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緣
丹麥駐華大使館發(fā)微博說,他們的生蠔太多了,他們很愁。
媒體爆料,古巴百萬螃蟹橫行。
其實這么多年,和他們一樣愁的還挺多: 美國鯉魚和牛蛙,德國、英國大閘蟹,蘇格蘭的小龍蝦,中國的吃貨看著好心疼!
他們的愁,是我們的美味
讓吃貨們哈喇子直流的美味生蠔,在丹麥,竟成了讓科學家和漁民束手無策痛苦負擔——“它們沒有天敵,在海岸邊肆意瘋長,想下水游泳的人得穿著鞋才能跨過它們。不僅如此,原本丹麥本土的Limfjord生蠔也被它們擠兌死了?!钡滖v華大使館在微博上如此抱怨。
可世界上就是有這種“彼之砒霜,吾之蜜糖”的存在:讓歐美人民不堪重負的入侵物種,在中國吃貨眼中簡直是人間至味。
除了在丹麥肆意瘋長的生蠔一族,還有多到爬進聯(lián)邦國會大廈的德國大閘蟹;讓美國政府不惜斥資180億建造堤壩設(shè)法攔截的美國鯉魚;以及侵占河道多到泛濫的蘇格蘭小龍蝦……簡直急壞了中國的吃貨們,紛紛“痛心疾首”地表示,放著成千上萬的美味不去吃,簡直暴殄天物,各種出謀劃策——比如“辦理個生蠔證、螃蟹證,我們支個燒烤攤,一個夏天就能消滅”。
美食不僅夠味,更夠營養(yǎng)
光過嘴癮沒用,吃進肚里,關(guān)鍵還得看營養(yǎng)。事實上,這些在別國“泛濫成災”的美味同樣非常有營養(yǎng)價值。
哈爾濱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營養(yǎng)科主任閆雅更介紹,像生蠔、小龍蝦、大閘蟹、鯉魚,在食物分類中屬于水產(chǎn)品,這類食物營養(yǎng)特點是豐富的蛋白質(zhì)、低脂肪,也是無機鹽和維生素的良好來源,但嘌呤含量也較高。
被奉為“海中牛奶”的生蠔名不虛傳,富含蛋白質(zhì)和人體所需的鋅,平均每100克的生蠔,鋅含量就高達9.39毫克,男性每天食用一個就可滿足身體對鋅的需求。此外,生蠔還是補鈣能手,生蠔含磷豐富,能促進鈣吸收。而小龍蝦則富含鎂、鋅、碘、硒等,其中,鎂能保護心血管系統(tǒng),預防動脈硬化。
總體來說,水產(chǎn)品肉質(zhì)細嫩,容易消化吸收,適合于病人、老年人和兒童食用,但閆雅更主任提醒,這些水產(chǎn)品再美味,再有營養(yǎng),也要因人而異,有所節(jié)制。《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成人每天魚蝦類的攝入量是40到75克,對于“吃貨”們來說,恐怕是個考驗。閆雅更主任解釋,一次大量攝入魚蝦、海鮮類食物,可能會增加胃腸、腎臟和胰腺的負擔,易導致急性胰腺炎,對于高尿酸血癥人來說,會使尿酸升高,導致痛風發(fā)作。
所有美味的前提是:煮熟
看著爬滿海岸線的生蠔,吃貨們已經(jīng)腦補了它們下鍋的樣子:剁椒蒜蓉烤生蠔、芝士焗生蠔、香煎生蠔、姜蔥生蠔、生蠔蘸醬、生蠔烘蛋……
然而,無論蒸煮、燜燉、煎炸、涮烤,烹調(diào)的方法、口味的選擇,首先要保證的是食品的安全。魚、蝦、蟹類體內(nèi)很可能存在寄生蟲和病菌等病源微生物,如果沒有煮熟煮透會傳染疾病,如曾曝光過有人因為吃了不干凈的生魚片,最終患上了肺吸蟲病的情況。因此,吃水產(chǎn)品一定要保證高溫加熱至煮熟煮透為止;如果生吃的話,要確保食物新鮮,防止食物中毒。
水產(chǎn)品的初加工的步驟大體可分為刮鱗,剖膛去內(nèi)臟,洗擇等。魚在去鱗時,既去得凈,又不破壞組織機構(gòu)。剖膛時,要注意不可將魚膽搞破,否則魚味變苦難吃。要用清水先去血污及除去魚腹內(nèi)的黑膜。一些其它水產(chǎn)品的初加工,如鮮干貝,先除去硬殼,擇去貝黃和硬筋后再洗凈。加工生蠔時,先洗凈,再去外殼。蝦是先用清水沖洗,再剪去須腳,挑開背筋,取出沙腸及頭部的沙袋。之后一定要用高溫加熱,一般用急火餾炒幾分鐘即可安全。螃蟹、貝類等有硬殼的,則必須加熱徹底,一般需煮、蒸30分鐘才可食(加熱溫度至少100℃)。
吃的時候,最好與姜、醋、蒜一起吃,水產(chǎn)品性味寒涼,姜性熱,一起吃可以中和寒性,而生蒜、食醋又有著很好的殺菌作用,對于海產(chǎn)品中的一些殘留的有害細菌也起到了一定殺除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