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玲利
對話,是人與知識、情感、思想聯(lián)系的紐帶,它不斷推進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獨霸課堂的“話語權(quán)”,一味照本宣科,教學方式單一,師生之間對話交流機會少,采用師問生答為主要對話形式。《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促進學生的主動發(fā)展。
一、以課標為指導,開展對話活動
1.師生的對話。教師是教學過程的主導,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要改變教師享受權(quán)威、學生“唯命是從”的狀況,教師要建立平等的對話關(guān)系,感知學生的需求,傾聽學生的心聲,通過對話幫助學生形成新的知識結(jié)構(gòu)。教師在對話過程中獲得啟發(fā),學生獲得新知識、新觀點、新方法,師生實現(xiàn)共同進步。
2.生生之間的對話。學生之間年齡相仿、生活閱歷相近,他們有著很多的共同點,在閱讀中也易形成共識。同學之間又有著個性差異,他們對同一篇文本有著不同的解讀。生生之間通過對話合作,可以很好地完成閱讀任務,提高解讀文本的水平。在生生對話中,學生可以暢所欲言,彼此交流閱讀心得,探討閱讀中的問題。
二、提高專業(yè)素質(zhì),創(chuàng)設對話情境
教師要學習對話教學的理論,掌握師生對話的技巧與方法,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樹立以生為本的學生觀,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觀點,營造樂學的教學氛圍。
1.樹立學生為本的思想。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權(quán)威是對話的絆腳石,教師要變權(quán)威者為對話的引導者,向?qū)W生拋出問題,激發(fā)學生的表現(xiàn)欲、求知欲,讓學生在對話中體驗,享受對話的樂趣。
2.吃透文本,設置話題。教師只有研讀文本,根據(jù)教學目標、學生情況設置對話主題,引發(fā)學生的深入思考。如在《背影》教學中,教者向?qū)W生設置三個層次的問題,一是父親身上“背”著什么?父親們的身上“背”著什么?你的父親的背上又“背”著什么?又如在《都市精靈》教學中,教者提出問題,“人和動物和諧相處,讓人感到格外的溫馨,但在這和諧之中,卻有著不和諧畫面?為什么要這么寫?為什么會形成不和諧?”教師的問題引發(fā)學生的對比,讓他們感受到作者的遺憾、感傷、心酸乃至憤慨。
3.豐富形式,開啟思維。對話沒有固定的模式,往往一個好的問題比一個好答案來得更重要,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起點是一問”。如在學習《孔乙己》一文時,教者提出問題:“魯迅先生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很多,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是孔乙己,魯迅也喜歡孔乙己,為什么呢?他用了什么手法塑造這一人物形象呢?我們讀悲劇時,眼淚會情不自禁地奪眶而出,但當我們讀這篇文章時,為何卻流不出淚?”教師的提問引發(fā)學生發(fā)好奇心,啟發(fā)他們的獨立思考。
三、加強知識儲備,提高對話能力
1.關(guān)注課前預習,培養(yǎng)自學意識。一堂好課離不開老師的提前精心備課,也離不開學生的提前預習。學生與老師的經(jīng)驗、閱歷有差異,對文本的解讀可能也不同,教師不能以自己的分析替代學生的閱讀體驗。學生應積極參與到閱讀實踐中,許多學生不愿意預習,可能是沒有掌握科學的方法,沒有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教師應向?qū)W生介紹一些學習方法,如在書上做批注,寫下自己的感受,也可以在讀書筆記上記下讀后,記下不能理解的語句,提出自己的問題。教師要指導學生運用工具書、上網(wǎng)搜索等方式解決疑難字詞,嘗試理解文章的大意,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分析語言知識,分析寫作技巧。教師也可以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能力提出不同層次的預習要求,一是讀準字音,讀順課文;二是理解課文大意,體會作者情感;三是從多角度思考,進行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
2.倡導個性化閱讀,豐富閱讀評價機制。教師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珍視學生的發(fā)現(xiàn),要豐富教學形式,讓學生主動探索、發(fā)現(xiàn)、討論,讓他們表達心中所想,提高他們自主學習能力。生生之間是有差距的,他們的智力水平、理解能力存在差異,教師要關(guān)注全體學生,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征,要關(guān)注學生閱讀的獨有感受,讓他們按自己的理解解讀作品,不因老師的解讀失去自己獨有的思路與感受。如在《濟南的冬天》一文學習中,有學生從“青黑”、“全白”、“藍天”、“銀邊”、“草色”、“白”、“微黃”、“暗黃”、“粉色”等表示色彩的詞語中感受到濟南小山雪景的美麗,也有學生從十分確切的比喻、擬人中感受到小雪中的濟南依然溫暖如春。
3.以說助學,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包括語言的建構(gòu)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教師要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育、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閱讀教學不僅可以鍛煉學生聽說的能力,還包括寫的能力,思維的發(fā)散等,學生能準確地回答問題,他要具有傾聽的能力,能聽清老師的提問、同學的發(fā)言,要有快速組織文本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解讀文本的能力。
總之,閱讀教學中的對話是自由平等、合作開放的,教師要樹立以生為本的理念,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對話交流,傳授對話技巧,讓學生參與對話、理解對話、學會對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