。雖然遭遇各種困惑與苦難,甚至會喪失生命,即便如此也雖敗猶榮。當經歷風雨之后,人生會格外平靜,回首過去,雖苦,卻沒有荒廢人生,俄國詩人普希金曾言:“過去的一切,即使是痛苦的,今天回憶起來也是美好的?!崩Э嗟娜松?,充滿了淚水、疼痛和傷痕,但卻玉汝于成。作者不但沒有怨天尤人,反而坦然接受“我慶幸甚至驕傲自己從那段苦難生活中挺了過來、走了出來,能夠像正常人一樣盡情地欣賞美好的大自然,盡情地享受自由的生活,并為自己的理想而奮斗不息”。
在戰(zhàn)勝苦難的過程中,人生不斷升華,能夠欣賞到更奇特的風景,能夠更加從容地面對世界,能夠獲得源源不斷的能量??嚯y是一架登天的“刀梯”,如若登上去,就能看到更旖旎的風光!展現(xiàn)崇高的人性光輝!作者歷經困苦而獲新生,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對我等后生而言,就一個鮮活的可敬可佩的人師!
(作者系云南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臧子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