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
【摘要】語言是人們進行交流的工具,也是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的載體。正確的運用語言藝術不僅能打通學生的思維通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生物教學既需要有生物特色的生物學語言,還需要有大眾通用的、普適性的交流用語言,把兩者進行有效的整合是我所追求的目標。本文將對生物學語言的特點和教學語言藝術的應用作探討,為大家展示具有生物學特色的語言藝術風格。
【關鍵詞】生物教學 語言藝術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5-0182-01
語言是人們進行思想和感情交流的重要工具,而教師的語言藝術是教師成功地進行教學的重要條件,作為一名高中生物學教師,不僅要具有較高的知識修養(yǎng),同時要有較高的語言修養(yǎng)。
一、生物學教學語言的特點
1.啟發(fā)性與教育性
啟發(fā)性是指教師的語言要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己動腦去探討解答問題的途徑和方法。通過啟發(fā)提問,不僅使學生進一步加深了對有絲分裂過程的理解,而且活躍了學生思維,避免了教師的泛泛而談。
教育性則是指在運用語言進行教學中,同時進行思想教育,教書育人,把思想教育滲透在知識教育之中,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思想情感和愛祖國、愛人民、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好習慣。這一點在生物教學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
2.科學性與針對性
生物學教學語言具有嚴密的科學性。語言的科學性主要體現(xiàn)在準確性和精煉性兩個方面。準確性是指確切地使用概念,合乎邏輯地進行推理與判斷。精練性是則指言簡意賅、恰到好處。如果教師的語言欠準確、不精練,就往往會失去科學性,從而導致概念模糊、或造成判斷上的模棱兩可。
3.直觀性與反饋性
生物教師的教學要通過語言的刺激,巧妙地運用語言藝術,把深奧的事物形象化,把遠處的物體近處化,把抽象的事物具體化,生動地再現(xiàn)教材的思想內容。所謂語言的直觀性,是指語言要具有生動性、形象性的特點。語言的反饋性,則是指教師把儲存的信息傳遞給學生之后,還要運用語言的引導,讓學生將輸入的信息再輸出,以對教學的效果進行檢驗。教師的語言學生能否輸出,在輸出的過程中有無新的問題產(chǎn)生,這是衡量學生的能力是否得到發(fā)展的重要尺度,也是判斷教學質量高低的客觀標準。
二、教學的語言藝術
教學的語言藝術,在正確地反映教學語言特點的基礎上,包括教師語言的幽默感、含蓄感及聲調的節(jié)奏感。完美的教學語言,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啟發(fā)了學生的智力,開闊了思維,提高了其自主思考的能力。
1.幽默感
幽默感是一個美學名詞,它通過影射、諷刺、雙關等修辭方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問題的不通情理之處,生物教師應汲取相聲、喜劇、漫畫等門類中的幽默藝術,把它們引入課堂,并加以創(chuàng)造發(fā)展,讓學生在笑聲中領悟知識奧妙。幽默能使學生對學習產(chǎn)生興趣,不把學習作為負擔,學生在領悟到幽默形式的契機時,就會找出立論中的荒誕之處,內心蹦出微笑,從而學到正確的知識,印象深刻,記憶牢固,在笑聲中綻開智慧的花朵。
2.含蓄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大都有如下的體驗:食橄欖,初覺生澀,而回味雋永;聽笑話,只求點到為止,而不愿謎底盡釋,因為,有“余味”,這正是藝術的魅力所在。講課也如此。如在講解氨基酸的脫水作用時,可以這樣給學生設一題目:“某蛋白質有四條肽鏈,這樣在它形成時,氨基酸共脫去多少分子的水,形成多少肽鍵?”并且不馬上要學生做出答案,而是引導他們自己得出結果,并且總結出:“若某蛋白質是由n個氨基酸組成的x條多肽鏈,則它在形成時共脫去的水分子數(shù)和形成的肽鍵數(shù)都為“n-x”。這樣在整個解答過程中,學生都會以高度的注意力跟著教師的思路去思考,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效果。含蓄性,是任何一個成功教師所必須遵循的基本教學原則之一。
3.聲調節(jié)奏感
課堂講授中的聲調節(jié)奏感,是指聲音高低及輕重強弱的變化,為了既準確又細微地將課本的思想內容傳達給學生,以加深學生的感知和理解,教師在講課時,必須注意聲調節(jié)奏的變化。要恰當?shù)剡\用自己的聲調,語言上要抑揚頓挫。還應適當?shù)耐nD和干凈利落。富有情感的演說及生物學知識的運用將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三、結語
教師的語言藝術,是經(jīng)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所形成的比較穩(wěn)定而獨特的語言表達方式,因此,每位生物學教師都應該在說好普通話的基礎上,致力于訓練和形成自己的教學語言藝術風格,為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做好方方面面的準備。
參考文獻:
[1]吳飛.新課程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學語言藝術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
[2]海熱古麗.新課程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學語言藝術的研究[J].讀與寫雜志.2015,12(08):17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