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自民
我們一般所說的蝙蝠,主要是指日本伏翼,也叫東亞家蝠、天鼠、飛鼠等。它們的樣子有點像老鼠:尖嘴、細牙、小眼,還有一對能豎立的耳朵,而且也跟老鼠一樣喜歡夜晚活動。也許是由于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喜老自嘲》中有“蝙蝠鼠中仙”這樣的詩句,蝙蝠也被稱為仙鼠。其實,蝙蝠和老鼠是截然不同的動物。
不禽不獸吸血鬼
古今中外,人們對于蝙蝠毀譽參半,有許多片面的認識和評價。
錢鐘書在《管錐編》中曾引用唐代詩人孟浩然之句:“蟲之屬最可厭莫如蝙蝠,而今織繡、圖畫皆用之,以福同音也?!笨梢?,由于蝙蝠的“蝠”與幸福、福氣的“?!蓖?,使得人們對蝙蝠青睞有加,建筑物、裝飾品、家具、服裝、瓷器、玉器、書畫上經(jīng)常有蝙蝠圖案,尤以門窗上雕刻五只蝙蝠最為常見,寓意“五福臨門”。
不過,很多人并不喜歡蝙蝠,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蝙蝠形容猥瑣、面目可怖、行為怪異,更可能是受到一些傳說的影響。
明朝學(xué)者馮夢龍在《笑府》中編了一個故事:鳳凰壽,百鳥朝賀。唯蝙蝠不至。鳳責(zé)之曰:“汝居吾下,何如此倨傲?”蝙蝠曰:“吾有足,屬獸,賀汝何用?”一日,麒麟生誕,蝙蝠亦不至。麒亦責(zé)之。蝙蝠曰:“吾有翼,能飛,屬禽,何為賀歟?”繼而,鳳凰與麒麟相會,語及蝙蝠之事,相與慨嘆曰:“今世風(fēng)惡薄,偏生此等不禽不獸之徒,實無奈他何!”馮夢龍編這個故事也許是受了曹植《蝙蝠賦》的啟發(fā),曹植認為蝙蝠為“奸人”所生,“非禽非獸”“不容毛群,斥逐羽族”,所以馮夢龍就編了這個故事來嘲諷那些卑鄙無恥、沒有立場、常常根據(jù)自己的需要而改換身份的人。
在西方民間的傳說中,蝙蝠是吸血鬼的化身,傳說罪惡的靈魂能轉(zhuǎn)世成吸血蝙蝠繼續(xù)作惡。這些故事的流傳給蝙蝠帶來了邪惡的壞名聲。而事實上,蝙蝠家族中也確實有吸血蝙蝠存在,如分布在美洲熱帶地區(qū)的普通吸血蝠、白翼吸血蝠和毛腿吸血蝠。普通吸血蝠喜歡吸食馬、騾以及牛等哺乳動物的血液;白翼吸血蝠和毛腿吸血蝠則偏愛鳥類,包括家禽的鮮血。不過,在蝙蝠家族中吸血蝠只是極少數(shù),目前確認的只有這3種。吸血蝙蝠雖然令人討厭,其實也挺可憐的,由于食性過于單一,它們?nèi)绻麅梢刮坏窖海涂赡軙I死。因此,它們進化出了與同伴分享食物的伙伴制,通過互惠和親屬選擇而分享血液。它們的這種食物分享行為是動物學(xué)家研究脊椎動物社會行為的絕佳材料。
黃昏蝙蝠飛
人們把蝙蝠和吸血鬼聯(lián)系起來,可能與蝙蝠是夜行性動物有關(guān)。的確,蝙蝠家族很多成員喜歡在黑暗的洞穴里幽居,只有在夜幕降臨時才悄悄行動起來。白居易在《洞中蝙蝠》中說蝙蝠“黑洞深藏避網(wǎng)羅”,主要是為了“遠害全身”,說得確實不錯,但還不夠全面。蝙蝠白天隱藏起來,既有利于安全,也有利于安靜地歇息、降低體溫和代謝速度,這樣既可延年益壽(蝙蝠壽命達20年,比老鼠長得多),又可養(yǎng)精蓄銳,到了夜晚可以精力充沛地外出覓食。
