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苗族是一個被熠熠銀光所包圍的民族。鳳凰苗族銀飾鍛制技藝被列入了首批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本文深入探討了鳳凰苗族銀飾鍛制的工藝流程,使人們對鳳凰苗族銀飾的傳統(tǒng)鍛制技藝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
關(guān)鍵詞:鳳凰;苗族銀飾;鍛制技藝
湘西鳳凰苗族銀飾鍛制技藝長期在民間流傳,多以個體私人作坊為主,傳承方式主要靠子承父業(yè),這種相對封閉的傳承方式使得這一特殊的工藝技術(shù)基本完整系統(tǒng)的流傳下來[1]。
一、鳳凰苗族銀飾的鍛制工具
在湘西鳳凰,銀匠們鍛制銀飾的工具和設備不僅數(shù)量多,而且結(jié)構(gòu)十分復雜。一般來說,銀飾作坊的設備主要有爐灶、洗鍋、鐵槽、鐵砧、鐵板、松香板等。爐灶包括灶臺、爐架、爐塘、風箱、坩堝等,主要作用是烤化溶解原銀。原銀烤化溶解后放在洗鍋里洗凈,還原銀質(zhì)的原色。鐵槽用于冷卻銀液,鐵砧則用于打制銀條,將冷卻的銀條用鐵錘在鐵砧上打制成銀塊[2]。
除了這些常用工具和設備,鍛制銀飾還需要各種各樣的模具。模具有凹形、凸形、圓形、正方形、長方形、菱形、圓錐形等多種,其品種樣式可分為飛禽走獸、花草蟲魚、日月星辰等十多種。這些模具是制作銀飾的重要工具,銀飾中的各類品種,都是通過各種不同類型的模具打造制作出來的。
拉絲眼板是鍛制銀飾另一種重要的工具,它是將銀條拉成細絲不可或缺的工具。拉絲眼板上有52個眼,從大到小依次排列,最粗的為380絲,最細的為20絲。在拉絲過程中,銀絲需要在拉絲板上反復拉拔,前后經(jīng)過數(shù)十道乃至上百道程序。用模型壓成需要的粗型或拉成粗細不同的銀絲和銀珠后,再手工鏨出各種精美的花紋或編織成各種形狀的銀飾。
二、鳳凰苗族銀飾鍛制的工藝流程
苗族銀飾在鍛制過程中,對制作工藝要求極其嚴格,只要有一道工序不達標,就必須將銀料重新回爐熔化重做。其鍛制工藝流程為:
(一)熔冶:將純銀熔化成銀液后注入鐵槽,經(jīng)過冷卻,銀液變成長條形的銀條,成為銀飾鍛制的坯胎。
(二)鍛打:將銀條放在鐵砧上反復進行鍛打,直至使其成為一塊銀板片。
(三)錘揲:錘揲又稱鍛造、打制,對銀板片先錘后打,直至將銀板片捶打成片狀,然后將它放置于模具之中打成各種形狀。
(四)壓模:壓模是整個制作工序里最重要也是最關(guān)鍵的一道工序。銀匠要將須打制的銀飾品放入已經(jīng)制好的模具里,用陰陽模具壓出所需的圖案。
(五)沖模:將制作好的模具分上下兩層合蓋好,然后將已錘揲好的銀片放進陰陽模具里,用鐵錘輕敲模具,隨后將陰陽模具打開,就可以得到銀飾粗型。
(六)染姜黃:染姜黃這道工序有點類似于漢族銀飾中的鎏金。制作過程是將中藥材姜黃和硼砂水混合在一起,再將制作好的銀飾配件放在姜黃和硼砂水里一起燒煮開,待銀飾變成金黃色即可。
(七)鏤空:鏤空又稱透雕,銀飾品制作好后,上面有各種各樣裝飾的花紋,這些花紋與物件融為一體,必須經(jīng)過鏤空工藝,花紋圖案才能顯現(xiàn)出來。
(八)鏨刻:鏨刻是銀飾細部加工的主要工序。這道工序考驗的是銀匠們的耐心和細致,工作時用小錘在銀飾品表面輕輕敲打,進行裝飾雕鏨。
(九)拉絲:拉絲就是將已經(jīng)制作好的銀條投進拉絲板中,通過銀匠手工操作,將銀條拉成一根一根銀絲。
(十)搓絲:將拉好的銀絲纏繞在一圓形鐵條上,然后用木砧反復將銀絲搓勻并繞在鐵條上,以便制成長短不一的彈簧。
(十一)掐絲:用鑷子將拉好的銀絲掐成各種形狀,一般在制作銀花時使用。銀飾外形掐好后還要在中間掐成花紋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稱為填絲。
(十二)焊接:將煤油火或者液化氣點燃后,銀匠用一根專門制作的鐵管,用嘴含著鐵管不停地吹,或直接用氣槍噴火焊接,焊藥熔化后將器物的部件以及紋樣同器物連成一體。
(十三)鉚接:有些部件可能無法焊接上去,在這種情況下面,就只能通過鉚接來完成。鉚接就是把接件和主體件鑿出小孔,然后用穿釘把它釘牢,一般和焊接結(jié)合使用。
(十四)編結(jié):將各種不同的銀飾零部件合成一個大件,在焊接工藝的輔助下,將經(jīng)過鏨刻、鏤空、拉絲等加工的組件固定在一起成型。
(十五)清洗:銀飾品制作完成后,涂上硼砂溶液,用木炭火加熱燒紅,除去附著在銀飾表面的氧化物,然后放入明礬溶液中加熱煮沸一至兩遍,撈出來用清水洗凈[3],最后用銅刷刷亮,一件精美的銀飾品到此就算制成了。
參考文獻:
[1]尹斐.苗族銀飾鍛造技藝傳承的教育人類學研究——以湘西鳳凰山江鎮(zhèn)為個案[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2:17.
[2]田愛華.湘西苗族銀飾審美文化研究[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5:84.
[3]段知力.淺析湘西鳳凰縣苗族銀飾鍛制技藝的旅游價值與開發(fā)[J].才智,2016,(19):269.
(作者單位:湖南城市學院藝術(sh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