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建筑工程學院 河北 張家口 075000)
建筑文化
彭秀云馮雪君
(河北建筑工程學院河北張家口075000)
建筑可以是一個簡陋的山洞,一個毫無修飾的草棚,也可以是一座金碧輝煌的房子,或是一棟聳入云天的高樓,建筑的形態(tài)很多,怎樣去定義建筑,其實都是伴隨著人類的發(fā)展而言,建筑隨著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形態(tài),而不斷的變化,隨著人類的需求,而不斷的衍化,在人類悠長的幾萬年發(fā)展歷程中,建筑隨著人類的需求而誕生,隨著人類文明的進化而改變,也隨著人類的需求不同,而不斷的改變。要說建筑的具體形態(tài),我覺得其實是沒有的,建筑之所以為建筑,皆因人的需求而存在,在遠古時代,人類為了躲避野獸的攻擊,修筑了自己的山洞,用以遮風擋雨躲野獸,隨著人腦的進化,一般的山洞已經(jīng)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他們追求更舒適更適合居住的建筑,于是有了木屋,竹屋,石屋,至后來各式各樣不同形態(tài)的建筑。建筑文化,隨著人類歷史文化發(fā)展而發(fā)展,以人為本,卻又衍生出人所不具備的獨特文化,研究人的發(fā)展,可以窺得建筑一二,而研究建筑的發(fā)展,卻都是人類的痕跡。
建筑;文化;人;文明
建筑文化是伴隨著人類文明而誕生的,他的基礎是以人為本,所以每一棟建筑,無論好壞,他們都具備最基本的功能,那就是可以讓人居住,不過居住的好壞與否,就決定于建造者的能力而言了;當然要具體的來說,影響建筑的肯定不只是人,影響建筑的因素頗多,環(huán)境,氣候,地勢,等等都是影響建筑形態(tài)的重要因素,之所以要考慮這些因素,究其根本也是因為人的需求,建筑所有形態(tài)的改變,都是為了滿足人去適應環(huán)境而做的改變。
曾經(jīng)覺得建筑冷漠無比,建造他的人早已不在,而它卻不痛不癢的繼續(xù)矗立在歷史的長河,漠然的注視著世間百態(tài)的變化;人去皆因樓空才更顯悲哀無限,想著鋼筋混泥土的冷血,又怎能體會人世間獨有的冷暖?卻不覺隨著年齡的增長,感受過世間冷暖,體驗過饑寒交迫,經(jīng)歷過世事滄桑,某天突然頓悟,家的可貴,屋的重要;無論是設施完善的商品房建筑也好,還是城中村的一線天建筑也罷,也無論是高大上的標志性建筑,還是那歷經(jīng)時間洗禮頗顯寒酸的歷史建筑,又或是那滿街吆喝的商業(yè)建筑,都無不是一個時代的反映,同時也是那個時期文化的見證,更是當?shù)厝藗兯?;建筑并非無情,而是承載了太多,想要傳達下去的太多,所以它不愿意倒下,他要完成主人建造時給予的使命,將那個時期的輝煌流芳百世,縱然人的壽命是短暫的,而建筑是永恒的,建筑因人而生,但建筑卻承載了人的一切,再次凝視建筑,它就像一座座站立著的歷史書,它印刻了不同時期人類的文明,也可以說它是一卷歷史長軸,上面形象生動的描繪了不同時期的文化形態(tài),建筑的文化是伴隨著人類文明而形成的,但它具有人類所不具備的便是永恒的存在,他具備的獨特功能便是承載與傳承。
建筑的形態(tài)產(chǎn)生于人的思考,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時間段都產(chǎn)生了不同的建筑,像徽州的徽派建筑,那一眼望下去,縱然你并非土生土長,卻從那建筑上面的萬千溝壑和不同雕飾與獨特造型中,感同身受的仿若自己經(jīng)歷過本地居民萬千年來走過的那段歷史,那樣的刻苦銘心,印象深刻。而這往往便是很多漂泊在外的游子們心心思念尋找的“根”之所在,建筑印刻的人文歷史,勾起的絕不僅僅是思鄉(xiāng)之情,更是一種民族凝聚力。
我國著名建筑設計師王澍年輕時成績卓然,但他并沒有浮躁的繼續(xù)膨脹發(fā)展自己的事業(yè),而是選擇了“隱居”生活,與工匠一同工作,與當?shù)鼐用褚黄鹕?,他以一種最原始最樸實的途徑去了解建筑,來窺探他靈魂深處想要建造的住所。最終通過近十年的洗練,沉淀出了他在鬧市中的烏托邦—“垂直宅院”,也成就了他于一成不變中蛻變出來的理想院?!爸袊佬g(shù)學院象山校區(qū)”,王澍是明智的,在建筑的形態(tài)選擇中,他沒有在浮躁的的社會和喧囂的環(huán)境中迷失自我,而是選擇了歸隱,從最根本的地方去了解建筑初始形態(tài),從根本中尋求改變,自然他的建筑讓人過目難忘,讓人觸目驚心,因為那都是一段段刻苦銘心的歷史,他透徹的是建筑文化的根本,創(chuàng)造的是引人共鳴的住所。
從最小的家,到屋,再至房子,擴展到對建筑的愛,是一種從小愛到大愛的過度,為了給自己建造一個舒適的家,想著給千萬人建造舒適的家,開啟了對建筑的追逐之旅,也許只是一場虛無縹緲不切實際的夢,但在鬧市中尋找心靈的烏托邦,卻是人人追逐的一個夢想;那兒可以是一個有著兒時玩耍記憶的一方樂園,可以是青年時期向往的燈紅酒綠,也可以是中年時期疲憊想要尋找的心靈港灣,同時也可以是暮年時期追根思源的故鄉(xiāng);千萬個想法融入千百座不同的建筑中,那兒便成了幼兒園,高樓大廈,城中別墅,故居;從起點我們最終還是追溯回了原點,建筑文化的魅力便在于此,它包容世間萬物,沒有好壞之分,能印記在它那兒的,都是一段歷史,都是一段回憶,而人類在時代的潮流中不斷追求變化,卻最終不能丟棄最根本的內(nèi)容,在符合人類居住的前提下作出變化并保留歷史,在保留歷史中尋求變化,這也許是未來建筑的趨向所在。
建筑文化伴隨著人類的發(fā)展,已經(jīng)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建筑的風格多樣,種類繁多。每一座建筑,每一種風格,都飽含了人們對美學的認知,保留了歷史的痕跡。近年來,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對建筑發(fā)展的沖擊也越來越大,不論是古代建筑,還是現(xiàn)代建筑,都具有其不可否認的時代意義。在這樣的一個飛速發(fā)展時代中,建筑文化仍是一個熱門的話題,需要我們繼續(xù)探索。
[1] 王京紅.《表述城市色彩精神—城市色彩構(gòu)成與闡釋》.2013-08-25
[2] 范家翌.《張家口近代城市規(guī)劃建設研究》[J].北方工業(yè)大學,2015
[3] 《建筑與文化》,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08年第3期
彭秀云,女,漢族,廣東人,研究生,河北建筑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