南宋詩人范成大在《高樓曲》中有“歲暮天涯客,黃昏蝙蝠飛”的詩句,他還有一首以蝙蝠為題的詩:“伏翼昏飛急,營營定苦饑。聚蚊充口腹,生汝亦奚為?”難怪范成大反映農(nóng)村社會生活內(nèi)容的作品成就那么高,從這兩首詩中他對蝙蝠的生活習(xí)性的準(zhǔn)確描述就可見一斑。的確,蝙蝠很善于在漆黑的夜晚捕食蚊、蠅、飛蛾等昆蟲。捕食昆蟲既滿足了蝙蝠的口腹之需,也幫了人類的忙,因為這些昆蟲大多數(shù)是有害的。事實上,蝙蝠是世界上最好的害蟲殺手之一。
不過,強中自有強中手,蝙蝠在捕食時偶爾也會失手。有一種幼蟲期危害蜜蜂和牛羊的飛蛾叫蠟螟,其成蟲身體中段有一種巧妙的裝置——鼓膜器,鼓膜器直接連接著聽覺神經(jīng),在30米外即可察知蝙蝠的超聲波。當(dāng)感受到蝙蝠的威脅時,蠟螟就會翻筋斗、兜圈子、螺旋下降,或者干脆收起翅膀,一個倒栽蔥落到地面草叢中潛伏不動。還有一種虎蛾,體內(nèi)配備了一個專門針對蝙蝠的干擾裝置,當(dāng)受到蝙蝠攻擊時,能產(chǎn)生高頻的干擾聲迷惑蝙蝠,從而逃之夭夭。
然而,并非所有的害蟲都有如此高明的防御機制,即使有,如果逃跑路線不當(dāng)仍不免要成為蝙蝠的腹中餐,所以,害蟲們始終對蝙蝠心存畏懼。據(jù)說,有人已利用這一點,在玉米成熟期每晚向田間播放蝙蝠的聲音,結(jié)果使得玉米鉆心蟲的成蟲(一種飛蛾)總是提心吊膽,不敢飛到空中交配,從而使危害玉米的幼蟲大大減少了。這的確是一種省錢省工有利環(huán)保的治蟲方法。
回聲定位造就聽覺冠軍
蝙蝠之所以對害蟲有那么大的威力,部分的原因是由于即使在漆黑的環(huán)境中它也能“看見”獵物。但是,蝙蝠的視力并沒有什么特別的長處,它的看家本領(lǐng)是回聲定位能力。
能使用回聲定位的哺乳動物有四類:食蟲類(如鼴鼠)、鰭腳類(如海獅)、齒鯨類(如海豚)和蝙蝠。不過,回聲定位最初是由美國生物物理學(xué)家格里芬從蝙蝠身上發(fā)現(xiàn)的,而且蝙蝠的回聲定位也是科學(xué)家研究得最多的。
正如人眼能根據(jù)從物體反射回來的光波分辨物體的形狀、大小和顏色一樣,蝙蝠的耳朵能根據(jù)從物體反射回的超聲波分辨物體的方位、距離、大小和性質(zhì)。這種通過對回聲的頻率強弱以及發(fā)出與收到回聲的時間間隔等進行分析來探測目標(biāo)的方式就是回聲定位。蝙蝠喉部通過聲帶振動而定向發(fā)射超聲波,這種聲波人的耳朵是聽不到的,但對蝙蝠很重要。如果被堵塞耳朵,即使在明亮的環(huán)境中,蝙蝠也會像醉漢一樣亂撞;如果只蒙住雙眼,蝙蝠的行動卻不“盲目”,依靠回聲定位蝙蝠能準(zhǔn)確地發(fā)現(xiàn)目標(biāo)、確定飛行方向,甚至1分鐘內(nèi)可連續(xù)捕捉到10余只飛行中的昆蟲。
