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菁
摘要:美國浪漫主義作家霍桑的代表作《紅字》對清教徒時期的美國早期殖民社會進行了詳細的描寫和刻畫。本文對小說的男女主人公的歷史原型進行分析和介紹,揭示出清教時期著名宗教領袖約翰·科頓和著名女性異教徒安妮·哈欽森之間的關系,為后續(xù)的研究打下基礎。
關鍵詞:《紅字》;約翰·科頓;安妮·哈欽森
《紅字》是美國浪漫主義作家納撒尼爾·霍桑的代表作,創(chuàng)作于19世紀中期。小說的內容取材于兩百多年前的美國殖民地時期的清教徒社會,揭露了當時清教社會法律的殘酷,宗教的嚴苛,道德的虛偽。這部小說被譽為“美國最富想象力的作品”。研究它的論文、學術著作層出不窮,但是受資料不足所限,國內很少有學者從歷史原型角度對它進行分析。
歷史傳記的研究方法在研究文學作品時會把作品看做是作者對所處歷史時代的反應。也可以說文學被看做是對歷史的體現(xiàn)。筆者閱讀了大量殖民地時期的歷史資料,從中發(fā)現(xiàn)海斯特·普林和亞瑟·丁梅斯戴爾的關系與當時的清教領袖約翰·科頓和異教徒安妮·哈欽森之間的關系有很多相似之處。本文將對后兩者進行介紹,并分析二者之間的關系。
約翰·科頓是著名的清教徒牧師和布道者,于1585年出生在英格蘭德比。他畢業(yè)于劍橋大學。曾任伊曼紐爾學院的系主任和院長,后來在圣波托夫教堂擔任了二十年的牧師,后因被教會迫害被驅逐。他的名字仍然被鐫刻在圣托爾弗爾教堂內以供紀念。在他的鼎盛時期,他來到了波士頓?!霸谀喟蛪?,在波士頓的第一個教堂的茅草屋頂下傳播福音,”(帕爾弗里)??祁D馬瑟評價科頓,“他是一個行走的圖書館,一位全才型的學者,一名不知疲倦的學生”。
1633年,他在馬薩諸塞殖民地定居,成為波士頓第一家教堂的牧師??祁D是新英格蘭第一代的主要牧師,他是公民和宗教事務的領袖,他有時被稱為“新英格蘭的主教”。毫無疑問,科頓的到來使這個殖民地充滿了歡樂。這是他們熱切盼望并為之祈禱的事情。因此,科頓來到了波士頓,這是吸引哈欽森遠離故土遠走他鄉(xiāng)的重要原因。因為她曾在英國的家中接受過他的教導和指引;她多次聽過他的布道,并被他們所啟迪;她也曾與他在更高深的宗教主題上進行過交流,她的心被他先知般的言語所吸引。在當時對唯信仰論者進行批判時,科頓曾多次為哈欽森進行辯護。哈欽森也多次充滿敬意的提到這位她無比尊敬的導師,盡管在隨后的審判過程中科頓對她進行了強烈的反對。
安妮·哈欽森于1591年出生在英格蘭的一個牧師家庭。安妮從小就大量閱讀《圣經》和宗教著作。隨著對神學觀理解的加深,她對清教的發(fā)展日益關注。1634年,安妮全家為了尋找自己心目中的宗教自由和追尋她敬重的導師科頓,來到北美的馬薩諸塞殖民地。當時的馬薩諸塞殖民地對異教徒及其嚴酷苛刻。和安妮心目中的清教社會完全不同,普通人根本沒有解釋《圣經》的權力。安妮多次舉辦女性家庭聚會,在聚會上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宗教觀。后期還吸引了眾多男子加入;規(guī)模也越來越大,最多時達到了將近80人。
1636年,她得到了約翰·科頓、亨利·文、約翰·惠爾萊特牧師的支持,在殖民地形成新的宗教反對派。當時殖民地領袖約翰·溫斯羅普聯(lián)合約翰·威爾森反對安妮帶領的反對派,他們得到許多教會牧師的支持。安妮的異教徒思想被定名為“唯信仰論”。哈欽森的追隨者也被稱之為“唯信仰論者”。在1637年對安妮的審判后,她被逐出馬薩諸塞殖民地。1643年,她在遠離殖民地的長島被印第安人所殺。安妮·哈欽森被稱為“在殖民地時期第一個提出男女平等要求的女性。她宣傳婦女應與統(tǒng)治馬薩諸塞生活和思想的男子平等。她是美國女權運動的先驅”。
約翰·科頓和安妮·哈欽森二者之間的微妙關系一直是被學者們討論多次的一個具有爭議的話題??祁D和哈欽森處于同一時代,二人的生活經歷中有諸多交集。當時在英國倫敦居住時,哈欽森曾多次帶領全家驅車前往波士頓傾聽科頓的布道。她是科頓無比忠實的追隨者。事實上,在哈欽森成長起來能夠建立自己的宗教觀之前,她大部分的宗教信仰都源于科頓的布道。來到殖民地后,哈欽森的丈夫立刻得到了教會的承認。哈欽森的入會資格卻受到巴塞羅繆和西姆斯的質疑,在這個時候,科頓為哈欽森的入會做了大量工作。剛到殖民地的前兩年,哈欽森得到科頓的大量幫助。在當時的殖民地,無法入會意味著無法居住在殖民地,也就意味著死亡。在哈欽森的異教徒思想漏出端倪的早期,科頓也對她的獲得的內在啟示表示過贊同。隨后他卻否認他自己曾經做出過這樣的異教徒言論。
約翰·科頓與安妮·哈欽森的關系變化與《紅字》男女主人公的關系具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盡管科頓沒能從始至終的支持哈欽森,作為哈欽森尊敬的精神導師的地位卻從未改變。
參考文獻:
[1]Andrews,Charles M.The Colonial period of American history,Vol 1.New Haven&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4.
[2]Hall,David D.eds.The Antinomian Controversy,1636-1638.Durham and London:Duke University Press,1990.
(作者單位:內蒙古廣播電視大學)