與回聲定位系統(tǒng)相適應(yīng),蝙蝠耳廓很大,內(nèi)耳十分發(fā)達。蝙蝠活動時總愛將耳廓豎起,就是為了更好地收集聲波,交給內(nèi)耳處理。主要由內(nèi)耳組成的回聲定位系統(tǒng),雖不到1克重,但靈敏度極高,蝙蝠1秒鐘可接收和分辨250組回聲。其抗干擾能力也很強,哪怕干擾噪聲比蝙蝠發(fā)出的超聲波強100倍,蝙蝠仍能有效工作。洞中數(shù)百萬只蝙蝠都要發(fā)出超聲波,這成千上萬的超聲波和洞壁的回聲交織在一起,對蝙蝠個體卻毫無干擾。從這方面看,蝙蝠的回聲定位系統(tǒng)要比先進的雷達和聲吶還優(yōu)秀得多。
如果有人懷疑蝙蝠的回聲定位能力,那就看看科學(xué)家用蝙蝠做的兩個實驗吧。
科學(xué)家曾用塑料做了一種假面粉蟲,不僅大小同蝙蝠愛吃的面粉蟲一樣,就是對人工超聲波,其回聲強度也幾乎是等同的。他們將蝙蝠放入暗室里,并隨機地向暗室的空中拋入面粉蟲和假面粉蟲,你猜結(jié)果怎么樣?蝙蝠把98%的面粉蟲都吃了,而對85%的假面粉蟲連碰都沒碰。你說蝙蝠的本領(lǐng)高強不高強?
如果你還不服,認為面粉蟲有某種氣味或別的什么方面與假面粉蟲不同,這才吸引了蝙蝠,那就再讓蝙蝠露一手吧,看看蝙蝠是如何在細絲尼龍網(wǎng)格中來去自如地飛行的。這張網(wǎng)是用80微米細的尼龍絲織成的,網(wǎng)眼大小僅為14厘米見方,而蝙蝠展開翼手時寬達40厘米。但是,這難不倒蝙蝠,它能輕松自如地在黑暗中折疊起翼手從網(wǎng)眼中飛過,極少與網(wǎng)絲相撞。值得注意的是,從這種網(wǎng)絲上反射的回聲,其聲能是極其微小的,以至于用現(xiàn)代高科技的儀器都難以測量出來。
鑒于蝙蝠的出色表現(xiàn)和非凡本領(lǐng),荷蘭動物行為學(xué)家、諾貝爾獎得主廷伯根認為:“不論以何種標(biāo)準(zhǔn)而言,聽覺冠軍都該屬于蝙蝠。”正因如此,蝙蝠也成了仿生學(xué)的重要研究對象。
飛行的哺乳動物
蝙蝠不僅有強大的回聲定位能力,而且是唯一一類演化出了真正飛翔能力的哺乳動物。
哺乳動物對環(huán)境高度適應(yīng),分布在水、陸、空一切可棲居的區(qū)域內(nèi),但能飛行的卻不多。東南亞森林中的大飛鼠(鼯鼠)和飛狐猴(鼯猴),雖名“飛”,其實并不能飛,僅僅能滑翔,一般滑行距離不過幾十米。只有蝙蝠“展翅”飛翔時,可以與鳥類媲美。
蝙蝠雖沒有真正的翅膀,卻有功能決不亞于翅膀的翼手,蝙蝠家族因此得名翼手目。跟鳥類一樣,蝙蝠有一系列適應(yīng)于飛行生活的結(jié)構(gòu)特點,其中最突出的一點是,前肢為構(gòu)造極其輕巧的翼手:掌骨和指骨極長,由寬闊輕薄的皮膜相連,并沿體側(cè)直接連至后肢及尾。這種翼手寬大靈活,操控性極佳,可以隨心所欲地變換形狀產(chǎn)生升力,因此,蝙蝠在空中急轉(zhuǎn)彎的本領(lǐng)遠勝于鳥類。此外,蝙蝠胸、肩部的強大肌肉集中在軀干部,胸骨具有和鳥類一樣的龍骨突起,鎖骨也很發(fā)達。這樣的構(gòu)造使蝙蝠飛起來更加靈巧自如。蝙蝠的后肢又短又小且被皮膜連住,僅僅能在飛行時向后伸展,起著平衡的作用,而不能像鳥一樣用后肢在地上行走,也很難用后肢撐起身體在地上起飛。因此,蝙蝠只能借助身體從高處下落的時機依靠滑翔起飛,一旦跌落地面后就難以再飛起來了,這就是蝙蝠休息和睡覺時要倒掛高懸的主要原因。
偏好各異的捕食習(xí)慣
獨特的飛行能力和回聲定位本領(lǐng),使蝙蝠具有高超的捕食能力。蝙蝠家族成員眾多,是哺乳動物中的第二大類群。大多數(shù)蝙蝠以昆蟲為食,也有一些蝙蝠的喜好與眾不同。除了吸血蝠嗜好鮮血以外,還有少數(shù)蝙蝠取食水果或者花蜜,極少數(shù)成員捕食魚類等小型動物。
果蝠是大型蝙蝠,常常棲息在原始森林里,如棕果蝠等,主要以野果(如聚果榕)或栽培水果(如荔枝)為食。大多數(shù)情況下,果蝠會把果實從果樹上摘下來帶到更安全更隱蔽的地方食用,因此,其殘果與種子常常散落在離母樹較遠的地方。種子萌芽試驗發(fā)現(xiàn):蝙蝠糞便中的種子萌芽率最高。許多植物的種子由果蝠取食并經(jīng)其消化道排出后,能較好地萌發(fā),因此,果蝠不僅是播種機,還是催芽器。
在云霧繚繞的南美洲森林中,有一種開鐘形花的植物,其花蜜實在藏得太深,以至于連最善于采蜜的蜂鳥都無能為力。幸好花蜜長舌蝠特別喜歡這種花卉散發(fā)的特殊霉味?;坶L舌蝠有可以媲美變色龍的長舌,其舌頭長度達到身體長度的1.5倍。它們能像蜂鳥一樣懸停在盛開的鐘形花上空,然后靈巧地將長長的舌頭伸進鐘形花幽深的花冠里采食花蜜,同時,作為酬謝,它也順帶著幫助這種植物傳播花粉。它們是這種鐘形花植物的唯一傳粉者,如果沒有它們,這種植物就無法繁衍。
世界上有兩種蝙蝠具有罕見、奇特而又令人驚詫的飲食習(xí)慣,它們的獵食目標(biāo)竟然是水中的魚。兔唇蝠就是這樣一位漁夫。它能利用超聲波探測到獵物,強大的飛行能力能保證它輕盈地掠過水面,而修長的腳趾和鋒利的爪子,使其能輕而易舉地抓到在淺水中浮游的光滑的小魚。
還有一種蝙蝠,能利用寬大的翼手像網(wǎng)一樣罩住青蛙,使青蛙無可遁逃,當(dāng)青蛙被憋得半死時,它再慢慢地享用美味的獵物。
蝙蝠不僅能夠促進植物的繁衍,也可以用于生物防治,用于仿生學(xué)、動物行為學(xué)的研究,其糞便還是上好的肥料,而且除雜曬干后即為中藥“夜明砂”,有清肝明目等功效。更讓人想不到的是,在太平洋島國帕勞和印度洋島國塞舌爾,面目猙獰的果蝠居然是一道難得的美食。
得益于漫畫中的超級英雄蝙蝠俠,蝙蝠的形象在今天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的確,蝙蝠不是老鼠,蝙蝠是像神仙一樣飛行的哺乳動物,蝙蝠是鼠中仙。
【責(zé)任編輯】龐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